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對我們不僅是主糧,也是文化。天然米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主糧,各個地區的人們利用自己的智慧制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米食品。也許我們從來沒有重視過這些簡單的食品,可即便是簡單的一碗米粉、一份煲仔飯,背后聯結的卻是多少人的鄉愁。
“綠色和平”:組織邀請了幾位美食家,由他們帶領大家用味覺找尋稻米之美。
有粥食粥,有飯食飯——這兩句從長輩“家傳”下來的口頭禪,言簡意賅地說明了一家人一群人以至一個社會的人,有福同享有禍同當,在歷史上以至當前的動蕩危難時刻,隨機應變,可以風光也可以收斂,而且暗暗指出大家其實也是同坐一條船,吃的都該是同一個總廚燒的菜做的粥或者飯——這個道理放諸四海也該準:有粉食粉,有面食面,有面包食面包,有馬鈴薯食馬鈴薯,有魚食魚,有肉食肉……反正各人按自己的能力和喜好按自己的時間和習慣做出選擇,好好地吃,慢慢地吃。 說到吃飯,作為在南方長大的人,注定是這一輩子無法離棄米飯的了。尤其出門在外,吃了三五七天面包和面條已經是極極限,怎么也得到處張羅找飯食。有飯食飯,繞了一圈回到家里,近年開始了早餐吃飯的習慣,以白米、紅米和糙米為基本,拌進番薯或者山藥或者芋頭等根莖同煮,飯熟后更可拌入切細的菠菜,撒點炒香的芝麻……吃罷元氣大增,感覺良好,所謂養生,大抵也是簡單直接如此。
無米不成炊,做人,尤其做中國人,原來就是靠米靠飯來求一種踏實安心飽暖。所以轉基因這種不確定的試探和挑釁,務的是虛。無法求實。
[米制美食推介]
★明火白粥
產地:香港 原料:大米
一碗白粥既是終極,也是開始。
不同人煮的白粥不盡相同,有用新米舊米不同比例配搭,有下白果清熱,下陳皮以正氣,下腐竹取其豆香。講究的更隨手下兩三粒干瑤柱以增鮮味。簡簡單單的一碗白粥,不同時不同心情不向需要,或稠或稀自行拿捏調節,當中有無數煮澥粥甚至燒焦的經驗。如果說吃下暖暖一碗白粥對我等早已營役過度五癆七損的有養生療效,倒覺得煮粥過程要求心平氣和細心看管,靜待一室彌漫米香暖意,這已經是絕佳治療過程。
★蛋炒飯
產地:香港 原料:大米
在“炒飯”這兩個字被肆無忌憚地賦予情色歡樂意味之前,真真正正入廚炒一盤飯可真是技術含量頗高的一回事。當然有油有鹽有蔥有蛋有隔夜冷飯,人人都可以拿起鍋鏟炒自己的飯。但傳說中的什么金包銀,銀包金,炒出飯來不軟不硬不油不膩不干不濕,可真要有規有矩更要有練習有實踐。一盤剛起鍋的熱騰騰香噴噴的蛋炒飯,最樸素也最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