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70號的徐記老虎灶,是寫作本文時鎮江僅存,也可能是江南地區唯一仍在使用的老虎灶。
“物以稀為貴。”近年來,這個老虎灶備受媒體關注,江蘇電視臺、揚子晚報以及鎮江的新聞媒體均作過采訪報道。
小街老人說,老虎灶最初名叫“水當典”,大約是以開水作為交換物進行類似“典當行”營生的意思。至于老虎灶名稱的由來,版本多樣,各地叫法不同。鎮江老城區居民,一般把老虎灶叫做“茶水爐”。
最為通行也最為形象的叫法還是老虎灶,這大約是因為它爐膛洞開、煙囪高聳的形象,活像張著血盆大口、豎著鞭子狀尾巴的老虎。
老虎灶用青磚和耐火磚砌成。砌爐膛是項技術活,非一般瓦匠所能勝任。高手砌的爐膛發火旺、省燃料。我同事嚴有榕的大伯父就是砌老虎灶爐膛的高手,當年在鎮江有相當的知名度。
老虎灶是三百六十行里的傳統行當,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曾經是老街小巷里一道獨特的風景。上世紀70年代之前,幾乎每條街巷都有老虎灶。小時候,我家住在仁章路5號江蘇省軍區政治部大院里。奉父母之命,去機關食堂的老虎灶沖開水,是我做得不多的幾件家務事之一。后來,部隊的老虎灶停業了,我便到紅旗口嚴有榕二伯父經營的老虎灶沖開水。
徐記老虎灶迄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具體已經延續了多少代,傳人小徐也不清楚。
老虎灶是個薄利的行當,徐家經營百年,也只能維持生計,并沒有攢下什么大的家業。一樓是經營門面兼廚房客廳,二樓是臥室,這就是小徐兩口子全部的固定資產。
老虎灶曾經是一個相當辛苦的行當,挑水、打水、劈柴燒炭,起早貪黑,難有片刻空閑。現在這一切變得簡單輕松多了,進水自來,出水自放,即使“小老板”到棋牌室打個圈把麻將,回來也能如數收到擱在灶臺上的水費。當然,起早貪黑仍是免不了的。
靠在老虎灶的水箱上取暖的,是鄰居家的孩子。這是一個熟悉而又溫馨的場面。小時候,飄雪的季節,我們院子里的幾個小男孩在戶外打了一場激烈的雪仗后,總要鉆到食堂的老虎灶間,在爐膛上溫暖被凍僵的雙手,烤干潮濕的棉鞋。周身暖和后,我們又會沖入冰天雪地。
改革開放以來,老虎灶紛紛淡出歷史舞臺。上世紀80年代末,上海最后一個老虎灶關張時被原樣搬進了自來水博物館。徐記老虎灶慘淡經營,終于堅持下來,走過了百年光輝歷程。老板娘說,雖然賺不到多少錢,但他們并不想放棄,只要政府給予一些關注和支持,他們有信心把老虎灶繼續開下去。
得勝街中段有一座現代版的老虎灶,那是一個一人高的長方形鐵皮盒子。這樣的設備出現在機關、單位里我們習以為常,出現在老街小巷里總感覺有點別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