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市群眾藝術館積極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創新為動力,不斷推進干部隊伍建設,特別是年輕干部隊伍建設。2008年,該館抽集館里7位35歲以下的年輕干部,設立了麗水市群眾藝術館藝術服務中心,以開展創建青年文明號活動為載體,激活年輕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弘揚團隊精神,促進了年輕干部隊伍的成長,繁榮了群眾文化事業,服務了社會大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關于年輕干部隊伍建設的緣起
麗水市群眾藝術館建于1979年,三十多年來培養了一大批藝術人才,為麗水群眾文化事業做出了較大貢獻。2008年,群眾藝術館在編干部32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10人,中級職稱14人,初級職稱6人,2人未評定;平均年齡45歲(年紀最大的59歲,最小的24歲),其中35歲以下年輕干部7人平均年齡27歲(年紀最大的32歲,最小的24歲)。在文化事業不斷發展繁榮的二十一世紀,群眾藝術館希望和危機并存,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從表面看,群藝館干部年齡結構跨度合理,層次分明,充滿無限生機;但從可持續發展看,群藝館卻面臨人才斷檔等重大危機。
一是年齡結構老化。2008年,群藝館32位干部年齡在45歲以上達19人,50歲以上的達11人,不少老干部或多或少都存在著“船到馬頭,車到站”的意識。同時從2008
2011年的四年內有7位同志將光榮退休,即將退休的干部中高級職稱的4人,中級職稱的3人。
二是年輕干部“找不著北”。群藝館的年輕干部出生于改革開放時代,成長于“溫室”中,從小到大,從學校到單位,從家庭到社會,他們享受著別人對自己的服務,經歷可謂一帆風順:剛步入工作崗位不久的年輕干部,資歷不深、經驗薄,眼高手低、行我素,無職無責、壓力輕,“天塌下來”也有老干部頂著,組織能力、業務水平很少得到鍛煉。
三是年輕干部朝氣蓬勃。群藝館的年輕干部都是科班出生,都有大專、大學學歷,他們業務基礎牢固,接受新事物能力強,思想理念新,思路開闊,想象豐富,有著“吃螃蟹”的勇氣。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培養年輕干部,實現群藝館可持續發展,提高群藝館服務水平,推進麗水群眾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該館積極響應團市委和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號召,在原有的五個內設機構基礎上,專門設立了麗水市群眾藝術館藝術服務中心,從原五個部室里抽出35歲以下的7位青年干部負責藝術服務中心工作,創建青年文明號,鍛煉培養年輕干部隊伍。
二、關于年輕干部隊伍建設的措施
為了促進年輕干部隊伍建設,推進青年文明號創建達到實效,實現培養干部服務社會的目的,群藝館積極采取了“育、聚、放、跟”四大年輕干部隊伍建設的措施。
一是“育”以提素質。在提升年輕干部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上下功夫。采取“傳、幫、帶”,“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通過以老帶新,“充電”提高,學習借鑒,基層鍛煉,來提升干部組織協調能力、吃苦耐勞精神、業務創作水平、政治理論素養,從而實現“育才”的目的。全年送年輕干部到外地學習6人次98天,參觀考察7人次52天,下鄉7人次200多天。
二是“聚”以強團隊。在弘揚團隊精神,促進團隊建設上下功夫。積極引導年輕干部依靠和發揮集體力量的方式來完成工作任務,并合理部署安排需要團隊作戰發揮集體力量來完成的工作任務,從而實現“聚力”的目的。例如,“綠谷之聲”2010新年音樂會,整個活動的舞臺監督、燈光音響、宣傳排練、后勤保障都是需要多人集體完成的,館里下意識給藝術服務中心安排類似這種活動的全部或部分任務,讓他們去組織實施,或配合完成。
三是“放”以激活力。在激活年輕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上下功夫。全館實行工作任務項目負責制,在部署任務后,大膽放手讓年輕干部自主地去策劃、去組織、去落實,藝術服務中心直接對館長負責,不受館里其他干部的干擾,使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既有寬松的環境又有必須獨立地思考的壓力,既有過程的艱辛又有施展才華獲得成功的驕傲,從而實現激發年輕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鍛煉年輕干部意志和能力的目的。2009年度群藝館給藝術服務中心下達任務67項次,其中由年輕干部擔任項目負責人的17人次,實踐證明年輕干部在2009年的群文活動尤其是市運會開幕式中能擔當重擔,并取得了良好成績。
四是“跟”以促保障。在服務方向和實施關鍵環節的跟蹤把握上下功夫。對年輕干部放手而不撒手,在部署工作,明確任務的同時,要求他們做到社會效益致上,在實施過程中對年輕干部及時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工作遇到的難點和疑惑,適時檢查工作進展情況,確保藝術服務中心工作順利開展,保障年輕干部少走或不走彎路。例如對項目負責人實施方案的制定完善給予指導,對項目實施過程的組織協調給予支持等等。
三、關于年輕干部隊伍建設的成效
兩年來,麗水市群眾藝術館以藝術服務中心為單位,以創建青年文明號活動為載體,真抓實干,在推進年輕干部隊伍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是培育了干部隊伍。經過兩年的磨練,藝術服務中心的7位年輕干部政治素質得到增強,藝術修養得到提升,組織能力得到提高,團隊精神得到樹立,一支富有戰斗力的年輕隊伍的茁壯成長,為群藝館逐步完成新老交替,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兩年來,藝術服務中心的年輕干部獲得了20多個省級以上群文賽事金銀銅獎,參與完成了100多項工作任務,尤其是獨立完成了近30項工作任務。例如,他們中的聲樂干部王琳2009年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榮獲了浙江省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舞蹈干部謝如晶編導的畬族舞《穿木屐的潑泥崽》獲全省質量監督系統文藝匯演一等獎;美術干部吳賓的作品《留痕》榮獲“全國小幅工筆重彩畫大賽”優秀獎,作品《無聲的訴說》榮獲麗水市首屆“綠谷文化”優秀作品提名獎;他們在第二屆市運會開幕式上挑起了編導的重擔,組織并排演了精彩節目參與今年團省委紀念“五四”青年節的頒獎晚會等等。
二是繁榮了群眾文化。藝術服務中心的年輕干部不但參與或獨立完成了群藝館的工作任務,促進了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而且還創造性地開展了許多工作,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繁榮文化事業做出了較大貢獻。例如,2009年元宵歡樂夜的活動,現場觀眾達到了3萬多人,創造了麗水市群眾文化活動之最;國慶六十周年廣場歌會,創造了麗水市群眾歌詠陣容之最;第二屆市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演員大眾化,2100多位演創人員參與,創造了麗水市群眾文化組織工作之最;“網上群藝館”發布了藝術信息429條,文章362篇,圖片上千張,文章瀏覽量達60余萬。
三是服務了社會大眾。兩年來,藝術服務中心積極開展藝術傳授,社會輔導,骨干培訓等服務工作,實現了服務大眾,文化惠民。例如,他們輔導培訓學員1000余人,培訓生源和培訓質量都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定期進行各藝術門類的考級工作,開展了上海音樂學院的聲樂考級、中國美術學院的社會藝術水平考級、中國舞蹈家協會的舞蹈考級工作;多次下基層開展業務指導,舉辦排舞師資培訓班等培養文藝骨干;對市衛生、林業、質監等系統開展業務輔導等等。
四、關于年輕干部隊伍建設的啟迪
回顧麗水市群藝館年輕干部隊伍建設的點點滴滴,有成功,也有不足,有經驗,也有教訓。思考利用青年文明號創建載體,搞好創建工作,抓好年輕干部隊伍建設,有許多啟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啟迪:
一是端正指導思想是前提。麗水市群藝館設立藝術服務中心的初衷就是以創建青年文明號為載體,旨在培養年輕的干部隊伍,為干部隊伍的新老交替打基礎,實現群藝館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推進麗水群文事業大發展大繁榮,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正是有著端正的指導思想,所以工作得到了真抓實干,避免了“走過場”的形式主義,從而取得了實效。
二是激發干部潛力是關鍵。在推進年輕干部隊伍建設,創建青年文明號過程中,群藝館始終堅持人本化管理的理念,相信年輕干部都“行”,努力使年輕干部都“能”,大膽放手讓年輕干部挑擔子,讓年輕干部想法子,激活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每一位干部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使發展目標的落實。正是這一“放”,使年輕干部得到了平臺,擺脫了束縛,施展了手腳,始終處于自動運轉的主動狀態,煥發奮發向上、勵精圖治的精神,取得了實效。
三是跟蹤支持幫助是保障。在藝術服務中心年輕干部的工作實踐過程中,群藝館始終堅持“放”和“跟”相結合,充分放手,卻從不撒手,幫助他們克服實踐中的困難,扶持他們實施自己的夢想。正是這種把對年輕干部的支持和幫助與讓年輕干部自主發揮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使他們既避免了盲目順從,主宰著自己,又避免了脫離實際,腳踏著實地,取得了隊伍建設和社會效益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