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力商品在市場的出現,使得剩余價值得以產生。資本家,即人格化的資本無限度的索取剩余價值,壓榨工人勞動力價值。然而對于勞動力這個特殊的商品,它的特殊之處在于它的生產不是在社會生產中進行的,而是在工人即活的身體內進行的,并且的它的生產者占有者都是工人自己。工人在社會中勞動并沒有生產勞動力價值,只是實現勞動力價值。本文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對勞動力生產的反思,而對勞動力價值重新定義,并且計算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率。
[關鍵詞]勞動力價值;生產總過程;剝削
一、勞動力商品的價值
資本總公式的矛盾之處在于,資本發生了增殖。在G-W-G’中,G’=G+AG,即等于原預付貨幣額加上一個增加額。我們把這個增加額或超過原價值的余額叫作剩余價值(surplus value)。剩余價值是資本的增加值,資本要增加需要兩個必須條件:一是商品交換本身除了包含由它自己的性質所產生的從屬關系外以外,不包含任何其他從屬關系;二是勞動力占有者沒有可能出賣有自己的勞動對象化在其中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體中的勞動力本身當做商品出賣。所以,資本一旦能夠在市場上購買到一種特殊的商品,即勞動力商品,就得以發生增殖。那么勞動力商品究竟是怎么樣的商品呢?
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一個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他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也就是說,勞動力或者勞動能力,是一個人在其勞動中表現出來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時這種能力是由人的精力來支撐的,一旦他的精力不夠,或者失去精力則就尚失了勞動力。
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四章中關于勞動力的買賣中,馬克思進對勞動力的價行了詳細的論述。“因此,生產勞動力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可以歸結為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或者說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因此,生產勞動力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總和,包括公認的補充者工人子女的生活資料。”“如果勞動力的占有者按每天1塔勒出賣勞動力,勞動的出售價格就等于勞動力的價值。”所以,工資很明顯就表示為工人勞動力的價值。
我們都知道工人的勞動分為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其中,有酬勞動構成工人的工資,即工人勞動力的價值,而無酬勞動則構成剩余價值。是故,工人的勞動生產帶來了遠大于自身勞動力的價值,工人被剝削了。然而,關于生產勞動力的時間似乎被放在了社會生產里了,而不是單獨生產勞動力商品的地方。“假定平均每天所需要的這個商品量包含6小時社會勞動,那么每天對象化在勞動力中的就是半天的社會平均勞動,或者說,每天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是半個工作日。每天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這個勞動量,構成勞動力的日價值,或每天再生產出的勞動力的價值。”但是社會生產是用勞動力來生產其他商品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勞動力商品只是作為一種投入和其他原材料商品一樣,是為了生產別的商品而進行的投入。
那么勞動力商品的生產究竟是在哪里進行的呢?勞動力作為人活身體的精力的轉化,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形成和恢復便是勞動力的生產過程。把勞動力商品當作一般的商品來考察其生產過程是有意義的。同時,由于勞動力商品的生產者是工人自己,并且其占有者仍是自己,根據這個特征一個工人就扮演了雙重角色,他既是一個工人,又是一個資本家。作為資本家的他可以組織生產,作為工人他必須要勞動。現在我們來考察勞動力商品是怎樣被生產出來的。作為資本家的工人想要生產勞動力商品,首先他必須要購得生產的原材料(即生活資料),其次他得雇傭工人來生產,這里他雇傭了作為工人的自己,生產得以進行。
按照《資本論》中對一般商品生產的分析,我們很快就發現作為資本家的工人投入生活資料c和預付工資v得到的商品價值顯然要大于他的全部預付資本c+v,他得到了剩余價值m。也就是說生產出來的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L=a+v+m,這里由于工人雇傭了自己,那么令v=0,則勞動力價值L=c+m。然而,先前對于勞動力價值的定義則是生活資料的價值c,這與我們的推論完全矛盾。在社會生產中,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就是生活資料的價值c,顯然工資量c要小于勞動力的價值量c+m。那么勞動力的價值就不是工資所表現出來的量,同時我們注意到工資只是有酬勞動的部分,無酬勞動的部分資本家并沒有支付工人報酬。這樣,勞動力價值應該包括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即全部勞動所帶來的價值。
二、勞動力價值的重新定義
假設個人已經存在,并且正在出賣勞動力,那么可以假設一個工人一天工作8小時,他用10小時的休息就能恢復夠整個一天使用的精力,剩下6小時用來學習、娛樂等活動。那么這個工人用10小時的時間生產勞動力,6小時用來再生產勞動力,8小時用來實現勞動力的價值。那么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是10+6=16小時,也就是說,工人勞動16小時后生產出來勞動力商品,這時商品的價值已定。然后他把勞動力商品拿到市場上去出售,花了8小時才將商品出售掉,這8小時是處于流通領域,不參與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創造。同時這8小時也是工人工作的時間,他將勞動力出售給資本家,實現勞動力的價值,而資本家購買以后消費勞動力,就是讓工人替自己勞動。這里工人的日價值就是16小時的勞動,同時也等于他生活的一天24小時,因為額外的8小時勞動不加進工人勞動力的價值。
勞動力價值就是勞動所帶來的價值,包括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兩部分帶來的價值(v+m)。也就是生產勞動力的必要勞動時間,再生產勞動力的必要勞動時間,或者是勞動者生活一整天的時間。
三、剝削的實質
在重新定義勞動力價值之后,我們在來看社會生產的總過程,利用投入一產出等式來分析(見表1)。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資本家總是在工人勞動之后才支付工資,也就是說他們的實際投入只是不變資本c,而工人的投入則是自身勞動力的價值,并且要在勞動之后才能變現為貨幣,所以左邊的v和L表示的是勞動力的價值,右邊的v是工資即貨幣。
重新定義之前,生產過程總是有額外的價值出現,而之后則沒有因為這里L=v+m。社會生產不是為了不斷的增加價值、積累價值而生產,而是為轉換使用價值、積累財富而生產。價值,尤其是作為交換價值只是為了交換而存在,作為交換中的衡量標準而存在。資本家進行生產是為了獲得剩余價值,工人進行生產是為了把勞動力價值轉化為貨幣而生存下去。

在社會生產中,工人為資本家勞動只是不斷轉移原材料和自身價值的過程,并沒有帶來多余的價值。總投入的價值和總產出的價值是相等的。考察凝結在商品的勞動時間,假設原材料為100小時,而勞動力的時間是16小時,并且這個工人一個工作日只生產一個商品,那么投入就是100+16=116小時,再加上工人工作的時間8小時的話,那么凝結在商品的總時間就是124小時。然而我們注意到時間雖然增加了8小時,但是這8小時并沒有增進勞動力的價值,工人在社會生產中勞動只是實現自身勞動力商品價值的時間,在這8小時中勞動力商品處于流通階段,所以116小時的價值等于124小時的價值。
剩余價值的由來是因為勞動力的買賣不是等價交換的結果,資本家只支付了工人部分勞動的報酬,并未支付工人無酬勞動的那部分報酬而已。同時勞動力商品的買賣并沒有違反價值規律,因為工人出售勞動力是按市場價格出售。由于勞動力市場是買者壟斷的市場,工人為了生存面臨必須出售的現實,使得工資在長期內遠遠要低于勞動力價值。所以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實質是資本家利用手中掌握的生產資料,強行從工人那里奪走大量屬于工人自身勞動力價值部分的價值(剩余價值)。
在此之前我們用m’=m/v來衡量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現在我們可以用剝削率來更準確的衡量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其中剝削率e=m/L=m/(v+m)。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4
[2]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3]亞當·斯密,國富論[M],上海三聯出版社,2009
[4]晏智杰,勞動價值理論新探[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晏智杰,經濟價值論再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