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輝: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著名肝腫瘤內科專家,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臨床醫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副會長。
據說中國古代的名醫葉天士長于治療疑難雜癥。一日,一孕婦難產,服藥無效。葉天士至,謂仍用原方,但需以一桐葉為引,即取一片梧桐葉煎湯先服,謂之藥引,果效。眾人詢之,謂是今日立秋,梧桐落葉,以此為引,自然瓜熟蒂落云云。眾人驚服,謂是 “醫者,意也”,意思說用藥醫療,只要意思到了便可以了,至于藥量多少倒是無所謂的。這當然只是傳說而已,看來應是葉天士臨床經驗豐富,估計產婦服前藥見效,比如胎位已經調整、宮口已經張開,胎兒必能娩出,故作此說而已。
藥理學的原則是:效應與劑量相關,沒有一定的 “量”是很難有 “效”的。青霉素能殺菌消炎,但每天至少需要注射160萬單位吧,注射1萬單位,質量再好的青霉素怕也沒用。其實,也不只是藥理學,量和效的關系是普遍存在的。有米能做飯,可以果腹,但十粒米做的飯必定吃不飽肚子;有布能制衣,可以防寒,但一寸布做的衣怕連遮羞也不行。
還是把話說回來,說說保健領域里的事吧。比如說某物之中含有多少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多少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那么我們必定要問有多少含量,而若如彼所稱之效果,又起碼需要多少量。或者說是能提高免疫力,我們便要問這其中提高免疫力的成分有多少的量,這里面的量,能提高多少免疫力。或者說是能 “有益健康”,那么需要多少的量才能有益健康呢?而且達到了這個“有益” 的量,會不會同時也對另一方面 “有害” 了呢?
比如說喝酒吧,紅葡萄酒里確實含有些多酚類的物質,如白藜蘆醇之類,能升高人體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而此種膽固醇,即所謂 “好膽固醇”,有抗動脈硬化的作用,因此人們都說紅葡萄酒能“軟化血管”。 看起來似乎確有道理。那么,需要喝下多少量,才能“軟化血管”呢?則大多語焉不詳,只是說:“不要超過多少、多少”。不過,有材料說需要每天喝上7杯 (高腳玻璃杯),而且需要連續喝上兩個月,方有此效。然而,這樣兩個月喝下來,肝臟必定吃不消。所以喝紅葡萄酒能 “軟化血管”之說,事實上不能成立。最近有人研究出在動物實驗中,紅葡萄酒能抗 “胰島素抵抗”。這 “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因,能抵抗了這個“抵抗”自然是好,不過研究者告知:按動物實驗用到人體的劑量推算,人需每日喝1公斤方有此效!最近又有人提出,少量飲用,能抗氧自由基,因而能延緩衰老,只是這“少量”究竟是多少量,又是語焉不詳。當然,偶爾有些酒,讓人有欣快感,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愉悅也是好事。
或者也有的標明了含有多少的量,比如說100克某物中含有維生素E10毫克,那么這200克的一瓶,全部吃下去等于吃下了20毫克維生素E,而市售的維生素E膠丸每粒便含20毫克,還有一種是每粒含100毫克的。原來這一瓶,就維生素E來說,也只等于吃了一粒丸藥,或者只相當于1/5粒丸藥!而且這維生素E混在別的成分之中能否充分吸收還是問題。若再說到價格,恐怕一算就更明白了。 “性價比”是一個商業的用語,它的 “性”(有效性)與 “價”(花的錢)比較下來合算嗎?可能除揮金如土族之外,都會考慮的。
世界上的事是復雜的,但是大致上也是有規律的。量和效的相關性,便是其中之一。在健康、保健的領域里常會遇到,諸君不妨留心,信必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