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生活在哪一座城市里,當你參加婚禮時,你會看到現在的婚禮音樂較那個我們已經用“世紀”來稱作的四十年代的古董級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一句話說,婚禮音樂也可以告別一個年代或一場革命。
我們常會從長輩的口中聽到“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佳話,如今聽起來感覺真像是神話。結婚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的確是一件不能輕視的事情。六十年來,中國的婚姻家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產生了巨大變化。從一個臉盆,到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從那幾句順口溜也完全看得出來:五十年代一張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紅寶書,八十年代三轉一響,九十年代星級賓館講排場,二十一世紀特色婚宴音樂個性顯張揚。”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中國人的生活由溫飽進入小康,結婚作為人生大事之一,其婚禮的形式也在不斷“升級換代”。我們不但可以看到婚姻的變遷,同時也可以看到在婚姻背后音樂的變化。
20個世紀四五十年代黎錦暉的《毛毛雨》正式開始了流行音樂的前奏,奠定了以后流行樂壇的基調,那時的音樂并非走進平常百姓家,婚禮的歌曲也顯得單調而單薄,甚至有的婚禮就干脆省略了這個調味品。但那時的一曲《康定情歌》,也不知道見證了多少對甜蜜婚禮,“康定溜溜的城喲,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喲,張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喲。”聽起來還真有酸溜溜的幸福。仿佛看見了趕著一群良馬,風塵仆仆穿越草原的漢子,在草原燃起了火,跳起了舞,這不僅是草原上的一把火,它也點燃了中國婚禮歌曲的愛情火焰,成為一個婚禮音樂的小開端。
六十年代紅旗飄揚,在黨的關懷下成長,廣大人民翻身做主人,喜悅之情高漲。于是就出現了大量表達對黨的感謝之情,就連婚禮上的音樂也掀起了“紅潮”,用此表達對國家的熱愛之情。被現在的人稱為的“紅色歌曲”,其中很大一部分被稱為“紅色經典歌曲”。顧名思義,紅色歌曲,就是以“愛祖國、愛人民、歌頌共產黨、歌頌美好生活……”的歌曲,而且能夠激勵人,或者比較振奮人心,當時,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人。比如耳熟能詳的《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毛主席著作像太陽》《讀毛主席的書》《北京的金山上》《毛主席的話兒記在心》《我們共產黨人》《十送紅軍》《瀏陽河》《共產黨來了苦變甜》《翻身農奴把唱》《桂花放,幸福來》等都歌頌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精神,表達了人們之間誠摯、真實的感情,能夠傳唱很久,意蘊深遠。一首《毛主席語錄》也成為見證那個時代愛情的神圣事物,那是作風問題,連婚禮的音樂因此顯得堅定并且永久不衰,鏗鏘有力的節奏和氣勢,似乎怕是要讓如今不經事故的“90后”忍俊不禁了吧。
七十年代的婚禮音樂較有了樂趣,比起六十年代,旋律更顯得緩和柔美了一些,喜宴后的“茶會”是比較熱鬧的,據說那時新郎新娘坐在最前面,兩邊坐著未婚的青年男女,桌子上放滿了“盤頭”,有西湖牌香煙(這是最高檔的)、上游香煙(中檔)、有棗子、甘蔗、瓜子、花生等炒貨。水果是沒有的,糖也是不多的,農家自己做的甜點心比較多。大家就用火柴盒傳遞,由大家選出一個“中間人”來主持場面,中間人叫停的時候火柴盒如果在誰手上,就由誰唱一首歌。革命歌曲《東方紅》《紅湖赤衛隊》等歌曲是當時的“流行歌曲”,這也是愛情的甜蜜見證,相信如今聽起這樣的歌,定會讓那個時代的人們回憶起那甜蜜的時光。
八十年代是“百合花婚姻”的年代,那時候的婚禮,是人生中真正的大日子,離婚和婚外戀的浪潮還沒有到來,婚禮上關于“百年好合”的祝愿,就是鐵打的規矩,比起過去的那個年代,音樂也開始變得“溫柔”起來,那時多流行粵曲小調、黃梅調,與現代流行歌曲都有很大距離,但同時出現了融會了古典文學以及粵曲小調的文言風格,如《在水中央》《再見楊柳》《等玉人》《雙星情歌》《梨渦淺笑》《知音夢里尋》等;都是融入大量口語、俚語。那時一首劉文正的《小秘密》,也充分體現了那個年代特有的含蓄音符特有的美,也見證著那個美好而又純凈的年代。
九十年代不僅僅是四大天王鋒芒畢露的年代,香港最有實力的樂隊BEYOND也是九十年代初樂隊的頂尖代表,和很多曾經走紅的歌曲一樣,那首老狼的《同桌的你》傷感煽情,溫和的道德中庸主義加上一點學子氣息,而后卡拉OK文化又“添油加醋”地煽風點火,必定當紅一時地成為不朽的經典。更重要的是這個年代也有了屬于婚禮的特定歌曲,那曲《新婚快樂》讓很多人第一次真正正大光明地釋放了愛的火焰,婚禮的音樂也開始有了個性與張揚。
記得從前聽說英國人,尤其是新娘喜歡在自己喜歡的音樂聲中步入禮堂,無論是什么樣的音樂,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在奏樂師的伴奏下走到新郎身邊,他們想讓那一刻的音樂與自己的心自己的靈魂合為一體。有一位新郎很喜愛足球,于是讓自己的新娘在世界杯的主題曲中向自己緩緩走來。每場婚禮都是獨一無二的。如今,已經不能夠單純地用一首來代表一場或一個年代了,今天的婚禮的音樂是多元素的,人們開始模仿西方的婚禮形式,音樂也融進了鋼琴曲等,不同的風格由不同的音樂來表達,有流行時尚的音樂謝霆鋒的《今生共相伴》,還有搖滾麥克-take me to your heart,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約定》《我愿意》,還有熱情四溢的艾爾維斯·普萊斯利的《體溫上升》,還有凱迪梅露美妙動聽的《九百萬輛自行車》,另外,瑞哈娜的那首令人感動萬分的《雨傘》,瑪利亞·凱麗的《我就在這里》等外國歌曲都融進了中國現代的婚禮當中,也許這樣的音樂表達比中國自古含蓄的語言要更直接一點吧。
現代的婚禮更多地也在追求一種別樣的浪漫,在婚禮的歌曲選擇上也不再單一和古板,在每個不同的儀式階段是有不同的曲風出現,例如《FOR THE FIRST TIME》如此抒情和深情款款的歌,適合在燭光儀式時用,在步入會場時《Je m'appelle Helene》就顯得再合適不過了。
現代的婚禮更像一部電影或童話,婚禮的音樂樣式越來越多,去參加婚禮不知道是什么時候成為了一種家常便飯,欣賞每一場婚禮讓人賞心悅目,尤其是婚禮的音樂讓人十分喜愛。縱觀中國婚禮歌曲,從最初到現在,多了一份華麗和張揚,多了一份驚嘆和復雜,同時也少了一些真摯和純真,少了最初的執著和安定。也許婚禮音樂用這樣特別的方式告別了那個遙遠的年代,但是不得不讓人驚嘆時光的流逝和光陰帶給一個國家乃至全人類的變革,中國婚禮的變化與發展無疑是一曲中國婚禮的變奏曲,更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體現。
(作者單位:史艷、余向東,石家莊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