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是我國古老而又優(yōu)秀的彈撥樂器,它的音色優(yōu)美,表現(xiàn)力豐富。在其漫漫的歷史發(fā)展長河中,經(jīng)歷了多次高峰期。其中,唐代是其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階段,形成了我國琵琶藝術的第一次繁榮期。這一時期,琵琶成為一件社會主流樂器,廣泛普及與流行;琵琶的形制基本定型,演奏技巧和表現(xiàn)力十分豐富;琵琶高手如云,琵琶曲目繁多;琵琶得到了空前的繁榮與發(fā)展。本文將從琵琶的地位、形制、演奏技巧、演奏家及曲譜等方面來闡述唐代的琵琶及其藝術。
第一,唐代琵琶的地位。琵琶在唐代是一種廣泛普及、雅俗共賞、流行時尚的樂器,在唐代音樂藝術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愛它,文人墨客為之寫下了大量的詩篇,敦煌的唐代壁畫中也屢見琵琶。在繁華的京都長安,處處可聞琵琶聲;即使在西部的涼州也是“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唐代宮廷所設“大樂署”、“教坊”、“梨園”等音樂機構,開設專業(yè)的琵琶演奏課程。琵琶還是唐代“燕樂”主要的樂器,處于主奏、領奏的地位。從《宮詞》“琵琶先抹《六么》頭”中可知,唐代的燕樂大曲《綠腰》由樂曲的開始便采用琵琶演奏。除了王公貴族對它喜愛有加,琵琶更是深入民間,廣為普及。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琵琶》載開元年間長安大旱,詔移兩市祈雨,琵琶第一手康昆侖與僧人善本在天門街登彩樓較琵琶以勝負。這是我國歷史記載最早的一次琵琶比賽,在街市中擺開擂臺一競琵琶技藝的高低,充分展示出精彩的琵琶演奏技藝,也反映出平民百姓對琵琶藝術已具有一定的鑒賞力,及琵琶藝術在民間的普及程度。
第二,唐代琵琶的形制。唐代琵琶的外形由傳統(tǒng)的直項琵琶與外來的曲項琵琶相結合,形成了半梨形、曲項的形制特點,曲項琵琶的四項改為直項琵琶的多柱(十二柱、十四柱或十六柱),音柱的增加,大大拓寬了音域,豐富了琵琶的演奏。琵琶琴身的材質(zhì)常采用紫檀木、紅木、烏木等制作,面板常采用楸木、梓木等。紫檀琵琶在唐代頗為流行,如:日本正倉院珍藏的六面唐代琵琶中有五面為紫檀木。據(jù)《明皇雜錄》載:“白秀貞自蜀使回,得琵琶以獻其曹,以邏沙檀為之,溫潤如玉,光輝可鑒,有金鏤紅文蹙成雙鳳。貴妃每抱是琵琶奏于梨園,音的凄清,飄如云外。”可知,楊貴妃所使用的琵琶則是用紫檀中的上品——邏沙檀制成。也有石玉制琴,如,唐琵琶高手賀懷智的琵琶即“以石為槽”。琵琶弦的材質(zhì)有絲弦、鵾雞弦、皮弦、狗腸弦等。段善本采用皮弦,“古琵琶用鵾雞筋弦,開元中,段師能彈琵琶用皮弦”(《酉陽雜俎》)。賀懷智所彈琵琶“鵾雞筋做弦”(《樂府雜錄》)。在唐代,琵琶面板的中、下部位一般都嵌有皮制的或彩繪的長方形裝飾物,叫做“捍撥”。捍撥具有兩個功能:其一,可以保護面板,擋住撥子對面板的碰撞。其二,繪制精美絢麗的捍撥還起到美化、裝飾琵琶的作用。
第三,唐代琵琶的演奏技藝。唐朝時期,琵琶的演奏技藝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成為我國琵琶演奏藝術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那時候,已經(jīng)形成了多種左右手演奏技巧,琵琶演奏的表現(xiàn)力十分豐富,身懷絕技的琵琶高手不勝枚舉,大量描寫琵琶演奏的詩篇數(shù)不勝數(shù)。1.彈奏姿勢。從敦煌的壁畫,到《韓熙載夜宴圖》等傳世的繪畫中都能看到唐代的琵琶樂伎將琴橫抱于懷中右手持撥的形象。唐詩中也不乏描寫撥子的詩句:“曲終收撥當心畫”、“沉吟放撥插弦中”(白居易《琵琶行》)、“玉奴琵琶龍香撥”(鄭嵎《津陽門》)。后出現(xiàn)豎抱指彈的彈奏方法,《舊唐書·音樂志》載:“案舊彈琵琶皆以用木撥彈之,太宗貞觀始有手彈之法。今所謂搊琵琶者是也。”《樂府雜錄》中記載:“秦琵琶有兩法,用撥彈,用手彈,是從人之所好而已。”可見當時右手為指彈和撥彈兩種技法共存。2.演奏技巧。唐代琵琶的演奏技巧豐富,左手有攏、撚、捻等技術,右手的技術雖然沒有明確具體的記載,但是眾多的詩詞歌賦使我們能夠從中領略到不同的技法。從目前解譯的日傳自唐代四弦與五弦琵琶的樂譜來看,當時撥子的技巧已有正撥、返撥、琶音和二重琶音等[1]。唐代的琵琶演奏家裴興奴最擅長于左手的攏、撚技巧,而曹綱則擅長于右手運撥,“曹綱善運撥若風雨,而不事扣弦;(裴)興奴長于攏、撚,下?lián)苌攒洝r人謂曹綱有右手,興奴有左手”(《樂府雜錄·琵琶》)。白居易的《琵琶行》為我們展示了多種演奏技巧:“輕攏慢捻抹復挑”、“大珠小珠落玉盤”、“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等。3.表現(xiàn)力。琵琶的音色明亮優(yōu)美,具有晶瑩剔透的顆粒性。其表現(xiàn)力十分豐富,既可以表達柔美婉轉抒情的意境,又可以表現(xiàn)威武雄壯激烈的場面;既能傾訴凄涼愁苦哀怨的情感,又可傳遞輕盈歡快熱烈的情緒。眾多的唐詩對琵琶的表現(xiàn)力描繪得淋漓盡致:白居易所聽的琵琶伎彈樂曲《略略》能“四弦千遍語,一曲萬重情”;曹綱演奏琵琶“撥撥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語兩玲瓏”(《聽曹綱琵琶兼示重蓮》);潯陽江頭琵琶女的技藝也是精彩,“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唐代琵琶豐富的表現(xiàn)力從上述詩句中可窺一斑。
第四,唐代的琵琶演奏家。唐代涌現(xiàn)出許多有名的琵琶演奏家,如王維、曹善才、曹綱、康昆侖、段善本、裴神符、裴興奴、何懷智等。雖然他們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宮廷樂師、平民、詩人及僧人等,但他們身懷絕技,演奏出神入化、各具風格。曾在教坊中擔任樂師的曹善才在演奏琵琶時,“天顏靜聽朱絲彈,從樂寂然無敢舉”,其演奏精彩無比,可謂“花翻鳳嘯天上來,裴回滿殿飛春雪”。曹善才還傳有很多弟子,潯陽江頭那技藝高超的琵琶女即是其中之一。曹善才之子曹綱,出身琵琶世家,琵琶技藝精湛,尤善右手運撥。白居易在《聽曹綱琵琶兼示重蓮》一詩中對其贊美語出驚人:“撥撥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語兩玲瓏,誰能截得曹綱手,插向重蓮衣袖中。”貞觀年間的琵琶名手裴神符不但技高,且擅作曲,作有《勝蠻奴》《火鳳》《傾杯樂》等琵琶曲,他還革新了琵琶的演奏技術,廢木撥改用手指彈奏。唐代詩人王維善奏琵琶,他演奏的《郁輪袍》聲調(diào)哀切,令滿座動容。這些演奏家們推動了琵琶形制的革新,豐富了琵琶的演奏技術,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琵琶曲,為琵琶藝術的傳承做出了貢獻。
第五,唐代的琵琶曲譜。樂譜是傳播音樂的媒介,它擔負著記錄、傳播和保存音樂信息的重任。唐朝時期,琵琶就已有了樂譜,白居易的《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diào)弄譜》云:“琵琶師在九重城,忽得書來喜且驚。一紙展看非舊譜,四弦翻出是新聲。”唐時的記譜法主要有古琴減字譜和燕樂半字譜兩大系統(tǒng),均屬于音位記譜法體系。琵琶記譜形式主要是燕樂半字譜,它是古工尺譜的一種早期形式,也叫做半字譜[2]。1900年在敦煌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的《敦煌曲譜》,就是一份用燕樂半字譜抄寫的曲項琵琶樂譜,樂譜共有二十個譜字,表示曲項琵琶的二十個音位,這些譜字由筆畫簡易的半字符號組成,所以稱之為半字譜[3]。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唐朝時期從琵琶的形制、記譜,到琵琶的演奏、藝術表現(xiàn)等方面的發(fā)展已較為成熟。較之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琵琶由外引入,經(jīng)歷的初級階段,唐代的琵琶及其藝術發(fā)展迅猛,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我國琵琶藝術在明清時期琵琶藝術發(fā)展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莊永平.琵琶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13.
[2]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448.
[3]孫繼南,周栓柱.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99.
(作者簡介:賈劍蕾,山東理工大學音樂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