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網絡的普及,使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嚴峻挑戰,加強和改進學生管理工作方法,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分析了信息時代對大學生的影響,并對如何做好信息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路。
[關鍵詞]信息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
人類社會正在向信息時代過渡,按照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的觀點,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大約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其代表性象征為計算機,主要以信息技術為主體,重點是創造和開發知識。根據James Murray的觀點,1995—2005年為小信息時代,2006年以后,信息產業進入大信息時代。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使計算機互聯網絡隨著電腦的普及走入尋常百姓家中,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對社會的生產方式,對整個社會的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信息時代,信息的產生更加容易,信息的傳播更加迅捷和廣泛,傳統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受到沖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青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當代大學生更是肩負著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責任重大。伴隨網絡的普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不夠適應,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也紛至沓來,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有利條件,也面臨嚴峻挑戰。
在信息時代,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本文分析了信息時代對大學生的影響,并提出了在信息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思路。
一、信息時代對大學生的影響
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快,頭腦靈活,能夠迅速的掌握計算機網絡的知識,但同時信息時代的到來對大學生也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值得重視。
第一,網絡文化垃圾對青年學生人生觀的影響。年輕人對網絡世界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但部分自制力不強、學習自覺性差的學生,沉迷于網絡、“寄存”于網吧、上網聊天、打游戲不能自拔,因而荒廢學業。信息網絡中存在的大量黃色、暴力等文化垃圾也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正確對待網絡信息時代的新事物,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規范大學生的作息行為,提高認識并加強健康思想情操,是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二,東西方文化差異對青年學生世界觀的影響。國際敵對勢力與我爭奪下一代的斗爭更加復雜,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大學生不僅從書本上、課堂上、報告會場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還受到來自社會上和世界各國之間上的廣泛影響。在這種背景下,社會的各種現象和各種觀念以及西方文化思想觀念對高校學生的影響日顯突出,有些學生明顯表現出對持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老師產生不聽、不信、不服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在向學生傳播、接受信息中的權威地位被打破,學生自我判斷是非標準的自主性、獨立性增強。
第三,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和人們為生存與發展而奮斗不息的奔勞和日漸殘酷的競爭對青年學生心理的影響。來自社會的壓力對生活在校園內未嘗試社會生活的大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影響,他們的競爭意識急劇增強,心理壓力不斷增大,各種問題時有出現。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結構、就業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的獨立性和多樣性日益增強。這對于大學生樹立自強意識、成才意識、創新意識,具有正面影響,同時也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消極作用。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
二、信息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思路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教育人”、“引導人”,又“關心人”、“幫助人”,應對信息時代所帶來的挑戰,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如下一些思路: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應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識。大學生頭腦敏捷,接受新事物快,能夠很快地學會和適應信息時代所帶來的種種新事物,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解決信息時代的新問題,就必須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提高自身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意識,掌握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成為順應時代潮流、既懂思想教育規律又懂網絡技術知識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二)占領信息制高點,加強對大學生的正面引導。充分認識網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施。在網絡文化影響深遠的今日,如果單純依靠常規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己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必須將傳統的教育手段和網絡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信息量大、傳輸快的優點,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對他們進行正面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組織學生到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學習。依托班級、社團等組織形式,大力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文化及藝術團體要進一步推進高雅文化進校園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
(三)加強與大學生的網絡交流,及時發現問題、疏導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樹立正確的網絡意識,不能無視網絡傳媒的作用,使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區,更不能因噎廢食、一心想著設卡堵塞、回避矛盾。可在校園網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網頁,及時宣傳國內、外重大時事,成為形勢政治教育的重要窗口,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僅“進教材、進課堂”,而且進“校園網”。以平等、熱情、友善的態度與大學生網民一起對一些熱點問題、敏感問題、有爭議的問題開展討論、交流,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發布積極健康的信息,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信息環境。對校園網要加強網絡資源管理,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設置專門的過濾軟件,防止網絡上的色情、暴力、反動信息滲入信息化教育過程,為學生學習創造健康的人文環境。加強校報、校刊和校內廣播電視的建設,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研討會、報告會、講座的管理,不給錯誤觀點和言論提供傳播渠道,抵制各種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侵蝕和影響。依法加強對學校周邊的文化、娛樂、商業經營活動的管理。取締干擾學校正常教學、生活秩序的經營性娛樂活動場所,優化校園周邊環境。
(五)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預防和治療大學生“網癮”現象。在信息時代,由于網絡的普及和各種網絡服務的極大豐富,許多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網上聊天、網絡小說等,形成“網癮”,進而造成一系列學業上、感情上或經濟上的問題。對此,一方面應重視預防,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舉辦各種心理知識講座,做好心理咨詢工作,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培養良好心理品質:另一方面應重視治療,通過各種渠道和力量,做到對“網癮”大學生的早發現,并及時采取各種心理和生理治療手段,使其及早恢復。同時可以利用網絡,建立心理健康自測和咨詢網站,大學生可在校園網上對自己進行心理測驗,以便對自己有更全面的了解,也可就校園生活、同學關系、青年心理等問題和網上經驗豐富的心理教師進行交流,便于老師對癥進行心理輔導,消除學生心理疾患。
(六)幫助大學生解決經濟問題和就業問題,解除其后顧之憂。加強對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工作,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方籌措資金,不斷完善資助政策和措施,形成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包括國家助學金、國家獎學金、學校獎學金、企業獎學金、勤工助學崗位、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在內的助學體系,幫助經濟困難大學生完成學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進一步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和就業信息服務系統,提供高效優質的就業創業服務。通過服務育人、管理育人,把黨和政府對大學生的關懷落到實處。
總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適應信息時代的變化,關注信息時代對大學生的影響,改變傳統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積極應對,迎接挑戰,才能使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走向信息化、現代化和科學化,開創信息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葛敏,季一木,崔梅,大信息時代信息類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微[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22(4):86-89
[2]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8-26
[3]王發棠試論信息時代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4)38: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