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浪金黃,晚稻收割收購之日屈指可待。
安靜的稻田外,稻農、收購商、加工者、管理者……整個秋糧收購鏈條上的各相關方,正在積極蓄勢準備。
在中國全年的糧食產量中,秋糧產量占到了70%以上,而秋糧的最主要部分即為稻谷。其中,晚稻又占了全部稻谷產量的60%以上,所以,晚稻價格可從根本上影響糧食價格。
此前此起彼伏的農產品價格上漲與因受災減產導致的早稻收購價格堅挺,使得各方均對晚稻的價格產生了看漲預期。而糧食與CPI之間的緊密互動,又讓晚稻價格變得尤為敏感。
《財經》記者近日前往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稻谷生產地、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間斷輸出商品糧的省份之一的江西,就秋糧生產、價格與收購形勢一探究竟,發現除晚稻因天氣異常而可能減產外,市場亦面臨供需等多方面的博弈,令秋糧價格充滿變數。
惜售與爭購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登龍鄉吳初平自己家里開了家農資商店。糧食收獲的時候,他則兼任糧食經紀人,為附近鄉鎮的幾家糧食加工廠收購糧食。稻谷加工成大米之后,運往廣東、福建等省份。
7月12日,國家糧食局下發了《2010年早秈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注:東北稻米品種為粳稻,南方稻米為秈稻)。2010年早秈稻最低收購價為每斤0.93元,比去年提高了0.03元/斤,這已是2004年國家出臺稻谷最低收購價格政策以來,第四次提高其最低收購價。
即便如此,今年早秈稻的最低收購價也一直低于市場收購價格。在江西,從早稻開始收購到基本結束,最低收購一直都未曾啟動。
今年以來,江西省的氣候異常,自然災害頻發,造成早稻減產。根據江西省農業廳7月有關早稻的數據顯示,今年江西早稻絕收面積約為61.2萬畝, 6月洪澇災害可造成早稻總產減少2.1億公斤-3.15億公斤。
產量降低引發了早稻價格上漲。9月6日,江西早秈稻每50公斤收購價為95.33元,環比上漲0.47%,同比上漲2.34%;全省標一早秈米每500克平均零售價為1.55元,同比上漲4.02%。
吳初平的收糧生意做得不大,但今年早稻收獲季節時, 為糧食加工企業進行收購,還是著實忙了一陣。
因為江西糧食系統的改制,地方糧庫即將轉變成自負盈虧的經營實體,銀行今年并未向它們發放貸款,所以有錢自己收購早稻的糧站寥寥無幾。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收購主體因此而減少了。
根據《財經》記者得到的江西省糧食局一份資料顯示,今年主要參與當地早稻收購的主體為中儲糧、中糧米業、外資益海嘉里、民營糧食收購企業,以及地方國有糧食企業。收購主體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早稻的價格。
在談到早稻價格上漲的原因時,撫州市狼琚糧管所所長黃麗峰告訴《財經》記者,今年中儲糧部分地方的儲備糧輪入需求大于去年,而輪入補庫的又大部分為早秈稻。因為輪入補庫是以市場價格進行收購的,需求量大,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江西的稻谷價格的上漲。
“廣東、福建等地的中儲糧直屬庫到江西收糧,因為當地的價格高,自然將江西的價格抬升了上去。”黃麗峰說。
根據《財經》記者在南昌、吉安、撫州等地的實地調查發現,對農民來說,糧站、中儲糧、糧食經紀人,依然是他們賣糧的最主要渠道。而今年剛剛開始在江西收購稻谷的益海嘉里(撫州)有限公司,影響力依然局限于其所在地的撫州市金溪縣附近,并未對江西其他地點的價格造成太大影響。
益海嘉里(撫州)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帶《財經》記者參觀了該公司的廠區。據其稱,該廠區大小為25畝地,每天的稻谷加工能力為150噸左右,實際每天的加工為80多噸。
《財經》記者看到該廠內共有三個糧食儲存庫,這位負責人表示,每個庫容為500多噸,共計不足2000噸。有關該公司規模的說法,《財經》記者得到了江西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戴杭生的證實。
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說,截至10月上旬,該公司今年實際以每斤0.98元的價格收購的早稻數量為191.23噸。而市面的價格已經超過了每斤1元,實際上該公司的早稻已經處于停收狀態。
秋糧價格變量
根據9月16日發布的《2010年中晚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顯示,2010年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每市斤0.97元、粳稻1.05元。需執行《預案》的省份有11個,其中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8省(區)的執行時間為9月16日至12月31日;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2010年11月16日至2011年3月31日。
和去年相比,今年中晚秈稻、粳稻每市斤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了0.05元和0.1元,提高幅度為5.4%和10.5%。
《財經》記者所采訪的多位糧食行業的相關人士均表示難以預計稻谷價格走勢。在晚稻減產預期并不明顯的前提之下,仍有一系列變量會影響晚稻價格。
據農業部農情調度預計,今年晚稻種植面積同比將增加180萬畝,為9526萬畝。雖然前期晚秈稻移栽推遲,但經過積極補救,整體長勢向好,如后期不出現極端天氣,豐收有望。
江西省農業廳的農情調度也顯示,截至今年7月9日,全省共落實二晚擴種面積103.49萬畝,加上中稻絕收田改種28.31萬畝,若擴種晚稻獲得豐收,那將彌補洪災所致的減產。
但是,因天氣原因,今年早稻收獲期推遲導致了雙季晚稻的栽插進度普遍慢于往年,也為雙季晚稻的生長埋下了一定的隱患。
根據《財經》記者在江西的調查,進入晚稻灌漿期以來,江西省的多處地區一直處于陰雨天氣之中,這會對晚稻的產量造成一定影響。因為種植的時間推遲,江西某些糧食產區也遭遇到了此前一直為農業專家所擔心的“寒露風”的影響,這是秋季冷空氣侵入后引起顯著降溫使水稻減產的一種低溫冷害,會影響水稻開花、授粉、受精和灌漿過程的正常進行,造成稻谷的秕粒率增加,稻穗輕而且翹起。
除了產量可能存在著下降的因素之外,一位糧食加工企業的老板稱,目前,糧油加工廠產能已經處于相對過剩的階段,一旦不能收購到充足的糧源,那么后期的加工銷售將處于無貨可加工、可銷售的尷尬局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告訴《財經》記者,因為企業對于糧食價格的總體預期是看漲的,而且有國家最低收購價的托市政策的支持,所以它們認為與其從糧庫競拍糧食,不如現在就入市收購,這樣還能獲得更大的收益,這些都是造成秋糧價格上漲的變量。
登龍縣糧所副所長羅勝華則告訴《財經》記者,過去農民一年種植兩季稻,早稻的一半用以出售,一半則用以留下自食用。而晚稻因為價格高,基本上都是被拿來出售的。而現在,“因為稻谷品種的改善,早稻晚稻并不是用以衡量價格的標準了,是否是優質稻種,才是標準。”羅勝華說。
近些年來,因為早稻品種的提升,已經有加工廠將早秈米作為晚秈米的配米使用,而且比例還在不斷地提高,這就使得早稻同晚稻價格差縮小,從而抬高了早稻價格的整體水平。
糧食經紀人吳初平還表示,今年的早稻收獲價格高,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因為去年收獲的晚稻的價格從今年開始就一路走高,早稻受此影響,價格自然就高上去了。而在他看來,因為這個原因,晚稻的價格肯定也會漲。
秋糧稻谷的價格并非只有看漲的因素。戴杭生就指出了另外兩種可能性,一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的轉移,南方勞動力數量的下降,會造成對于稻米需求的下降。此外,國家如果繼續給予東北稻米運往南方的運輸補貼,會壓低南方的稻米市場價格。
在調查中,《財經》記者還發現,益海嘉里雖然目前在江西的稻谷產能和收儲量并不大,但它在南昌市南昌縣的一家新建的稻谷工廠目前正在建設之中,據稱11月也即將建成投產。
就在10月中旬,益海嘉里(撫州)有限公司還剛剛與金溪縣的糧食購銷公司簽訂了代收代儲合同。根據此合同,金溪縣全縣中的16個糧管所當中,將有9家為其收儲共計1.785萬噸的晚稻。
供需博弈持續
與小麥、玉米等深加工程度高的糧食作物不同的是,稻谷的加工范圍很小,基本上就是用來加工成大米和米粉,供人食用,而且做米粉的還主要是早稻。“因此,稻谷的炒作程度和空間并不太大。”戴杭生說。
此前,國家糧食局有關負責人就已經表示,今年上半年糧食供需基本平衡,國家糧食庫存比較充裕,市場供應充足。如果后期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全年糧食生產仍有望獲得好的收成,當年供需仍將保持基本平衡。
當前,中國糧食庫存消費比仍遠遠高于國際公認的17%-18%的安全線,基本可以保證國內市場供應。多年研究農業問題的程國強也表示,稻谷價格的變量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基本的供求價值規律,在供給不出現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出現價格大幅度的波動,才屬于“異常波動”。
程國強對于今年秋糧價格的總的判斷則是,“現在價格不會輕易地回落,適當的漲價對農民來說是必須的,也是一個穩定糧食生產的積極信號。但是能夠漲到什么程度,還是取決于買賣雙方的博弈。水稻的產業鏈條較短,價格上漲的動力不足。現在市場的博弈,會支持稻谷保持一個合理的價格。我們需要警惕的是,要防止收購主體蓄意抬價搶購、囤積居奇,導致糧價大起大落。”
今年國際糧價的上漲給國內糧食價格所帶來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雖然目前國內稻谷市場并未與國際市場直接接軌,但是國際稻谷的價格一直持續走高,對于國內市場會造成很大的心理影響,農民惜售和企業爭搶糧源的積極性都會增加。
在目前中國的CPI構成中,食品項所占權重約33.6%,因此,糧食價格變動對CPI的影響有直接效應。除了對CPI的直接作用,糧食價格上漲對諸多行業都有著較強的影響力。
8月12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時就指出,奪取秋糧豐收,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好勢頭,對保障市場供應,管理通脹預期具有重要意義。而在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糧食分析師馬文峰看來,為了控制流動性過剩所造成的通貨膨脹,目前國家對于糧食價格的管理仍然屬于一直積極的壓制態度。
“每年國家控制的糧食收儲量占到整個稻谷市場的百分之六七十,國家如果不積極地收儲,價格上漲的空間就會很有限了。”馬文峰對《財經》記者表示。
今年的多種農產品價格已經多次出現過異常波動。此前各職能部門控制農作物價格上漲的措施已頻頻出臺。近期國家對于農產品的管理正在逐漸加強。7月底,國家發改委把全國主要農產品流通企業納入了農產品價格控制體系,新增了中糧及華糧執行政策糧收購。
8月9日,國家發改委又開會布置任務,要建立更加靈敏的監控體系。在拍賣市場上,小麥、玉米、早秈稻的拍賣持續定量進行,持續地拋出庫存維持供需均衡。在秋糧尤其是晚稻生產上,國務院也出臺了南方雙季晚稻促早熟施肥補助政策,每畝補助11元。
此外,在9月中旬正式發布的“托市收購預案”中,也在七個地方明確了對收購工作的要求,特別強調了要嚴格執行國家收購政策并加大監督檢查和處罰力度。
為了減少災害氣對糧食生產不良影響,8月1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公布2010年中央財政將安排11億元資金,對南方主產區7300萬畝雙季晚稻和東北地區6000萬畝粳稻實行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蟲補助,具體的補助金額為11元/畝。
吉安縣糧食局供銷科副主任劉政安則表示,現在每畝農田已經可以拿到大約130元的國家補貼,因此這一數字并不會對種糧的積極性產生太大的影響。
此外,一些種糧戶因為有其他非農收入,并不缺乏現金流,因而選擇將稻谷囤積起來等待價格上漲。而對另一些普通種糧戶來說,因為收、儲、賣糧環節亦涉及不少勞動力投入,在大量勞動力出外打工情形下,盡快將稻谷脫手,是最為簡便可行的選擇。因此,糧食價格的高低,對他們并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凡此種種,令種糧戶和糧食經紀人均感眼花繚亂。糧食經紀人吳初平表示,現在的價格行情太亂,他看不清到底今年的晚稻價格行情會是如何。“如果價格高了加工企業還能收,那就可以繼續做,不收的話,這生意就沒法做了。”吳初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