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拖未決的華夏基金管理公司股權轉讓,有望再次向前邁進一步。
中信證券初步擬定向美國普信集團(T. Rowe Price Group.Inc)和蘇寧電器(002024.SZ)分別轉讓華夏基金11%和10%的股份,并將余下30%的股份以競價方式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掛牌競價。
據《財經》記者從知悉交易的人士處了解,其余30%的股權轉讓,初步方案已確定,重慶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下稱重慶信托)、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下稱中金公司)、長江電力(600900.SH)三家公司,將分別有望通過競價摘得華夏基金每份10%的股權。
華夏基金以業績不俗,投研團隊扎實,管理層穩定而蜚聲基金業,近年更是規模擴張迅速,目前規模已穩居基金業第一的位置。從1998年成立以來至今,華夏基金已經歷四次股東變更,而最新一輪股權轉讓過程業已長達將近兩年。
根據《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的規定,內資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東最高出資比例不得超過全部出資的49%。而目前,華夏基金大股東中信證券持有其100%的股份。
隨著金融市場的沉浮,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股權轉讓中,利益各方對引入哪些股東及股權定價進行了多番較量。在最新的交易方案中,華夏基金轉讓價格與管理資產規模比率(Price/AUM)是5.5%。根據華夏基金2010年6月30日的管理資產規模2181億元推算,51%的股權總價在61億元以上。
對公司一向管控較強的華夏基金管理層,在整個事件中并非緘默。接近華夏基金的人士表示,華夏基金管理層有意借此機會建立管理層股權激勵機制,并積極尋找“貼己”的股東,希望在股權轉讓之后仍保持話語權。
轉讓進行時
已經確定會接手華夏基金的美國普信集團,成立于1937年,是美國最大的共同基金和養老金計劃管理公司之一。早在2007年9月,華夏基金首只QDII基金——“華夏全球精選”出海時,普信集團就為其擔任境外投資顧問。
但知情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普信集團能夠接手華夏基金股權,主要原因并非兩家公司的合作關系。他表示,華夏全球精選最初一部分資產交由普信集團代為管理,但是業績令華夏基金大失所望,現在華夏基金已將全部資產收回自己投資。普信集團和華夏基金的關系并非像外界所傳聞的那樣好。
到2008年10月27日,華夏全球精選的凈值已經跌至0.415,業績十分難看。到今年10月15日,該基金凈值上漲為0.866,在同期出海的QDII基金中排名靠前。
上述人士表示,普信集團接手華夏基金,與社保基金從中牽線不無關系。
普信集團2006年即被社?;疬x為其第一批十家境外投資管理人之一。社?;鸬亩鄶岛M馇蓝际峭ㄟ^普信集團打開的,而中信證券是社?;饳嘁骖愅顿Y的主要券商之一。兩家都與社?;鹩忻芮械臉I務關系。
接近中信證券的人士表示,普信集團和蘇寧電器都是中信證券聯系的。
蘇寧電器參股華夏基金,則是出于戰略投資考慮。蘇寧電器2009年年報現金流量表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增加額為64億元,賬面現金充裕,投資華夏基金股權,無論從資金利用,還是分散化經營的角度,都是不錯的選擇。值得注意的是,中信證券也一直是蘇寧電器多次公開及非公開發行股票的保薦機構。
而一向主業為向重慶各區縣基礎設施項目,舊城改造項目籌集資金,為當地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重慶信托,與基金公司業務基本不搭界,卻名列意欲轉讓的種子選手之列。
一位關注此項交易的人士猜測,重慶信托受讓華夏基金股份不排除為他人代持的可能。
不過,證監會早在2006年頒布的《關于規范基金管理公司設計及股權處置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規定,基金管理公司股東不得為其他機構代持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權,不得委托其他機構代持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權。
接近華夏基金的人士透露,在尋找買家的過程中,中信證券和華夏基金管理層一直致力于尋找“貼己”的買家,以在將來的董事會中增加話語權。
中金公司參與競購華夏基金,接近交易的人士表示,很可能源于華夏基金管理層的牽線,“華夏基金高層一直與中金公司多有接觸?!?/p>
近兩年,中金公司開始向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多元化投資銀行轉變。而中金旗下并沒有基金管理公司,此次入股華夏基金也是中金發展戰略調整的體現。
雖然出售華夏基金51%的股權能讓中信證券套現長期股權投資收益,但考慮到華夏基金持續的盈利能力,中信證券此舉仍被市場視為“忍痛割愛”。
中信證券2009年年報顯示,來源于華夏基金的本年現金紅利為4.96億元(不包括2009年中信基金現金紅利),以中信證券對華夏基金9.7億元的長期股權投資而言,年收益率達到50%,而相對于61億元受讓51%股權來說,年收益率在4%以上。
從2006年開始,中信證券通過不斷收購,持有華夏基金股權至100%,意圖擴大旗下基金業務,隨后為符合證監會要求的“一參一控”(一家機構或者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機構參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兩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一家)的原則,將中信基金全部合并到華夏基金。不過受限于內資基金公司股東最高持股上限49%的規定,中信證券又不得不轉讓華夏基金51%的股份。
接近華夏基金的人士表示,股權轉讓之后對華夏基金公司治理的影響,是本次轉讓中考慮良久的因素。無論中信證券、華夏基金管理層,或者出于對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考慮,都不希望看到小股東們聯合起來通過董事會施加影響,進而影響到公司管理。
中信證券高層曾表示,華夏基金在多年經營中一直比較爭氣,業績也不錯,所以中信證券不太參與管理。
接近華夏基金的人士稱,此次股權變動后,未來華夏基金股東變成六家。新晉股東未必甘于只做財務投資,部分股東進來就是想參與管理。而華夏基金的業績也不可能年年都那么出色,華夏基金內部對股東是否干預基金經理的操作有所擔心。
一波三折
10月11日,中信證券收到證監會基金監管部下達的《關于進一步督促規范華夏基金管理公司股權的函》,督促盡快規范華夏基金的股權。
這是證監會基金部第四次發文敦促華夏基金股權轉讓一事,承諾最后期限從最初的4月1日,順延至7月1日,再拖至9月30日。如今9月30日大限已過,轉讓仍未最終完成。值得注意的是,中信證券最后一次上報的《關于華夏基金股權規范進展的匯報》中并未像之前一樣,提及將承諾完成轉讓的最后期限。
前述參與交易的人士透露,轉讓環節已接近尾聲,各方一直糾結的焦點是價錢和合同條款?!耙胶飧鞣嚼?,是件非常復雜的事情?!?/p>
因中信證券大股東中信集團實際控制人為財政部,所以華夏基金股權轉讓事宜仍需獲得財政部批準。這也是此項資產轉讓過程一再延長的原因之一。
中信證券的相關人士表示,原本的轉讓方案,普信集團、蘇寧電器、重慶信托、中金公司和長江電力五家各持10%-11%的格局已定,但在與北京產權交易所(下稱北交所)商議掛牌事宜時,北交所希望其中兩家受讓方通過協議轉讓,三家受讓方通過競價方式轉讓,從而能多抽些傭金。
北交所《產權交易收費辦法》中規定,在北交所內進行產權交易的轉讓方和受讓方辦理協議轉讓成交手續時,應按金額大小分檔支付產權交易服務費,其中成交金額1億元以上的,差額計費率為0.05%。
采取競價方式(包括拍賣、招投標、網絡競價、動態報價等)成交的項目,收費標準不超過成交金額的5%。
按照華夏基金估算的51%的股權轉讓總額61億元來計算,完全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北交所傭金僅為300萬元,通過“2+3”的方式轉讓,北交所傭金超過1.5億元。
9月16日,北交所發布了一則北京某基金公司股權轉讓的信息,該公司最近幾年基金公司排名前十名,注冊資本在2億元左右,管理規模在500億元以上,某持股股東欲轉讓所持20%股份?;饦I內分析師紛紛表示,基本可以肯定是華夏基金。
據接近交易的人士稱,就在北交所發布上述基金公司股權轉讓信息后,北交所決定由旗下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下稱北金所)承接華夏基金股權的轉讓交易。
北金所于5月30日在京揭牌,注冊資本金約3億元,由北京產權交易所聯合信達投資有限公司、中國光大投資管理公司、北京華融綜合投資公司等共同出資組建。其主體實為由北交所剝離出來的金融資產交易部門。
最新的交易方案已經是華夏基金51%股權的第三套轉讓方案。此前,中信證券曾計劃其與普信集團分持華夏基金75%和25%的股份,此舉可讓中信證券最大程度地保留華夏基金的股權。
根據《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的規定,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中方股東出資比例不受最高出資比例49%的限制,中外合資企業外資股東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5%。
但接近證監會的人士表示,監管層對此事高度重視,非常謹慎,認為華夏基金有標桿作用,轉與外資應謹慎,從而否認了這一方案。
據《財經》記者了解,有包括來自歐洲的多家國際投行都曾希望能入股華夏基金,但均遭中信證券婉拒。
謝絕外資巨頭的競價,直接導致本次股權轉讓Price/AUM接近區間低值。國泰君安一份研究報告曾預測道,從歷史上看基金公司股權轉讓Price/AUM基本在5%-8%之間,考慮到華夏基金在業內顯著的領先優勢,轉讓價格應接近高端水平。
中信證券的高管表示,公司屢遭監管部門督促規范華夏基金股權,市場均知道中信證券所持華夏基金股權非出手不可,這種情況下與受讓方談價格,中信證券實處不利地位。
與中信證券出售華夏基金股權類似,2009年招商證券轉讓博時基金24%股權時Price/AUM的比率約為5.2%(以2009年12月31日資產管理規模計算)。當時,招商證券(600999.SH)受制于IPO上市進程,也以較低價格轉讓博時基金股權。
股權激勵難成行
接近華夏基金的人士表示,推動管理層持股,維持公司管理團隊穩定,是華夏基金一直希望實現的目標。
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股東一換,高管地震,已經成為基金行業的一種常態,因為股權決定管理團隊。資產管理行業是個以“人”為核心競爭力的行業,應該建立以人為核心,而不是以股本為核心的治理結構。
本次股權轉讓過程中間,華夏基金的管理層希望能獲贈或者低價購買股權,以建立管理層股權激勵機制,使得有能力者長期為公司服務。公司大股東中信證券對此并不反對,但不愿低價出售或贈送股份給華夏基金高管,而希望以相同價格出售這部分股權。
不過按照現行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個人不能成為基金公司的股東。基金公司持股比例低于25%的股東必須是注冊資本、凈資產不低于1億元人民幣,資產質量良好的公司,并且持續經營三個以上完整的會計年度,公司治理健全,內部監控制度完善。
這也是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建立股權激勵機制最大的法律障礙。華夏基金股權激勵機制的設想無法回避這一問題。
股權激勵機制對于整個公募基金行業,還處于爭議階段。若不放開,則無法通過股權激勵機制穩定基金的人才隊伍,越來越多的明星基金經理投身私募,就是明顯的結果。根據深圳信息公司數據中心10月份的統計顯示,2010年基金經理變更次數已達到251人次(含離職和增聘),已超過2009年全年的249人次,再度刷新歷史數據,其中有180只基金的經理宣布離職。
若現在放開,雖然能將基金公司的績效與團隊掛鉤,但基金公司的牌照仍受保護,給予個人股權,仍顯不太公平。
此外,由于社會認為基金公司的從業人員薪酬過高,監管層出于社會輿論因素,對股權激勵也不會輕易考慮放行。
一位接近華夏基金的人士說,如果此次華夏基金無法實現股權激勵,那么投資管理委員會級別的高管離職可能性相當高。公司股權轉讓一事拖沓已久,已致公司內部人心不穩。
針對王亞偉辭職傳聞,另一位接近華夏基金的人士分析,王亞偉本人重義氣,不會在這個股權轉讓的關鍵時刻棄多年搭檔范勇宏而去。
華夏基金一直以打造明星基金經理作為其重要的經營策略,但也因為其有違公平原則為市場質疑和詬病。
目前,監管部門已建立一整套對基金公司交易監控體系。一些打造明星基金經理的公司顯露出不公平交易的跡象。如同一公司旗下幾只基金同時建倉時,某些基金經理往往會優先買入,賣出時則優先賣出,每次交易平均建倉成本會比其他基金的低一百萬元至幾百萬元不等。
明星品牌效應使得投資者忽略公司其他基金的表現,這與基金應依靠其管理資產的經驗和業績來吸引客戶的商業模式相悖。
此次華夏基金股權轉讓一旦造成主要高管離職,不僅對華夏基金短期的業績有影響,對其長期的發展也不利。高管離職不僅將帶走寶貴的投資經驗,對基金持有人的信心也是一種打擊。
根據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的統計,華夏基金上半年的平均收益率為-12.56%排名全行業第七,到今年9月底平均收益率為3.24%,排名全行業第十。
華夏基金成立以來已經歷了多次股權變動,管理層始終能保持穩定,投研團隊整體的優秀也抵御住了部分基金經理離職的風險。又一次處在股權變更中的華夏基金,將再次面臨穩定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