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一個獨特創造,它反映了季節、氣候變化的規律,對我國的農業有著很好的指導作用。經過千百年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的活動,它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價值;文化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與天文學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符號,更是人們在與自然的接觸和交流中總結出的經驗與規律。二十四節氣起源于農耕文化,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冷熱變化,指導著人們的農事活動,千百年來,它的背后已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因素和中華民族獨有的民族習俗,并逐漸影響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實際上是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軌道位置,即根據地球自轉軸(地球南北兩極的連線)和公轉軌道(赤道面)斜交成的角度而劃分的,分為二十四段,就是二十四節氣。一月二節,月首的叫“節氣”,月中的叫“中氣”。“氣”的意思是段落,指氣溫物候變化的一個段落,“氣”就是氣象、氣候,“氣”反映了古人關于四時變化皆由“氣”的變化造成的觀念。
二十四節氣伴隨著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的發展而萌生,它經歷了從少到多的歷程逐漸完善起來。我國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使用土圭觀測日影以定二至、二分。在《周禮》一書中就有關于土圭測日影的記載。書中說:“土圭見有五寸,以至日……日至之景,尺有五寸”這些均為對夏至日桿影長度的記錄,同我們現代測定的尺寸是一致的。”這種方法就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到秦朝,呂氏春秋十二記中的節氣已經增加為八個,有立春、春分(日夜分)、立夏、夏至(日長至)、立秋、秋分(日夜分)立冬、冬至(日短至)等節氣。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標志著中國古代人民對二十四節氣的認識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節氣與農業——發展的根本
二十四節氣是隨著農耕社會的發展而萌生的,是為農業服務的。千百年來,它對農業發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二十四節氣反映了一年中冷、暖、雨、雪的情況以及四級和氣候變化的特征,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古代黃河流域勞動人民運用二十四節氣指導農事活動的經驗十分豐富,并有悠久的歷史。“漢“記勝之害”談到耕田時寫到“凡耕之本在趣時和土,……春凍解,地氣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氣始暑,陰氣始盛,土復解。夏至后九十日,晝夜分,天地氣和。此時耕田,一而當五,名日膏澤,皆得時功。”可見,對節氣及其對農作物作用的把握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生長的好壞。中國流傳下來的許多著作都有關于不同的節氣時對不同的農作物的種植及養護。如“齊民要術”有“二月上旬及麻菩楊生種者為上時,三月上句及清明節桃始花為中時,四月中旬及棗葉生、桑花落為下時”許多用的較多的節氣為了便于記憶被編成了農諺或歌謠,如華北地區有“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麥到芒種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江、浙地區有“麥道小滿日夜黃”等農諺。可見,二十四節氣對開展農事活動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對農事作業有指導意義和參考作用。“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反映了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與氣候的關系。各地勞動人民肯定二十四節氣的作用,廣泛應用,但并不是生搬硬套,墨守成規,而是在各個地區,結合當時農作物的具體情況,繼續不斷地吸收與總結經驗,創造了適于當地的多種農諺,使二十四節氣在各個地區都得到了靈活的應用。”
三、節氣與健康——養生之道
隨著科技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然界與自身的聯系認識也越來越深刻。“科學證明,二十四節氣與人類的身體健康是有關聯的,在各個節氣中,人的身體就會出現不同的生理現象,人們根據身體的狀況采取健身或者是飲食的方式加以保養或是改善,使身體達到健康狀態。”“《黃帝內經》的各種論述都把人與自然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人生在天地之間,宇宙之中,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緊密相連,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四時是由二十四節氣中每六個節氣組成的,其中春主生、夏主長、秋主收、東主藏。如“唐代孫思邈在《攝養論》中提到:“二月腎氣微,肝當正旺。宜減酸增辛,助腎補肝,宜靜膈去痰水,小泄皮膚微汗,以散玄冬蘊伏之氣。”所以,二月時宜助陽補肝氣,也可以令肌膚微發汗,以散發冬季體內氣分的暑濕。同時,二十四節氣的更替變化對人體的經絡運行、生物鐘以及對不同年齡、性別人群、不同體質的人都有著不同的影響。因此,根據二十四節氣的變化,觀察機體調養自身,調整睡眠時間和飲食、情緒等對身體健康是非常有幫助的。
四、節氣與文化——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二十四節氣蘊含著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習俗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詩詞曲賦名篇佳作很多,所反映的內容主要有農業生產勞動和農家生活場景;隨景寄情、四時感懷之作:描寫節氣變遷時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節氣里的民風民俗。例如:“夏至進入伏天里,耕地賽過水澆元”。“《詩經》里的《七月》描寫了先民們隨一年四季節氣的變化所從事不同的農事活動等等。”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詩詞曲賦都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于清末同治、光緒年間,由蘇州彈詞藝人馬如飛編寫的《節氣歌彈詞》就深受廣大聽眾歡迎,其詞為:“西園梅放立春先,云鎮霄光雨水連。節氣名:立春、雨水;戲目名:《西園記》、《霄光劍》。驚蟄初交河躍鯉,春分蝴蝶夢花閑。節氣名:驚蟄、春分:戲目名:《躍鯉記》、《蝴蝶夢》…”詞中以節氣為依托,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人事。在二十四節氣中許多的節氣已成為人們的固定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氣都融合了豐富的文化元素和強烈的節氣氛圍,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等,又有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品,同時還包括與節令關系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等。二十四節氣在中國千百年的發展,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農業、天文、歷法、藝術等等。我國不少文人墨客以節氣來表情達意,流傳下來大量的詩詞作品。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農業與人們的生活十分密切。人們為了方便記憶,將二十四節氣編成農諺、歌謠等代代相傳,這已然成為一種文化。此外,二十四節氣在人們生活的其他方面有滲透。如在建筑上北京天壇就是一例。“天壇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祈年殿就與節氣有關。殿內12根內柱子和12根外柱分別象征一年12個月和一天12個時辰,合之象征一年24節氣,四根龍井巨柱象征四季。”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歷久彌新,對中國人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的影響將會持久恒遠,它的價值將成為中國人民享之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彭書淮,二十四節氣[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2]天璇,農歷二十四節氣——古老而偉大的發明[J]
[3][4][5]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氣象研究室編著,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J]北京:農業出版社,1960,19,33
[6]彭書淮,二十四節氣[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2
[7]劉婷婷,二十四節氣養生:中華健康書[M]中原農民出版社,2008,19
[8]陳麗文,太極圖一球的演進與互補在中醫學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9]崔玉霞,二十四節氣中的文化底蘊[J]農業考2009(3)
[10]高世良,十二生肖與二十四節氣[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