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秋交替的時節(jié),日頭開始一天天收拾起毒焰,清爽的涼風在周身圍繞,人們亦在希冀著收獲。對于愛茶之人來說,飲茶之樂莫過于應時而飲,而當下可供選擇的茶品似乎有些“尷尬”一苯茶已過,秋茶未至,徒有苦澀的夏暑茶。欲飲之,怕是只能應其時。而不能得其質(zhì)了。不過。嗜茶的“貪婪”與執(zhí)著還是占了上風。尋尋覓覓,愣是從一群茶友的私藏里搜到了這款漢中仙毫明前茶。盡管春已去,此季品春茶顯得“過時”,但依稀還能從茶香中觸摸到幾縷殘春的印跡,淺斟慢酌間,仿佛它才剛剛離開。
明前茶,相信在大多數(shù)人,見字就能聞其香,就好像它生來就是好茶的代名詞一樣。整整一個冬季的沉睡,在退走蕭瑟的春風中漸漸蘇醒。當它在茶樹上冒出時,還怯生生地頂著露珠,一顆顆,一叢叢,錯雜著編織出了一片綠色。于是,它們從采茶人的手中簌簌落入竹筐的那一刻起,注定了被風干的命運。還好有它們,可以稍稍把春挽留,任季節(jié)變換。那只屬于春的外形與色澤深印在了它們身上:肥壯挺拔的芽頭,密布雪白的細毫,貯藏著土壤與雨露的滋養(yǎng);嫩綠滴翠的色澤,濃縮著春日里明媚陽光賦予的顏色。
一片濃綠的橢圓長葉。還點著未干的雨滴,信手采來‘當作置茶擺盞的桌布。也許這樣可以更接近春天,接近自然,加上一套素花白瓷杯組便是品味“春天”的全部道具了。從未擔心這樣的布置過于簡陋,畢竟能在此季品他季之茶本來就屬難得,更遑論得茶時如獲至寶的心情了。
光滑細長的水流。激蕩著顆顆粟粒般的芽頭在白瓷蓋杯中翻滾,“驚濤駭浪”過后。漸歸靜寂的芽慢慢還原了早春的鮮綠。不像泡烏龍茶。第一道是“醒茶”,多半是要倒掉的。它的第一道卻是伴隨著出湯時細柔的嫩香而注入杯中的。淡黃清亮的茶湯,漂浮著白毫,是否有如書中所言的“有雞湯之鮮”呢?輕抿入口,細滑帶甜的滋味,已然感覺有春的氣息了。再啜。春意漸濃。清醇的潤感從舌尖絲絲化開。復飲之。茶湯只余三兩滴。無奈只好沖第二道。
也許這一道才是真正的茶。從蓋杯到杯盞,香氣由細柔轉(zhuǎn)清銳,帶著幾分穿透力,禁不住深吸一口。愈加鮮醇甘滑的口感,似曾相識,宛如偶然觸碰到回憶的絲弦,歷歷在目,因為我們都曾從春到夏到秋一路品茗而來。茶已入喉,舌苔上余甘猶存,在細細回味中等待第三道。
第三道時,它無聲無息地轉(zhuǎn)淡,而二道的“風骨”還未散盡。聞香。香柔而不輕飄;觀色,湯清而不濁暗;品味,清甜而不寡淡。驀然間。幾種感官的交感,春回大地的景象在眼前一一浮現(xiàn):陜南大巴山的崇山峻嶺,春風又綠。雨后初霽的藍天,陽光被茂林修竹修剪成了碎碎點點的斑駁,撒在茶叢問。正是在這樣的一片闃然中。它被云霧賦予了清靈。被青山賜予了醇厚,被碧水潤澤了雋永。
第四道,我自忖,此前所有的美好感覺將會“每況愈下”。難免會有“匆匆春又歸去”的隱憂。但是。這一刻終究還是會來的。為了盡可能延長緩緩褪去的“韶光”,只能通過提高的水溫和加長的時間來“抵抗”。水沸如鼓浪,遂傾注入杯,舒展的芽葉形似蘭花。翻卷著翩翩飛舞,亦如花樣少女隨風擺動的裙褶,靜靜釋放所剩無幾的精華。
靜候,一個充滿期待又不舍的過程。溫柔地拈起蓋鈕,一陣清香悠悠地從杯里溢出。輕如空氣淡如煙,需要用心去捕捉。它越來越接近水色,若不是那片微小的碎葉,是水是茶難以分辨。杯沿貼近唇邊,清和微甜,并無浸泡過久的澀感。明澈的湯色,一如佳人的明眸善睞。流波轉(zhuǎn)盼間,足以攝人心魄。
終于。第五道也是最后一道,在一分一秒流淌的時間中如期而至。這一次,我只是淡然地把壺中的水將蓋杯注滿,無所謂時間的短長。瀝出清清的茶湯,和著幾顆芽葉,仰頭一飲而盡,與春道別。
把葉底盛在梅子青瓷杯里,它很恬靜而內(nèi)斂,少有綻放后的張揚。至淳之處,總是默默。我手把茗杯,依然溫熱,余香裊裊,蕩滌心懷;舉目遠眺,遠山如黛,千里之外的大巴山應該又在重新醞釀著嶄新的開始吧。
我欲更盡一杯茶,只待明年芽發(f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