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課堂效率、構建高效課堂是教改的必然趨勢,它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不單獨是某種授課模式的改變。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和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形成學生的“科學素養”,還應該“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從而形成學生的“人文素養”。所以高效應體現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各個方面。
一、預習是課堂的準備,以會學習為目標
預習對有效的開展課堂教學至關重要。預習扎實,上課就顯得流暢自如;沒有預習,上課學生一問三不知,授課顯得艱澀而低效。我們常見的情形是:上完一節課后老師說“下課后預習某某課”,但預習什么,怎么預習?則只字不提,課余學生預習時便覺得無處入手,最多讀一遍課文而已。只讀一遍如過眼云煙,既沒有積累語言、訓練語感,也沒有發展思維。我覺得,預習應具體到以下幾個方面:
①摘錄生字生詞,并獨立解決;②摘抄自己喜歡或有疑問的句子,并作初步的欣賞思考;③明了段落及大致的結構;④結合文體特點感知課文內容,如記敘文知道六要素,說明文弄清對象、特點與方法,小說議論文明白三要素,散文弄清線索事件情感等。
預習是學生第一次讀課文,會預習了,以后第一次遇到一篇文章也就知道此文有什么看點,長期常規性的訓練,便能形成閱讀的方法與習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導入是課堂的入口,以激趣、簡潔、準確為目標
一篇課文的學習,如同帶領學生去某地旅行,激發他們的旅游興趣,旅游才有熱情;選中了入口,心中有了路線圖,旅游才快速而無遺漏,大家才能盡興而歸。好的導入應讓學生明白文章的亮點,讓學生心懷渴望,還應找準此文學習的切入點,即找到母問題,并一此深入到各個思考探究的子問題,課堂教學的過程才由淺入深、水到渠成。“析題式”、“猜想式”、“故事導入式”、“音視頻導入式”等都是較好的導入方式。如《最后一課》的導入就用了猜想式。此文題目意思學生一看便知,在未做預習的情況下,我導入說:
“一節課,為什么近百年來世界人民久讀不厭,是怎樣一堂課,課堂上老師學生有什么樣的表現,與我們經歷的最后一課有何不同?同學們先猜想可能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寫在自己的練習本子上,再仔細閱讀課文,試解決這些問題。”閱讀后提問,學生就發現時間(背景)、“學生”、老師神情語言等的不同,再理解文章的主旨情感這一難點便自然順暢了,對人物形象及刻畫方法也就找到了切入點。
三、授課是學習的練兵場,應以指導學生讀出問題,并解決疑難為目標
淺顯的知識點,學生一讀便知,老師再進行講述則是重復,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開發。應讓學生讀出問題來,于無疑問處讀出疑問、讀出新知識,語文課堂則有了效益。李鎮西在《語文教學通訊》主持“鎮西茶館”欄目曾認為:“所謂讀懂了課文,至少應讀出自己,讀出問題。讀出自己就是從文中讀出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時代等,這是欣賞,是共鳴,是聯想,是審美;讀出問題就是讀出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觀點等,這是質疑,是追問,是探究,是批判。”應該說,能讓學生讀出問題,以研究批判的眼光看待一篇文章,這是教師教的最高境界,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也才能得以訓練與落實。我們講授《斑羚飛渡》或許沒有注意到這樣一些不合理:斑羚好像是會算術的,有奇偶數的概念,斑羚在逃亡中表現出難得的舍己救人覺悟與以老救少的集體主義精神,這可能嗎?作者筆下的狗也沒有了狗性,這些不合理解決了,小說的虛構藝術與審美價值才得以體現。再如江蘇南京市29中致遠中學教師朱友教《旅鼠之謎》以找茬兒的眼光來組織課堂,引導學生發現了如下問題:
①大約四年左右一個周期(“大約”于“左右”重復);②我卻怎么也笑不出來,陷入了迷惘的沉思(“迷惘”不能修飾“沉思”);③導致他們遷徙的原因絕不是因為饑荒,而是另有他圖(“原因”和“因為”重復);④擔負起傳宗接代的神圣任務(“擔負”于“任務”搭配不當)。
這些病句,不正是對語文教學、應試中品析句子這一難點的突破嗎?在讀懂的基礎上會疑,語文學習便是深層的、高效的。“洋思模式”中學生會的老師堅決不講,只點撥講解學生的疑難,這是他們高效率高質量的原因之一。
四、備課應以吃透教材為前提,以教給方法為目標
備課要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教無定法,學生一屆一屆、一班一班,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但教材是確定的,二十年前的《藤野先生》和今天的《藤野先生》不會有多少變動。備教法、備學生,是經驗的積累,非一日之功,是教學的技巧,而備教材則是基礎,是基本功。不能深入的吃透教材,對文本中的詞語內容、段落層次、疑難語句,有深入的把握,自己也不知所云,再好的教法模式也可能是兩張皮,再好的學生也可能出現教師與學生的不協調。有些備課,由于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干擾,老師連文本內容(特別是新出現的篇目)也不知道,找來資料東抄西拼,似乎完成了各課設計的任務,但備課的目標并未達到。這樣流于形式的備課連基本的知識目標也沒有落實,何談能力與素養?備課首先應是對文本的深入解讀。
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各課的終極目標是探索方法。課本的知識,考試不一定原封不動的考到,生活工作中的問題也不一定能從某一篇課文找到答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為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方法是關鍵,有了方法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就可以讓學生受益終生。
五、練習是實戰,應以應用、實用為目標,學以致用
練習不只是對講過知識點的重復與強化,應注意知識的遷移、能力的拓展、方法的應用和思維的創新,如講完鄭振鐸的《貓》后可以以“假如我是第三只貓”為話題寫第三只貓被打之后的心理感受。從寫作的情況看,既有對課文的深入理解,還表現出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教改是一個常新的話題,語文是一杯常品不厭的綠茶,而課堂的高效是美麗的旅行,需要不惜辛勞的跋涉、獨具的慧眼和不懈的探索。以上僅個人的一孔之見,請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