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由誕生之日至今,不過短短50年,但它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互聯網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海量的信息,便捷的溝通方式,眼花繚亂的娛樂,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當我們越來越依賴網絡,跟“網癮”這個名詞有關的事件也開始不停地出現,有因為半夜上網偷菜而離婚的鬧劇,也有網癮少年在網戒機構被打死的悲劇。
1994年,美國紐約精神科醫師IVan Gildberg首先提出“網絡成癮”的概念。它是指由重復的對于網絡的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并帶來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并對于上網所帶來的快感會一直有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
調查發現,網絡成癮在全國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發生率為10%~15%,特別是中學生是網癮的“重災區”,在這些網癮群體中男生多于女生,且大部分是以玩網絡游戲和聊天為主。其實,網癮不止存在于青少年中。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都市白領,甚至一些中老年人也步入了網癮者的行列。調查顯示,90%的老年人知道網絡,70%表示想上網。專家指出:“老年人已是網絡人口成長最快速的族群?!?/p>
那么,怎樣才算是網絡成癮呢?
盡管網絡成癮尚未被明確界定為一種心理疾病,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化的判定標準,但已作為一種共認的心理障礙受到多方面的關注,國內外均有學者嘗試編制網絡成癮測驗量表,制定網絡成癮的診斷標準。其中,匹茲堡大學心理學教授Kimberly Young編制的標準簡單實用,便于操作,現摘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