漆器包裝是被傳統工藝蘊育而出的精品,兩漢時期漆器包裝,除與傳統包裝所含有的以保護產品、便于流通為目的和宗旨;講究簡易、經濟、實用的原則,即注意技術上的簡單性等具有普遍共性以外,還帶有強烈的政治內涵和文化內涵,同時也體現了古代早期包裝發展完成了從具有生活用途的雙重性向專門性轉變的過程。
第一,漆器包裝中的“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周易·乾卦》中首先提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兇,先天而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老子》亦有言:“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見,“天人合一”主要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統一性,認為人的自然生命與宇宙的生命是一種親和關系,人與環境息息相通,人與萬物同生共處。
從出土的兩漢時期漆器包裝來看,多受到“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在“天人合一”傳統哲學觀的影響下,兩漢時期的包裝設計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即把包裝看作是整個大自然的產物,以綜合的、整體的觀點去看待包裝,并充分體現出人與物、設計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
首先,在包裝的造型方面,體現了時人對自然的認識,如方形、圓形、仿生形等。這些造型、結構形態在古代包裝的發展演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堆漆云氣紋長方漆奩;如安徽天長漢墓出土的鴨嘴形盒等等。眾多的包裝物,無不體現著“天人合一”的自然美。
其次,在包裝的裝潢方面,兩漢時期漆器包裝尤其體現了“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在兩漢時期的漆器包裝上,線條之美則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這一思想。在馬王堆漆器的彩繪上,我們可以看出有著云氣流動的蜿蜒之美。四川鳳凰山漢墓出土的漆盤,描繪的龍鳳只是單純的線條,形象已經抽象化,使人見到的只是線的動感,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線”的魅力在兩漢時期的漆器中得以集中體現,這種線氣勢非凡,自由奔放,與“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一致,它常常用來表現大自然中各種神秘的力量。
最后,在漆器包裝的制作工藝方面,也同樣體現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兩漢時期還發展了金銀扣器等制作工藝,這些工藝技術在漆器包裝上的使用無不體現了天時、地氣、才美、工巧四者的和諧統一。因此,兩漢時期的漆器包裝,無論是對材料的性能的認識,還是對技術操作過程的把握,都顯示了人們對特定自然物、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程度。
第二,漆器包裝中的“文質彬彬”的造物思想。在我國古代藝術設計中,對一件物品的設計、制作和使用,除了考慮它的實用性之外,還要考慮其外觀及給人的心理感受,這就需要做到“文”與“質”的統一。孔子曾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到了漢代《淮南子》吸收了儒家的思想,承認“文”的客觀性的同時,更注重“質”的重要性。“必有其質,乃為之文。”這里“質”指的是真實的感情,“文”指的是紋飾,即外在形式。意指任何事物一定要有真實情感,有了真實情感才能為它規定相應的外在表現形式。《淮南子》認為質較之于文是根本的東西,這同儒家思想是一致的。
整體而言,“文質彬彬”體現在漆器包裝中,則強調功能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包裝的制作和生產是滿足人們的實際生活需求,因而功能是包裝的最基本屬性,功能美是包裝的先決條件,也即我們所講的“質”。但是功能并不是包裝設計的最終目的,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人,而人對包裝的需求不僅僅是停留在實用性上,同時還有精神、文化等社會性需求,就是形式美,也即上文所講的“文”。當然,一個包裝只有當“文”與“質”恰到好處地結合,才可以稱得上是一件合理優秀的包裝。
例如,兩漢貴族女性使用的化妝品盒——妝奩的設計也獨具匠心。其外奩的造型多做圓形,內裝著十件小奩,小奩的造型各異,內面分別裝有各種不同的妝飾用品。妝奩的結構分為單層和雙層。在裝放小奩的層面,根據小奩的小同造型,設計了若干個不向形狀的凹槽,只要將小奩“對號入座”,嵌放在不同的凹槽里,再蓋上奩蓋,就是件精美的妝奩盒。總之,在這一時期,以迎合貴族女性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審美需求的準則為主,充分體現了“文質彬彬”這一設計思想。
第三,漆器包裝中的“虛實相生”的造物思想。“虛實相生”的造物思想源于老莊哲學。老子在《道德經》中有言:“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其意是指發揮器皿的不是器皿的實體,而是這個器皿所構筑的空間。在老子看來,真正對人有用的不是器皿的實體,而是器皿中的虛空間,器皿沒有虛空間,就不能盛放東西,也就失去了器皿的效用。
例如,多子奩的設計,內部空間設計合理,小包裝件錯落有致地擺放,既考慮到使用的方便性,又節省了內部空間。最為經典的例子是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彩繪雙層九子奩,它為梳妝盒具,大的圓盒內套放多個造型各異的小盒,并依據內容物而劃定小盒的形狀,有圓形、半圓形、方形、長方形、馬蹄形、橢圓形等,按照外部包裝的實空間形狀,有秩序的間隔擺放,子奩自身的實體空間與彼此間隔營造出的虛空間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包裝。
總之,當我們意識到包裝物所具有的“虛實相生”的空間,意識到包裝中虛空間的重要性,從而打破對實體空間的單一思維模式,也就為包裝的多功能性設計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
中國傳統的造物思想,從老子的造物思想開始歷經了數千年,大量的哲學家、美學家、藝術家在這一領域不斷進行探索,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造物思想體系,它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影響古代各個時期的造物活動以外,還從思想到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現代的人。兩漢時期勞動人民所創造的大量豐富的產品形態,也無一例外地體現了豐富的造物思想和哲學理念,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審美造型形式規律。古人強調“技近乎道”,從實踐創造活動中超越技藝的層面而歸納總結出了美的規律。“道”是外在表現的立足依據,由“道”來指導技藝的運用,這種辯證關系為兩漢時期從事漆器包裝實踐活動的工匠掌握造型手法和裝飾規律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兩漢時期的日用漆器,擁有后人難以企及的藝術水準,具有極高的設計價值與文化價值以及審美價值。通過對其中具有包裝形態的典型器物的分析以及與古代陶瓷包裝、青銅包裝等比較的同時,與現代包裝設計所做的若干比較,不難看出兩漢時期的漆器包裝與現代包裝設計在設計理念上的相似性與傳承關系。對它們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并能從中吸取營養,探尋出引導現代包裝設計的文化審美趨向和結構價值形態,將會為今天的包裝設計走向未來提供十分有借鑒意義的思路與方法。
【參考文獻】
[1]王安霞.包裝形象的視覺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2]劉志一.古代包裝考古[J].中國包裝,1993,(4).
[3]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
[4]李玫.秦漢漆器的裝飾風格[J].藝術百家,2001,(4).
[5]朱和平.試論中國古代包裝的特征[J].湖南社會科學,2003,(1).
(作者簡介:單汶靜,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