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改革開放后,我國許多高師院校都開始設立手風琴專業,手風琴課程在我國的高師音樂教育中曾經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往往都是按照社會上初級階段的教學模式進行,即從風箱運行開始教一系列的演奏技巧,而忽視師范生的培養目標。建國以后,在中國手風琴教育領域已有很多關于高師手風琴教學改革研究的文章,大多都建議加強伴奏能力培養、運用小組課的教學形式、加強理論研究等。這些建議已被大家所認同,應該被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去。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一些選修的學生是毫無專業學習的經歷,所以他們的教學方式應該有別于手風琴專業的學生。
國家教委對手風琴在高師中教育的重要性也做了相當多的規定及文件上的解釋,如2001年7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高師音樂教育是為基礎音樂教育和中等學校音樂教育培養師資的。《音樂課程標準》把手風琴作為音樂教學設施的重要樂器之一,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保證[1]。
《音樂課程標準》還指出,目前高師院校音樂系和音樂院校師范系開設的手風琴課,應當通過授課能使音樂專業學生具備一定的手風琴演奏基本功,彈奏相應程度的樂曲、伴奏曲,能滿足中等學校課堂音樂教學及社會基礎音樂教育工作的需要。”[2]
然而現實情況是,我國的高師手風琴教學多年基本采用和專業藝術院校類似的教學方式,基本都是教授演奏曲目、提高演奏技巧等,忽視高師的培養目標。因為專業藝術院校培養的是專業演奏人員,而高師培養的則是教學人員。演奏人員需要的是更加專業的知識,而教學人員需要的是覆蓋面廣的教學知識與技能。
通過對高師中手風琴基礎教學的現狀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針對高師的培養目標,手風琴選修課應該讓剛剛接觸手風琴的學生(以下簡稱零基礎)盡量多地了解樂器,而不是掌握演奏技巧,在有限的學時中,“了解”是關鍵。某些手風琴代表曲目對于他們來說比較難,可以作為欣賞與講解曲目讓他們進行了解。這樣可以使這些剛剛接觸手風琴的學生在短時間里既掌握基本技巧,又能了解到手風琴代表曲目,以達到勝任將來教學工作的目的。
以往的高師手風琴教學還是延續著以往的方式,一對一地進行演奏教學。對于高師這些零基礎的學生來說,演奏僅僅是一方面。他們要在有限的學時中學到盡量多的手風琴知識,光靠教演奏是不能滿足將來教學需求的。本人認為,高師的手風琴教學應分為演奏技術的提高、理論及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這二部分。
演奏部分即教授基本的演奏技巧與曲目,在較短的學時中,使學生掌握風箱運行、左手貝司、右手鍵盤等。使學生在課程結束時,能夠演奏基本的樂曲以及掌握伴奏及改編樂曲能力,以適應將來的工作需要。
在演奏的教學部分,樂曲選擇方面可以選擇傳統的有代表性的曲目,如《四季調》《小放牛》《歡樂》《小船圓舞曲》等。此外增加重奏練習,如《小白驢》《土耳其進行曲》等。也可以讓學生嘗試改編流行音樂,讓學生可以通過演奏旋律優美的流行音樂增加學習手風琴的樂趣。
在高師手風琴選修課中零基礎的學生和其他的初學者不同,他們的特點是都有音樂基礎、掌握基本樂理知識,甚至有些是鋼琴專業的學生。他們在選修手風琴課程的同時,也在學習鋼琴等課程,所以,他們的識譜能力以及右手鍵盤演奏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他們的教學重點應該在“風箱運行”和“左手貝司”上。
“風箱運行”是手風琴演奏的基礎,也是初學者學習手風琴的第一步。風箱運行平穩才能讓聲音穩定,對于一些聲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可以用演唱時的“氣息”來打比方。“氣息”不足,則唱不出聲音;“氣息”不穩定,則聲音也不穩定。手風琴的“風箱運行”就好比他們演唱時的“丹田之氣”,這樣學生就更容易懂得了。當然,就像聲樂一樣,要將氣息運用得好,也是需要一個反復練習過程的,所以學生的風箱掌握,也不可急于求成。
對于手風琴演奏中最困難的地方——左手貝司,需要讓學生注意練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按錯行、錯排的現象。因為左手貝司的排列是斜向的,所以學生不太習慣這樣的排列方式。對于零基礎的高師生來說,第一年中主要是掌握基本伴奏音型,第二年的教學中,再逐步加入一些左手旋律的練習,以熟悉輔助低音區。
最后是手風琴右手鍵盤的教授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啟發學生善于分析手風琴與鋼琴結構的區別,發音原理區別、觸鍵方法的區別等等。手風琴的音量變化完全取決于風箱氣流的強弱度,與觸鍵的力度無直接關系。有了這樣的認識,就可以在手風琴彈奏中避免與鋼琴的彈奏技法相混淆。
作為將來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主體的高師學生,光會演奏手風琴還是不夠的。在中小學中,經常會遇到編排演出節目的活動,因此應具備伴奏及編排能力。作為高師學生來說,伴奏能力的培養需要加以重視,在學生基本掌握手風琴演奏技巧與熟悉左手貝司的情況下,再去進行手風琴伴奏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更易掌握與發揮。而伴奏課程的曲目就可以選擇中小學音樂課本中的內容,這樣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在伴奏能力培養的環節中,運用中小學音樂課本中的歌曲進行伴奏訓練,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
另外則是要重視高師學生即興編排能力的提高,學生在高師學習過程中會學到和聲、作曲等課程,有了這些基礎,學生應該掌握將一些簡單的歌曲改編成手風琴曲的能力。如果他們能夠自由改編著一些歌曲來彈奏,那么演出效果將會非常好,這些能力的培養對將來的工作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手風琴理論課程應主要介紹手風琴的發展史,從手風琴研制過程、發展過程、到國內外手風琴進展情況及手風琴流派等全面介紹手風琴發展概況與展望。另外,可以將“巴揚”、“自由低音”介紹給學生,讓他們即使沒有演奏過,也能對其有所了解,加強理論課程的學習,對于高師的學生來說尤為必要。
手風琴作品的鑒賞應該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對于手風琴專業的學生來說,手風琴代表作品都不可能全部演奏完,更不要說非專業的學生了。但是他們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可能會遇到這些代表作品的講解,那么這時手風琴作品欣賞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將他們沒有能力駕御的作品,通過欣賞課講解給他們,就可以使他們在短學時中接觸到較多的曲目。對于一些難以掌握的技巧,不一定非要他們學會,可以教師做示范,他們了解即可。
我們可以在高師的手風琴教材中,單獨列出可以讓非手風琴專業學生欣賞的曲目,再對其進行一些簡單介紹。這樣,不僅使我們的學生可以了解更多的手風琴曲目,而且也可作為他們將來工作的教學資料。
手風琴理論課也可與欣賞課結合在一起,當介紹到某一時期發展狀況時,可以將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介紹給學生欣賞,這樣更有助學生的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蘇楊.從《音樂課程標準》看高師音樂教育手風琴教學改革[J].中國音樂教育,2005,(1).
[2]員苗苗.高師手風琴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美與時代,2004,(11下).
(作者簡介:張冰冰,揚州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