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地方戲曲中,有著一個五百多年歷史的流傳河北和山西的古老劇種,它的名字叫絲弦。
絲弦有元代北曲的遺風,它的聲腔大多是元明以來流行于燕趙大地的民間小令,唱腔古樸,伴奏樂器以板胡、笛子和笙為主,歷代藝人靠口傳身授將它延續了下來。元明之際,江南的昆曲被朝廷招入廟堂,散曲、小令則散播民間,其中一支成為弦索腔,今名石家莊絲弦。可以認為早期的絲弦戲是在元人小令、明清俗曲的基礎上衍變而成的。
石家莊絲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礎上衍變而來,唱腔別具特色,有著奔放、激越、悠揚、高亢的特點。唱腔全部音域是兩個八度,下方八度用真聲唱字,上方八度用假音。唱詞最后一字,旋律以六至十二度向上大跳翻高后,再用假聲拖腔下行,旋律級進下行甩腔,這種尾腔翻高的唱法,為石家莊絲弦所獨有,達到其他劇種不能達到的高度,俗稱“炸音”。聽石家莊絲弦過癮就在最后一個“炸”音。這種獨特的唱法,有些學者專家說它是鬼腔,但是這個唱腔粗獷豪放、激越高亢,聽起來就好像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般酣暢淋漓、痛快過癮。
絲弦戲在音樂方面,屬弦索聲腔。有各種音樂曲譜五百多支,各類伴奏曲牌一百多種,分官腔、越調兩大部分,并且官調與越調各成體系。官調(保定一帶的絲弦稱“河西調”)的曲牌多為長短句式,以“耍孩兒”為代表,可作多種板式變化,還有“黃鶯兒”等十余支曲牌穿插使用。越調的曲牌多為對偶句式,以“三道腔”、“羅羅”二支曲牌為代表,作板式變化,并間或插入“黑鶯兒”、“打棗干”等十二支曲牌。還有由古代地方《弦腔調》系統中宮調與越調兩種組合而成的混合唱腔,唱腔明快、清新,戲中生角、旦角均為宮調,其唱腔激越、悠揚,宜于敘事和抒情。以真聲唱字、假聲拖腔,交替使用,抒發情感。
絲弦音樂有官、越兩個宮調。官調1=C;越調1=G。全部音樂分弦索腔曲牌、板式變化系統、無過門曲牌、器樂曲、打擊樂五部分。
所有弦索腔曲牌,都是元、明時代流行于河北省的小令,是早期絲弦戲聲腔的主要部分。多年來,或隨劇目的流失,或因被板式唱腔所取代而失傳。現存的官調曲牌只有“黃鶯兒”、“跌落金錢”、“桂枝香”、“鎖南枝”、“駐馬聽”、“清水令”、“二八調”、“咕咕丁”、“四股繩”、“新水令”等十種;越調曲牌有“黑鶯兒”、“歌南子”、“大紅錦袍”、“小紅錦袍”、“打棗干”、“脫布衫”、“雁兒落”、“浪淘沙”、“大幡招”、“山坡羊”、“青陽”、“羅江怨”、“三倒腔”、“傍妝臺”等十四種。
官、越兩宮調的板式變化系統是清代乾隆以后受秦腔影響而形成的。由“耍孩兒”一種曲牌構成官調的各種板式;由“羅羅腔”、“三倒腔”兩種曲牌構成越調的各種板式。官、越兩宮調皆有頭板(4/4)、二板(2/4)、甩板(2/4)、三板(1/4)、趕板(1/4)、起板(散唱)、跺子(散唱)、哭板(散唱)、撥子(緊拉寬唱)等九種。
無過門曲牌俗稱大字曲牌,除是元、明小令外,也有來自北雜劇及高腔、昆曲的。其中分弦笛伴奏與嗩吶伴奏兩類。弦笛伴奏的有“畫眉序”、“清江引”、“園林好”等十三曲;嗩吶伴奏的有“大朝歌”、“江兒水”、“一國爭先”等十五曲。
絲弦戲原有的器樂曲大體分弦笛與嗩吶曲兩類,其中弦笛曲有“萬年歡”、“鳳仙花”等四十一曲;嗩吶曲有“朝天子”、“大開門”、“大開道”、“四來曲破”等三十四曲。
絲弦戲的打擊樂除承襲木偶戲與說唱鼓點外,又從高腔、昆曲、梆子、京劇吸收了大量營養充實自己,“京家伙”、“蘇家伙”并用。其中有:唱腔開頭與收頭三十三種;動作亮相類二十八種;上下場、幕間類十七種;音響效果類九種。總計九十六種。
紅花再好也要綠葉配,演員演唱的成功離不開樂隊的配合。絲弦的伴奏樂器,最初是弦索(土琵琶)兩個,大小三弦各一個,板胡,大篩鑼、大鐃、啞鼓、手鑼、大镲、大鼓各一件。幾經沿革,至建國前后,石家莊絲弦主要伴奏樂器已變成以板胡、曲笛、笙為主,俗稱三大件。輔以二胡、弦索、三弦。絲弦樂隊分文、武場,文場樂器初為包括弦索、月琴、大三弦、小三弦等彈撥樂器,即常說的四架弦,因此諧音“絲弦”(四弦)。后改用板胡、笛、笙。武場樂器包括板鼓、大篩鑼、大鐃、啞鈸等。打擊樂器則與京劇、河北梆子無大差異。只有山西境內的西路絲弦現用山西北路梆子打擊樂,或晉劇打擊樂器。
念白大體分兩類:一種是韻律化的“韻白”,一種是以各種方言為基礎,多用鄉間俗語,拉近于生活語言的“散白”。比如鹿泉方言“嫑”(biao),就是普通話的“不要”,《李天保吊孝》中老鱉一有句唱“叫妹妹叫嫑著急,撂等一時我就給你”,唱起來瑯瑯上口,土得叫人可愛。老百姓目不識丁也可以聽懂聽明白,倍感親切的鄉土氣息。無論是韻白還是散白,都是經過藝術提煉的語言,近乎于朗誦,具有節奏感和音樂性,在掌握了口齒、力度、亮度要領后,結合具體的劇目,根據人物的特點和情節的開展,妥善處理輕重緩急和抑揚頓挫的節奏變化,達到既悅耳動聽又能傳神的藝術境界。
絲弦的角色行當分生、旦、凈、丑諸行。生行分:老生(指戴白髯者)、須生(亦稱紅生,指戴黑髯者)、文武老生;小生,分文小生、武小生。絲弦生行還有凈生,抹臉角色如趙匡胤、關羽,多是由老生應工,或是生扮唱花臉腔,如王允等。旦行有老旦、青衣、彩旦、花旦、刀馬旦。凈行亦稱花臉,分紅臉、黑頭、白臉、二花臉等行。丑行又稱三花臉,有文、武之分。絲弦的表演各行都有不同于其他劇種的程式動作,以花臉、花旦、老旦等行當表演尤具特色。生、旦崇尚技巧,表演細致;花臉動作夸張,粗獷豪放;丑角詼諧幽默。絲弦戲的表演繼承了木偶戲的衣缽,表演以身段動作、面部表情和手指動作等完成戲中角色形象的塑造及人物的刻畫,其中不乏夸張手法、刻板和直線條木偶動作遺風的運用。除甩發、水袖和各種臺步外,還有一些表演特技,如耍竹牙、耍盤、耍碗、耍鞭、耍扇、耍手絹、耍展(帽翅)、耍髯口等特殊表演技巧和臉譜的利用。絲弦還借用“社火”的形式,真刀真槍地在舞臺上進行展示,追求熱烈火熾、火爆,粗獷豪放,崇尚特技,動作夸張、幅度較大,刻畫人物細膩傳神;此外,還曾借鑒昆曲、京劇、河北梆子等姊妹藝術的表演程式,使絲弦戲的表演別具特色,注意夸張,追求真實,給人以淳樸、敦厚、親切之感,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絲弦發展到今天,一大批優秀青年力量力主沉浮,張寶英、張勇、王會英、李鳳云、郭鵬等,他們繼承前人藝術開拓創新,在石家莊絲弦成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又傾情演繹了新編大型歷史劇《武成王》《紅豆曲》這兩個大戲,這是河北石家莊絲弦劇團歷時數年完成的集大成之作。其中2009年10月《紅豆曲》參演第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我們看到了絲弦在今天的發展與進步,衷心希望我們喜愛的絲弦藝術越來越好。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文化消費的多元化,人們的價值取向、審美觀發生了巨大變化,戲曲的生存空間日漸狹窄。目前幾乎所有的劇種,僅靠演出收入都很難生存。絲弦的生存環境也是每況愈下,各地的絲弦劇團逐漸退出了演出市場。目前,石家莊市絲弦劇團是唯一能維持演出的絲弦劇團,但也面臨著許多問題,這個苦苦支撐著的擁有輝煌歷史的絲弦劇種,迫切需要發掘和搶救。
注:該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201001206)
(作者簡介:張馥娟、余向東,石家莊學院音樂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