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杰出的中篇小說之一。該小說創作于1950年底至1951年初,1952年發表于《生活》周刊上。海明威在1952年獲得普利策獎,并在兩年后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該小說功不可沒。正如海明威自己所說,“《老人與海》是我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作品了”,海明威的作品中充滿象征意義,甚至有人稱海明威是象征主義作家。他善于依據作品內容運用象征手法來展現主體。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第一,故事情節的象征意義。《老人與海》的情節十分簡單,寫一個老漁夫桑提亞哥孤單一人出海遠航捕魚的故事。老人在海上漂流了84天,仍然一無所獲,此后經過兩天兩夜的生死搏斗,終于捕獲了一條特大的馬林魚,但是在歸途中,一大群鯊魚圍了上來,盡管老人奮力拼搏,還是抵抗不住兇猛鯊魚的進攻,等他回到海岸時,馬林魚只剩一幅巨大的骨架了。作品的寓意是象征性的,老人雖敗猶榮。正如老人自己所說“人生就不是為了被打敗的,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老人的意志使我們明白了“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老人是物質上的失敗者,但他的精神沒有被摧毀,他與大海不屈的意志將不斷激勵更多的生活強者。失敗并不可怕,人生誰能沒有失敗?有人在失敗中毀滅,也有人在失敗中成長。因為害怕失敗不敢追求成功,這就是弱者。在弱者面前,失敗是傾覆生活之舟的波濤,波濤越大,他就越容易被吞噬。但我相信每個向往成功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是弱者。那么作為一位強者,就不應該面對失敗而消沉悲觀,就不應該因為沮喪而停止追求!桑地亞哥老人的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與中國的“愚公移山”是多非常相似的。
第二,桑提亞哥是海明威硬漢精神的最佳體現者。老漁人桑提亞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劇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漢性格的最后總結。貧窮而又不走運的老漁夫桑提亞哥的命運是悲哀的,而他卻又是一個失敗的英雄,“打不敗的失敗者”,海明威的硬漢子品格像精靈一樣錚錚依附在桑提亞哥這一人物形象之上,這便是海明威式“硬漢子”精神的象征。
桑提亞哥是一個“獨自在灣流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魚的老頭兒”。生活和歲月給老人的折磨,令他“后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老邁”了,可是他的那雙眼睛“跟海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作品一開始時,老頭兒正趕上“背運(那是形象倒霉的一個最壞的字眼)”。八十四,整整八十四天,他連一條魚都沒有捉到,這對一個以打魚為生的漁夫來說,那真是再倒霉不過了。就連跟他在一起很長時間的一個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離開了他。
老漁人的悲慘命運正是海明威的自身遭遇在藝術上的折光反射。海明威曾經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戰爭,人們還未從世界大戰的惡夢中醒來,幻滅、失落等種種迷惘困擾著人們。戰后的社會是一片混亂、凋敝的景象,戰爭和社會的種種荒誕現象給海明威的精神和身體上都帶來了很深的創傷,可謂九死一生。
老人處境的一步步惡化就是為了表現出海明威這一硬漢子在“重壓”下所表現出的“優雅風度”。這樣的重壓之下,老人的失敗才顯得尤其悲壯,就是這種“從失敗仍然是到失敗”的境況下,桑提亞哥完善地體現了海明威的硬漢子性格。如果說人生是個競技場,自然便是人生的大背景。而此刻的桑提亞哥卻已完全超越了這個自然,超越了他人生中的磨難、輝煌、成功亦或是失敗。把老人的經歷與海明威的經歷對比,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桑提亞哥是“海明威式”硬漢子精神的最佳體現者。
第三,鯊魚的象征意義。關于小說中的“鯊魚”的象征意義,也有多種不同的解釋,諸如象征復仇女神,象征時間,象征死神等等。但海明威自己明確地說過。“那可惡的鯊魚……就好比所得稅。我努力工作,碰上好運氣。我得到一張數目可觀的支票,于是所得稅就象鯊魚一樣跟蹤而來,用尖利的牙齒大塊大塊地咬著吃,顯然海明威這里的“鯊魚”是充斥于他所處世界中惡勢力的象征。而海灘上那具巨大的、白色的馬林魚骨則作為老人與馬林魚激烈追逐,與鯊魚拼死相爭的見證,可以說既是勝利的象征,也是失敗的象征,正是這種微妙的對立統一與相互之間轉換,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依附其上的海明威式的硬漢子精神。對于馬林魚,作者對它的描寫貫穿于全篇。它大而且美,比老人的漁船還長兩尺,風度優雅,儀態萬分,在水層潛游時是一抹巨大的黑影,躍出海面時,銀光閃閃,它牽引著自己的追捕者在茫茫的大海上急劇而又從容地挺進,將身后的波光浪影染成一片暗紅。這些描寫,不僅切合于全篇海上的風光,更重要的是使這條馬林魚作為一種自然的壯觀與偉大的象征而與孤獨的老人、飄零的船只形成對照,反射也作為它的追捕者與征服者的老人那副黑瘦的軀干中所蘊涵的力量與光輝。在馬林魚這一象征性形象的照耀下,小說的全部描述也就獲得了更為豐厚的意蘊。
第四,大海是海明威生存環境的象征。大海在整篇故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桑提亞哥老人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內容,海為他準備了神秘的大魚,為他提供了展示其無比的勇氣和毅力的場所,從美學角度來講,大海是一幅“意味著許多東西”的寫意畫。大海是“仁慈的,十分美麗的,但是她有時竟會這樣地殘忍,又是來得這樣的突然,那些在海面上飛翔的鳥兒,不得不一面點水搜尋,一面發出微細而凄慘的叫喊”。
桑提亞哥在這里流露的分明是對海洋殘忍的不滿,是對海燕一類弱小鳥兒的同情,如果我們聯系當時的美國現實,當時麥卡錫主義在美國猖獗橫行,民主與進步力量遭到瘋狂的迫害,整個美國社會彌漫著疑懼和恐怖的氣氛,作為一個目光敏銳的記者、堅定的反法西斯戰士、富有正義感的作家,通過《老人與海》向讀者傳達出海明威對黑暗現實的控訴。小說中“海燕一類的鳥兒”即象征美國共產黨、人和民主進步人士。我們又注意到大海一律都是“暗黑的”,“黑漆漆的”或是其它黑暗的色調,仿佛大海是一個穿著黑衣,帶著黑色的面紗,海洋又是“如此的殘忍”這不正象征著麥卡錫主義把美國搞得天昏地暗的社會現實么?大海——這幅“意味著許多東西”的寫意畫成了海明威生存環境的剪影。
總之,海明威以其獨特的文體風格而著稱,象征手法的運用是海明威小說語言藝術的又一大特色,他的寫作開創了一代文風,其影響將是永恒的。
【參考文獻】
[1]戴金喜.論海明威獨特的文體風格[J].南平師專學報,2006,(1):63-66.
[2]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3]劉瑛.從《白象似的群山》看海明威作品的語言特點[J].烏魯木齊: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報,2005,(12): 116-118.
(作者簡介:計鳳茹、劉慶國,青島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