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業發展史是循著輪回的軌道前進。1880年代以前。臺灣唯一的茶產業是烏龍茶;1881年以后,包種茶出現。隨即主導臺灣茶業市場。1920年代之后,紅茶是臺灣發展的重點,曾經創造出名牌“日東紅茶”。1945年后,綠茶是戰后臺灣茶業復興的主導力量,從炒青綠茶到蒸青綠茶。到了1970年之后,臺灣茶業又回復到烏龍茶流行的年代。1980年代,包種茶頗受歡迎,所不同的是臺灣茶業已從外銷貿易轉向內需市場。1990年代后,紅茶開始以多元化的形式登上臺灣內需市場,歐洲紅茶、本土冷飲式的泡沫紅茶大行其道。2000年代一開始,綠茶的抹茶、粉茶、液態茶,以健康的理由受女性及年輕朋友青睞和喜愛。目前,傳統烏龍茶又蠢蠢欲動,這是第三輪烏龍茶時代即將熱絡起來的跡象,顯然,21世紀是各類茶葉紛呈的時代。
臺灣茶葉,長久以來是以外銷為主,大約80%~90%以上是外銷。自1970年之后,外銷市場開始大幅萎縮。內需逐年增加,到了1990年之后,臺灣茶葉正式出口的銷售量不及總產量的10%,絕大部分提供內需市場,尚且不足。目前,臺灣每年茶葉的市場需求量約37000噸,臺灣島內每年茶葉的總產量約16000噸。因此,臺灣每年約需進口茶葉21000噸,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如此算起來,臺灣每人平均的茶葉消費量是1700克左右,超過日本許多;1980年,臺灣的人均茶葉消費量僅約400克,當時日本的人均消費量約1000克。日本茶園將近6萬公頃,幾十年來。沒有太大變動。臺灣茶園從4.6萬公頃減少到目前1.2萬公頃。依觀察,臺灣茶園將減少到1萬公頃以下。臺灣茶業不論是產業、商業、工業,甚至文化事業,都有極大的變化,臺灣茶產業的衰微是其它產茶地區較少看到的情況。(數據截至2007年)
臺灣茶業在不同時代都會有創新文化出現,成為臺灣茶文化發展的特色。目前,臺灣新茶文化正在形成。
以進口茶葉為消費的發展趨勢2000年之后,臺灣茶業市場有了新變化,西方的花果茶、草藥茶頗受歡迎;下午茶、英國紅茶已流行;日本蒸菁綠茶越來越有好感;中國大陸名茶很自然地在精致的場合品嘗,大陸茶葉漸漸打開市場,這種情況將繼續發展。
以傳統創新并陳的營銷方向茶業是古老的行業,傳統的經營方式仍將保有一定的市場,新式的營銷概念已逐步活躍。臺灣的茶葉經濟進入轉手時期。
以商業利益為前提的經營概念臺灣茶文化與經濟利益相結合發展是很大的特色,茶業者為達到商業目的而從事茶文化活動。“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很露骨地上演,茶文化表現濃厚的商業色彩。
以現代科技為茶文化發展的動力茶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電壺、微波爐、音響、西裝、電子設備,統統派上用場,科技的進步是茶文化發展的動力。不是孤立的一股暗流。
以知識分子為中心的茶藝活動知識分子是茶文化活動的主要參與人,弘揚茶文化是有民族使命感的工作,也是一種落實生活的有意義事業。因此,臺灣茶文化以年輕的知識分子參與為主。
以市場需要為導向的生產方式不論是茶葉,還是茶文化,大都以社會的需要為導向,市場需要什么茶葉,就制作什么茶葉;社會需要什么樣的活動。就舉辦什么樣的活動。
以民族文化為內涵的表現以仿古式的建筑格局,鄉土味的室內設計,雅致古樸的家庭布置,濃厚文化傳統氣息的書畫掛軸,插花、焚香等具有民族意趣的景象,強調生活的茶藝,是臺灣茶文化發展中的又一特色。
以學術思想為目標的開拓茶文化的熱潮已經有20多年,人們逐漸意識到需要提高層次,增加深度,茶文化的理論必須建構起來。
從整個臺灣茶文化看來,以中華文化做號召,民族精神為根基,現代科技為方法,落實在人民生活上,提高茶的經濟效益并試圖建立茶文化理論,開拓茶藝美學的哲學體系,是臺灣茶文化發展特色,我們稱之為“臺灣新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