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一周歲的創業板可以拿到80分的優良成績,它基本實現了30%的高成長,但與中小板相比,尚未充分體現成長性的優勢。上市的高門檻和退市制度未出臺,影響了這一優勢的發揮。
創業板2009年10月開板后,就不缺眼球,即將到來的一周年,令其再次成為人們聚焦的中心。從開立之前的期待、立板的定位,到開立之初飽受寵愛的28股;從對“三高”發行和“創富”的關注,到最近對其成長性的質疑,一年中,雖不是絕對順風順水,卻也未經大風大浪,創業板這一年的歷程不僅讓人稍感欣慰,也心生更多的期待。如何看創業板的第一年,相信許多人都有自己的判斷。
成長性跑輸中小板?
高成長的期待與實現
創業板一般被認為是成長板,高成長性就成為大家對創業板的期待,而30%的成長性似乎也成了衡量創業板成長性的一個指標。
2010年9月,當上市公司中期報告披露完畢后,開始出現創業板成長性不如中小板的說法。媒體引用的數據雖然不盡相同,但大都集中于2010年上半年,中小板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7%、凈利潤增長44%,而創業板公司的收入增長28%、凈利潤增長25%。那么,此說是否根據充分?
為了廓清創業板成長性的謎團,我們對兩大板塊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同時,為使兩大板塊的數據具有可比性,我們選擇了2009年6月中小板IPO重啟,即桂林三金(002275)IPO后的數據進行分析(附圖)。截至2010年9月14日,創業板上市公司共計117家,其中有2010年上半年增長率數據的107家;中小板公司共203家,其中有2010年上半年增長數據的191家,這些公司成為我們分析的對象。
分析結果顯示,2009年,創業板117家公司的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為28%,凈利潤平均增長率為47%;而2010年上半年,創業板107家公司平均營收增長率為24%,平均凈利潤增長率為29.4%,雖然與2009年相比都有所下降,但從絕對值看,創業板公司已基本實現了人們期待的30%的高增長。
再看中小板公司,其2009年收入平均增長率為13%,凈利潤增長率為31.5%,均低于創業板公司的同類指標;2010年上半年平均收入增長率32.8%,平均凈利潤增長率28.7%,凈利潤增長率略低于創業板。
在創業板107家公司中,2010年上半年凈利潤實現正增長的有83家,占比為78%,其平均增長率為45%;其中,凈利潤增長率超過30%的公司有45家,占107家公司的42%,接近半數,其平均增長率為70%。中小板公司中,同期凈利潤正增長的有151家,占比為79%,平均增長率為43%;其中,凈利潤增長超過30%的公司有81家,占全部公司的42%,其平均增長率為67%。在這一指標上,兩個板塊差異不大。
此外,凈利潤增長率超過100%的公司,創業板有7家,占公司總數的6.5%,其平均增長率是170%;中小板有14家,占公司總數的7.3%,平均增長率是144%。而連續兩年凈利潤增長超過30%的公司,創業板有34家,占公司總數的32%,約合1/3;中小板有51家,占公司總數的27%,兩個板塊的表現同樣各有千秋。
2009年、2010年上半年,創業板公司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兩個指標連續增長超過30%的公司有13家,占107家公司的12%。這13家板塊內的佼佼者,2009年的收入增長率為60%,凈利潤增長率為95%;2010年上半年的收入增長率為60%,凈利潤增長率為75%,遠高于該板塊的平均增長率,這顯示,創業板中的高成長公司已經開始嶄露頭角(附表)。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創業板并不存在成長性跑輸中小板的現象,而是基本實現了人們期待中的高成長,也開始體現發現和培育高成長公司的功能。從成長性看,一周歲的創業板,雖然成績未必特別靚麗,卻也讓人滿意,可以拿到80分;不過,與去年恢復發行的中小板相比,創業板還沒有充分體現其成長性的優勢,兩個板塊的表現大體一致。
值得關注的是,PE一直被寄望成為創業板的看門人,人們希望,通過PE的投資和參與,控制上市公司的質量。但從實際情況看,業績變臉的創業板公司背后同樣存在許多PE機構,PE和上市公司業績之間并沒有顯示出相關性。PE投資對上市公司成長性的發掘作用,也許還要依靠更長的時間來體現和檢驗。
不做“Mini中小板”,
定位有待回歸成長與創新
創業板設立之初,市場人士期待它能夠實現寬進寬出,即上市門檻低,企業上市容易,同時達不到條件的公司就直接退市。通過這樣的制度,可以保證更多的企業上市,其中成長性好的企業被留下來,差的企業則由市場自行淘汰,企業的好壞由市場說了算。但從這一年的運行看,這種期待仍未實現。無論是上市的高門檻,還是遲遲未能出臺的退市制度,都讓人感受到管理層對創業板保姆般呵護的良苦用心,但這種細致的呵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創業板優勢的充分發揮。
從創業板已上市企業的經營指標看,2010年5月之前,只有7家公司的當年營業收入低于億元、凈利潤低于3000萬元;而5月之后,只有雙龍股份(300085)一家公司低于這一指標。相比海外同類市場,國內創業板的上市門檻無疑偏高。
上市的高標準,讓創業板與中小板在上市對象上逐步趨同。從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看,創業板117家公司中,IT類公司占1/3,制造類公司占1/4,其他則分布于醫藥、化工等行業。這些公司中,雖然不乏新模式、新技術等創新型企業,但更多的依然是傳統企業,并且,不少公司屬于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這與中小板公司的行業構成及“專攻細分行業龍頭,發掘細分行業隱形冠軍”定位不乏相似之處。事實上,兩個板塊的上市源基本相似,上市公司往往都符合兩個板塊的條件,只是選擇差異而已,這使得創業板近乎成為Mini中小板,而未走出自己的道路。盡管證監會在2010年3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創業板推薦工作的指引》,明確了創業板的八大鼓勵性行業和八大限制性行業,但創業板還沒有在戰略定位、上市標準、上市對象等方面體現出層次性,對企業創新性的要求體現不足。
偏高的上市標準,反映了監管層的矛盾心態:一方面希望創業板在鼓勵創新、發掘高成長企業方面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又擔心成立之初就暴露一些問題和風險,會影響創業板未來的發展,于是為了安全起見,只能用過去驗證過的高成長替代對未來成長性的判斷。然而,創業板的本質是面向未來,鼓勵創新,體現高成長,其成長性并不等于保險性,“技術創新或模式創新+未來成長”才是創業板的立板靈魂。高成長的企業通過創業板不斷做大做強,失敗的企業不斷被市場淘汰,才是一個正常的創業板市場。如果為了安全而逐漸回到審核過去、強調規模的思路上,那么,其與中小板的雷同也就不足為奇了。
滿一周歲的創業板已經過了初生期,應該逐步回歸本質,定位也需要更加明確。鼓勵創新的創業板,更需要監管層的創新意識,體現創業板自己的特點和性格。怎么樣在創業板上培養中國的Microsoft、Google和Intel,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
確立退市制度,
走向成熟的必然選擇
直接退市是創業板的核心制度之一,也是體現創業板高風險的標志。創業板設立之初,就明確了直接退市的思路,但一年來,退市制度遲遲未能出臺,貼上高成長標簽的創業板卻無從體現其應有的高風險,二級市場的炒作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級市場的炒作和高市盈率,直接導致一級市場發行的高市盈率。目前,高市盈率發行、資金超募已經成為創業板的常態。而高市盈率又直接導致了PE投資市場的火熱,整個鏈條已經顯現投機和泡沫的苗頭。同時,大量PE機構還是用投資主板、中小板的理念來選擇企業,對創業、創新的鼓勵和支持作用發揮不明顯,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未因創業板的推出而得到顯著的強化,超募資金閑置與浪費的負面結果未來也將逐步顯現。
如果退市制度不能及時出臺,創業板公司也開始進行資產重組、借殼上市,創業板可能會重走主板的老路。
一周歲的創業板,四平八穩,開局良好,已然體現了高成長的特點,應該得到鼓勵而不是指責;但在制度建設,尤其是定位方面,也顯示出了猶豫和搖擺,沒有明確表現出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應有的定位。事實上,成長性只是創業板發展的結果,制度建設才是其成長的關鍵,面向未來,要體現高成長,一周歲的創業板應該回歸自己的定位,走自己的路。
對于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xincaifu@p5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