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在西餐桌上是序幕,在中餐中是句號,這是過去的說法。湯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不論是嚴寒的冬天,還是明朗的春天、炎熱的夏天、涼爽的秋天,家庭餐桌上若有一鍋或者一盅燉湯,湯內有葷有素,每人先品嘗一小碗,不僅令全家人食欲大開,還有利于人體對營養的消化吸收,不會使人肥胖;先吃飯后喝湯反而容易發胖。
無論在家庭餐桌還是在盛大的宴席上,如果少了一道順口潤腸的好湯,那頓飯便不算完整。我國以前的高檔宴席上,吃完冷盤后上兩道熱菜就要上一道靚湯順順口(這一道湯稱二湯),隨后吃些熱菜;等熱菜全部上齊,再有一道湯上來(這一道湯稱座湯);最后再上一道甜品和生果,這樣一來,這頓飯才算是吃得完整了。
湯是在制作過程中接觸油煙最少的一種烹調技法。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風俗不同,出產的物質也不同,人的口味、需求更不同,所以在烹調湯的技法上各式各樣,有燉湯、煲湯、滾湯、汆湯、羹湯等。
在湯的原料搭配上,春季要更為俏麗一點,夏季要清淡一點,秋季要多彩一點,冬季則要色深一點。
燉湯
湯以燉湯最為滋補,因為原料密封在燉盅內,以明火隔水清燉,完全保留了原料的養分和精華。
燉湯只要水、火、鹽、蔥、姜、酒,主料的范圍很廣:雞肉、鴨肉、豬肉、牛肉、羊肉、蝦、蟹、河鮮、山菇、木耳、五谷、瓜果、鮮果、干果、蓮子、嫩藕、紅菱、百合、山藥、紅棗、蜜棗、桂圓、白果、核桃、山楂、橘皮、杏仁等。如要養生,可以再配上一些名貴中藥,如西洋參、天麻、杜仲、冬蟲夏草、淮山、枸杞、肉蓯蓉、哈士蟆、黃芪、黨參、玉竹、當歸、風斗、甲魚、河鰻等。
除了以上原料外,燉湯的容器也很重要很有講究,否則會影響湯的成品。耐熱經火的鐵鍋、不銹鋼鍋,加溫傳熱快,但湯汁揮發也快,所以只適合短時間快煮,若用來煲湯、滾湯等,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另一種保溫性高的砂鍋、汽鍋、紫砂鍋、陶瓷鍋等,就必須用小火、慢火燉或者蒸的方法,才能凝聚食物的香氣,加熱后不至快速散發的溫度,讓持續的保溫功能展現出食物的色、香、味。
燉湯實際上是與蒸異曲同工的一種烹調方式,只不過燉是將容器放入水鍋中,蒸完全是隔水促使食物熟軟;共同點則是容器都以陶瓷作為材質,靠煮容器的隔離,食物在間接加熱的情況下,使其熟、軟,仍富有彈性,湯汁保持清爽、鮮美、可口。陶瓷因直接上桌,越是精美越發呈現出湯的價值來,如:燉汽鍋雞湯、蟲草燉老鴨湯、燉佛跳墻湯、燉火瞳甲魚湯、燉花膠鱔王湯、燉杜仲草雞湯、西洋參燉哈士蟆油、蓮子百合燉老鴨湯、鮮奶花膠燉鴿子湯、紅棗燉烏骨雞湯、四寶燉白鱔湯、天麻核桃燉鰱魚頭湯、蓮子芡實燉安仁湯、黑豆核桃燉黑魚湯、杜仲蜜棗燉腰子湯、燉三套鴨湯、紅杞燉牛鞭湯、竹蓀燉響螺湯、火瞳燉白菜湯、花膠燉田雞湯等。
以上這幾款燉湯都是滋補強身、滋陰養顏的精品燉湯,適合秋冬季節食用。
燉湯時因火力大小導致水消耗程度的快慢不同,在火未足、水分已減少的情況下,如果要加水,務必要加開水,這是燉湯最需要注意的。尤其燉湯的容器多屬陶質,在加熱狀態下,本身十分脆弱,如果冒然將冷水放入,很可能剎那間裂開,造成食物流出的混亂局面,使一鍋精美的燉湯受損,影響口味和食欲。因而,在燉湯時一定要小火開后用微火慢慢地燉。燉湯上桌前,應備好干毛巾和盤子放在桌面上,把燉器放在毛巾和盤子上,保持燉器與桌面不直接接觸,尤其天氣冷的時候,這點更要注意。
燉湯的出現應該說來自民間家庭。自從有了砂鍋年代,就有了燉湯菜肴,所以砂鍋是燉湯的最佳盛器,也是燉湯最早、最老的工具。用砂鍋燉的湯原汁原味、鮮味濃醇,流傳到社會上的酒樓、賓館、飯店,有了清湯魚翅、燉烏骨雞湯等。
汆湯
再提供幾個適合春、夏、秋季節,用汆的烹調方法制成的靚湯。汆湯所需的時間比燉湯短,有的汆湯只需幾分鐘就可做出一道美味的湯來。汆湯的特點是湯清,原料鮮嫩、爽口,湯味清淡、淡而不薄,也有滋補養顏功效,如茉莉花雞片湯、竹筍魚片湯、干貝冬瓜湯、家常蛋湯、家常汆湯、推紗望月、鳳尾鴨舌湯、肝羔汆湯、雞豆花湯、一品豆腦湯、雞蒙竹蓀湯、雞蒙口蘑湯、蘭花鴿蛋湯、瑤柱黑魚球湯、火腿冬瓜燕湯、木耳腰片湯、繡球干貝湯、銀耳紅棗湯、汆三片湯、白菜肉絲湯、鴿蛋蛤士蟆湯、紅莧瘦肉湯、龍眼牛肉湯等。
汆湯的原料一般要切成薄片、絲、小丁、小塊,不論葷原料還是素原料,切好后要先用開水汆至半熟,再在鍋內放清湯燒開,把汆好的原料下鍋燒開即成。
羹湯
羹也算是湯類,因為大多數羹像湯,裝在碗里吃。羹因燒開后要勾一點薄芡,湯汁濃厚,所以稱作“羹”。在原料上分半熟型原料和全熟型原料,切配時不論葷素,都要切細絲、小丁。食用時不用筷子,用調羹。要用高湯烹調,羹的味比較濃厚滑爽,適用于冬季。例如:酸辣湯,其在中國菜系中包含兩個菜系,一是川菜中的酸辣湯,配料有海參、香菇、肉、血、豆腐、火腿、雞蛋,除雞蛋外,其他原料都是切絲的;調味有米醋、生抽、胡椒粉、蔥末。另一個是京菜中的酸辣湯,用料比較簡單,只用肉絲、豆腐等,但調味使用辣椒醬和辣油,這是川菜和京菜的酸辣湯的區別。
蓮子鴨丁羹熟鴨肉切丁,蓮子先蒸熟,再做羹,勾一點薄芡,咸鮮軟糯味美。山藥鴨丁羹同蓮子鴨丁羹做法相同。
酸辣黃魚羹小黃魚去骨,魚肉切丁;事先煮熟的筍丁、香菇丁;蔥、姜切末,米醋、胡椒粉、雞蛋、酒、油等適量。小黃魚肉切丁,用少量油下鍋,煸炒后放蔥、姜末、少許酒,加湯,筍丁、香菇丁一起下鍋燒,放調味,勾薄芡,雞蛋攪勻淋在鍋內即成。
肉絲薺菜豆腐羹薺菜100克洗凈,肉50克切絲,豆腐一盒切丁,薺菜用開水汆一下撈出切末;鍋上火,放25毫升油,肉絲煸炒后放湯里燒開,下豆腐、薺菜燒開,再放鹽、味精勾芡即成。
羹湯還可做蝦仁白菜羹、八珍魚翅羹、韭黃鮑魚羹、菊花蛇羹、香茜海鮮羹、雞粒粟米羹、文蛤蛋花羹、蟹粉蘆筍羹等。
煲湯
煲湯是用長時間小火煮且直接受熱的烹調法。原料切塊,除主料外,可配上保健養生的名貴藥材,如:返老還童湯,用田雞、豬腰、魚肚,配上枸杞等一起煲成湯,冬季手腳怕冷的中老年人及產婦產后都可食用。
老鴨金銀花老鴨1只,配上適量金銀花,瘦豬肉200克,煲3~4小時,對補肌膚去濕毒有益。
瑤柱瘦肉煲湯瑤柱l 00克、豬瘦肉400克、鮮山藥500克,煲3小時,可益肝、補腎、滋陰,對腎虛、心煩有益處。
蓮子桂圓煲湯干蓮子250克、桂圓肉100克、木耳25克(黑、白均可)、冰糖適量,煲1小時,可滋潤養顏、補血、補脾、助消化。
胡蘿卜瑤柱煲牛肉湯牛肉500克、胡蘿卜250克、瑤柱40克,煲2~3小時,可滋陰、補血、強身、益氣等。
黃芪黨參煲雙鴿鴿子2只、豬瘦肉200克、黃芪20克、黨參20克、枸杞20克,煲2~3小時,可補氣、強身。
煲湯、燉湯、川湯與羹湯各不相同,在燒煮過程中一直都要加蓋,用小火直接烹制食物燒至軟爛為止。在容器選擇上最好用砂鍋、陶瓷鍋之類保溫性強的鍋,使氣與鮮味融合成滋味濃郁的湯,完全不同于快煮速成的清湯。
煲湯要注意的是,首先把主料斬成塊,用冷水下鍋燒開,再把原料下開水鍋內汆,再用冷水沖洗干凈原料,隨后在煲鍋內放清水燒開后,再把洗凈的原料、配料、蔥、姜和酒等放入煲鍋內,加蓋封好,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熱燜燒2~3小時,有的要煲3~4小時。煲好后,原料保持軟、嫩,湯汁自然鮮郁、濃而不膩。
家庭煲湯高手能根據不同季節用不同原料煲一鍋靚湯,全家人歡聚一堂喝個痛快。煲多少湯水,根據家庭人口數量而定。一般500~700克葷料,再配上適量素料,加2000毫升的水,煲3~4小時,燒開后一定要小火慢慢燉,火過大湯容易燒干,原料未軟爛,這種煲湯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