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科技發展洪流中,網絡信息技術無疑是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一股力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0年6月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1.8%,網民人數達到了4.2億,穩居世界第一位。技術發展帶來藝術的變革,當前網絡文學使用率已達44.8%,用戶規模達1.88億,較2009年底增長15.7%,是互聯網娛樂類應用中,用戶規模增幅最大的一項[1]。一般認為,網絡文學是指發布于互聯網上的原創文學,即用電腦創作、網上首、發供網民閱讀與評論的文學作品。目前網絡文學已經初具規模,成為人們日常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網絡文學因何取得如此顯著的發展,本文對其社會動因進行分析。
第一,新興媒介的發展。所謂媒介,就是能使兩件事物發生關聯的中介物,而載體則是用于承載某物內容的擔當體。鮑桑葵在《美學三講》中指出,藝術家“靠媒介來思索、來感受,媒介是他的審美想象的特殊身體,而他的審美想象則是媒介的唯一靈魂”[2]。網絡文學所使用的媒介是數字化的“比特”符碼而不是傳統的語言文字,“比特”一詞是計算機技術專有名詞,指的是計算機二進制數的位,由一連串的0和1組成。計算機網絡的工作原理就是將所需信息轉換成“比特”來進行電子化處理和傳播,因而,比特被稱為計算機網絡所使用的數碼語言。對于網絡文學來說,計算機敘事就是數字化的“比特敘事”,或者以比特為符號本體的數字化敘事[3]。
伴隨著“比特”時代也就是網絡時代的到來,所有的意識形態形式包括文學在內都會依托互聯網并與其攜手促進自身發展。20世紀末、21世紀初,商品經濟大潮和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文學閱讀的標準開始轉變,文學被“銅臭”化,開始喪失原本神圣的文學信仰、審美品格和人文精神,此時,網絡快捷的傳播方式、自由寬容的寫作空間等特點吸引了文學的目光,使夾縫中的傳統文學看到了地平線上冉冉升起的希望。網絡寫手李尋歡在《新的春天就要來臨》中說:“網絡文學的父親是網絡,母親是文學。它與文學的意義是:借助網絡這個工具使文學‘回歸民間’,這在文學低迷的時代里必將對文學基礎的建構產生積極影響。”可見,在傳統藝術日益被邊緣化的今天,網絡為文學撐起了另一片天空。
傳統文學由于媒介的限制,傳播受到局限,讀者與文本、讀者與作者之間出現了障礙、壁壘,網絡的傳播優勢可以彌補傳統文學發表作品難、制作成本高、傳播速度慢等不足,當文學與社會民眾的需求離得越來越遠的時候,文學就要尋求新的表現形式、傳播載體以及存在方式等等,文學走進網絡或網絡選擇文學,都將是發展的必然。
網絡具有自由寬容的特性,可以為文學增加更大的藝術發揮的自由空間,傳統文學需要依靠出版社來實現其文本的價值,這使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而網絡卻沒有這些顧慮,文學創作者可以自由發揮,沒有束縛,人們的發表欲望、創作情結在網絡上得到了空前的釋放,文學最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自由,網絡恰好為實現人的這一自由本性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更為寬容的創作體制。由此,網絡文學的產生是文學發展的必然。
第二,消費社會的到來。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市場經濟體制逐漸成熟、健全,商品生產多樣豐富,大眾傳媒迅速發展,以生產為中心的社會開始向以消費為中心的社會轉變,時至今日,消費社會已經全面來臨。“消費社會”是當代法國著名思想家讓·波德里亞提出的,他揭示了消費社會的特質,即人們如今所進行的消費活動不是單純的物質消費和產品功能消費,而是文化的、心理的、意義的消費。
消費實際上創造著一種新型的社會關系和生活方式,催生了人們廣泛的認同,內含著人們對生活的職業的思想,左右著人們的情感觀念和價值判斷,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越來越把經濟財富作為一種衡量標準。消費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已經對主流意識形態產生影響,文學也是一樣,受到消費的影響,傳統文學所具有的崇高性和啟蒙性等特征以及神圣的莊嚴的精神內涵都逐漸弱化,文學開始走向世俗化、平民化、大眾化、娛樂化。讓·波德里亞認為:“消費者的需求和滿足都是生產力。”[4]生產的不僅僅是物質性消費,還有精神性消費,人的消費如果沒有與文明相匹配的享受能力,不具備對消費對象本質的知識與消費力,沒有與文明相契合的文化素質、精神面貌與價值觀念,消費就有可能異化,而網絡文學適時出現,滿足了人的發展需要,實現了人的自由發展。網絡文學的作者不像古典作家一樣追求作品的永恒性、崇高性、優雅性,而只是滿足于作品的現實消費作用,體驗生命自由、快樂、游戲和狂歡的感受。消費社會對文學的影響,使得網絡文學破土而出,勢如破竹,有了一片新天地。
第三,大眾文化的興起。在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下,藝術、文學與生活之間的界限日漸模糊,在商業利潤這個市場潛規則的驅使與控制下,文化、文學成為后現代大眾消費欲望的商品,人的審美標準往大眾化、通俗化轉變,文化的、藝術的、文學的審美價值開始追求大眾化、通俗化、平民化。電腦和網絡是伴隨著西方社會的“后現代化”產生、成長和發展壯大起來的,人們審美標準的轉變和文化、文學的價值指向的偏重與網絡的出現猶如“天賜良緣”、“天作之合”,網絡成為技術與載體的支撐,人們可以在網絡上自由地抒發、表達自己的內心和發表自己的作品,網絡文學應運而生。
傳統的文學是作者自己創作,印刷成書后,讀者再進行閱讀,傳播受到了媒介的限制,具有滯后性,加之傳統文學崇尚“經典”、“高雅”、“崇高”,展現的是少數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它所擁有的讀者只是人民大眾中的少數文學愛好者或是知識分子。網絡文學就不同了,它依靠網絡媒體進行傳播,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信息量大,受眾可以及時接收,加上網絡文學的寫手不是專業的作家,他們寫作的心態與傳統文學的寫作者心態不同,他們的游戲人生、散漫狂歡、放松愉快的心態使其創作的作品缺乏歷史厚重感。2009年網絡文學十年盤點的網絡作品,《此間的少年》《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老豬的《紫川》《臉譜》、晴川的《韋帥望的江湖》、煙雨江南的《塵緣》等等,無不帶有平民化的色彩,這些作品展現的是平民的生活狀態,平民的情感生活,平民的審美情趣,網絡文學與平民的價值取向有天然的親近感。
大眾文化的興起對網絡文學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基礎性作用,網絡文學的發展對大眾文化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大眾文化快速發展。借助網絡傳播速度之快、傳播信息量之大、傳播內容理解之易、傳播情感之親,網絡文學的讀者越來越多,網絡文學真正走進了人民大眾,文學與大眾之間距離感消失了,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寫作,即時發表,平等參與,這是傳統文學不能與之相提并論的。
注:寶雞文理學院2008年科研項目(ZK0874)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10/07/15/5921.htm.
[2]鮑桑葵.美學三講[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1
[3]歐陽友權.網絡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20,50.
[4]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75.
(作者簡介:孟改正,寶雞文理學院中文系講師,文藝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