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中國發生了近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近代的政治舞臺上各個階層都在用口號來宣傳自己的主張,口號作為歷史文化的一種繼承、輿論手段、心理訴求和社會動員模式,它被近代各政黨和團體普遍采納并影響至今。
[關鍵詞]近代社會;口號;原因
《論語·子路》中記載“夫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從古代到現在歷代的各界人士特別重視名份在民眾的輿論影響力。為此,人們利用各種方式來美化和宣傳自己。在這其中口號作為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各種政治斗爭中特別在近代社會的轉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現象引起近人和今人格外的關注,但在這些論述中,大家研究多的是某個或單個口號的來源,或是從口號的意義及作用去探討和解讀,而沒有對近代中國口號進行整體研究去探討這些口號背后流行的原因。本文試圖嘗試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以求各位方家指正。
一、傳統名教中“正名”思想的影響
列寧在1917年的《論口號》里說“在歷史急劇轉變的關頭,往往連先進的政黨也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不能理解新的局勢而重復舊的口號,這些口號在昨天是正確的,但在今天已失去任何意義”。在這里列寧強調口號的變化性和時效性。而近代的中國正處于傳統向現代的轉化中,各種思想都在碰撞中。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是一個以儒家觀念為指導的宗法制社會,特別強調社會要正名,要“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要符合禮。在《論語·子路》中孔子更概括為“夫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可見重“名”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而近代的標語口號正好繼承了先人重名這一形式,迎合了國人傳統的基本理念和態度。如傳統特別強調做事要“師出有名”,在這里“師”當然我們可以泛化指集體行動,“名”則是集體行動的含義、理由。如果這里的“名”用簡短的句子來表達并富有足夠的鼓動性,其實就是我們我說的標語口號。它不但張揚和宣傳了自己的正義,而且也是敵人心驚膽戰,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洪秀全在《原道覺世訓》,都是打著“正名”的旗號以宣揚自己是正義的,以圖別人對自己的支持。到了甲午戰爭前后,隨著近代政黨的出現這種局面并沒有消失,而是繼續擴大把這種“正名”思想運用到各自的黨綱里,來號召動員社會民眾。孫中山在同盟會里的十六字綱領里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就是借助傳統的以漢族為中心的民族文化心理去激起傳統士人的認同感與清政府進行斗爭。可見各派都在利用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心理去給自己造勢想贏得社會的輿論理解和支持,這也是中國口號的一大特色。
二、鄉土社會中非常態下動員群眾的有效手段
傳統社會下的中國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社會,處于一種分散的狀態。歷代的統治者對民眾有嚴格的限制,他們讓農民依附于土地,減少社會的群體流動以穩定社會,因此,中國是一個“鄉土社會”。在近代西方他們有著“市民社會”的基礎,在集體行動上比較注重組織結構和制度的建設,有著明確的分工,像“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而中國社會由于政府的強制管理使得整個社會沒有機會也不太注重組織結構及其制度的建設。傳統社會的集體行動在人群組合方式上往往以某種同類相聚或具體的人際關系的網絡為基礎。這種組織在戰亂時刻,它的統一性和集體的力量的效果發揮要大打折扣,顯然原來的組織系統已很難完成在非常態下的集合動員功能。那么怎樣能讓民眾有效的團結呢?1928年劉少奇在《論口號的轉變》一文中指出“在群眾一切斗爭中,口號的作用最大”。可以說劉少奇深深抓住了在那個時代組織群眾工作的脈絡。而標語口號以其“簡潔性”和“鼓動性”在這種情況下就極大的彌補了常態下中國人集體行動在組織結構及其制度上的缺陷,同時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維護了集體行動的共同目標的追求。近代中國社會處在一個由傳統社會向近代轉型變化的典型時期,新舊交雜,中西戰爭和文化的碰撞中更加劇了民族的危機和社會的混亂。近代的中國除具有古代動亂的特點外,又加上外敵入侵,可謂是亂上加亂。在這一背景下,傳統的社會禮制無序,信仰缺失,政府腐敗不堪,處于近代的各個階層的人士紛紛借助標語口號來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或者用口號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或者用來建設新的國家。孫中山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使得海內外的炎黃子孫在一號召下組織團結起來,共同奮斗。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打倒土豪劣紳”,“一切權力歸農會”等口號進行廣泛的動員群眾參加紅軍。我們在一些影視劇里可以看到根據地的墻上有著各種內容和形式的標語,后來總結革命的經驗就概括為“一個筆桿子,一個槍桿子,革命就靠這兩桿子。筆桿子有時比槍桿子更重要”
三、亂世下國民的心理訴求的影響
歷代的統治者在都奉行“民可由之,不可使知之”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愚民政策,這種文化的結果導致民族心理非常的脆弱,對強權的依附行強,從而有利于統治。在治世的環境下統治者用儒家的“三綱五常”等一系列倫理去規范社會的行為,或進行號召宣傳自己統治的神圣性和合理性。但是這種局面一旦被破壞,社會出現大的混亂情況,人們的信仰會遭到懷疑,在這時社會成員的感情會大于理智,社會的底層會出現一系列的謠言和迷信的做法。而一些與傳統社會背離的游士知識分子會把自己的社會遭遇與民眾的感情聯系在一起,但短時間內達到了利益的一致性。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群眾流動運動,這樣導致一種現象出現,越是社會混亂的時候口號越多,他把人們長期的心理壓抑都釋放出來,出現一種亢奮的狀態。作為被統治的民眾受自身的文化條件限制,在那種條件下非常容易的去接受口語化或美好前程的口號宣傳的。無論古代還是近代的轉型我們不能否認國人的素質問題。近代的初期的知識分子對西方都是才睜眼看世界的,我們的民眾可以說民眾的心大多在中國的中世紀徘徊。近代的社會環境也是三千年未遇的大變革時代,在近代雖出現了報紙、電報等一些近代的文明成果,但對于中國普通的社會大眾來說是很難接受和運用的,因此社會各階層從洪秀全到曾國藩,再到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一批時代的人物都在用口號來喚醒民眾的民族意識,而口號就是他們公開與民眾交流的一種輿論和宣傳工具。
在動員民眾中我們可以看出口號的快捷行。中國社會在近代以前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但近代的現實使得這種心態在一夜之間被打破,迷茫的社會各個階層都在進行探索,改變現狀。這種急切浮躁的心態使得他們急于發動群眾去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讓群眾能在短時間內接受自己主張的方法,就是通過口號進行宣傳,匯集大量的力量。
透過近代標語口號的流行我們可以看出,這里面有著一條近代化的嘗試。口號作為近代民意表達一種形式,它在行動和法律逐漸得到認同,與傳統社會相比這是國人能開口表達自己話語的一種進步,作為政府的統治者再也不能漠視下層憤怒的吶喊,在近代這一轉變中,對我們的當代也有顯著的借鑒意義,政府在制定標語口號的時候要人性化、簡潔化、科學化而不能空話、套話走形式主義。當然口號作為過去一種有聲的記憶,也提示我們近代社會的進步要靠廣大群眾素質的普遍提高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