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分析中國教育市場開放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教育市場開放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和工作形式帶來的種種挑戰,提出了做好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幾項對策。
[關鍵詞]教育市場;開放;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2001年12月11日,經過艱難而漫長的談判,中國正式成為W?O組織成員國,中國教育市場尤其是高等教育市場也正式對外開放。中國教育市場的開放和網絡教育的迅速發展,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行為方式等產生了深遠影響,給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那么該如何面對新形勢,開拓新思維,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呢?本文將就此問題展開探討。
一、開放中國教育市場是我國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自中國加入WTO那一刻起,就意味著中國必須與其他會員國一樣,在公平、公開的原則上,共同遵守關稅及貿易協議,專利、版權、工業設計及商標協議和服務貿易協議等這三項重要的國際性協議。而教育服務屬于第三個協議中的一個項目。這個項目規定:除了由各國政府完全資助的教學活動以外(如軍事院校),凡收取學費、帶有商業性質的教育活動均屬于教育貿易服務的范疇,它覆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技術培訓等。這意味著所有WIO成員國均有權參與各國教育市場的服務競爭,導致中國教育市場尤其是高等教育市場被推向了全球競爭與發展的軌道,推向了國際大市場,中國教育市場正式開放。開放中國教育市場是擴大教育資源、增加教育收入、滿足急劇擴張的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徑;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中國各級教育質量的需要;是參與全球人力資源市場和智力資本市場競爭,增強我國競爭力,改善國際關系的需要,是我國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目前,國際通行的教育服務方式主要有四種:(1)跨境交付。即通過網絡教育、函授教育等“跨境交付”方式提供教育服務。(2)境外消費。即出國留學、進修、培訓,以“境外消費”方式享受教育服務。(3)商業存在。即允許國外機構在所在國設立辦學機構,或與所在國的機構合作辦學并以國外機構身份進駐所在國,通過建立、經營和擴大商業實體,“以商業存在”的方式提供教育服務。(4)自然人流動。即一成員國服務者暫時進駐在另一成員國境內從事專業教學、研究工作,以“自然人流動”方式進行服務貿易。考慮到教育是一個特殊的服務領域,它關系到我國的主權與安全、社會道德與文化建設等,我國教育市場的開放是一種有限開放,對國際通行模式中的“境外消費”即出國留學、進修、培訓不作限制;允許“商業存在”,即允許中外合作辦學,且允許外資擁有多數股權;允許具有一定資格的境外個人教育服務提供者經由我國學校或教育機構聘用或邀請后入境提供教育服務,以“自然人流動”方式進行服務貿易。
根據國家教育部統計:2009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22.93萬人(國家公派1.20萬人,單位公派0.72萬人,自費留學21.01萬人);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10.83萬人(國家公派0.92萬人,單位公派0.73萬人,自費留學9.18萬人);截至2009年底,我國以留學身份出國,在外的留學人員有112.34萬人,其中82,29萬人正在國外進行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等階段的學習以及從事博士后研究或學術訪問等。同時教育部從今年開始恢復自2006年已中斷了約4年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審批。目前,己獲得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約367個,加上報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教委備案的合作辦學項目,總數超過1千個,中國教育市場的開放全面駛入快車道。
二、教育市場開放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全球化的發展以及中國教育市場的進一步深入開放,中西方思想觀念、文化意識等的全方位交流與融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產生了許多積極地影響:首先,中國教育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增強了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全球競爭意識,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其次,中外文化交流的日趨頻繁,拓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領域。再次,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帶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手段的持續創新。
但與此同時,隨著外出留學、合作辦學等中國教育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國外各種思潮的涌入,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主要表現在: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受到新沖擊
(1)傳統的社會道德觀念受到侵蝕。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發展和我國教育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通過外出留學、合作辦學等途徑不斷涌入,我國在校大學生的思想進一步開放。但同時由于大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重要的成長階段,普遍缺乏社會經驗,鑒別力不強,容易對資本主義思想體系中的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和消極頹廢的人生哲學盲目崇拜并加以效仿,在現實生活中唯金錢至上,自私自利,享樂、暴力和色情等現象日益增多,大學生的道德滑坡現象嚴重,中國傳統的社會道德觀念受到侵蝕。
(2)愛國主義、民族意識受到削弱。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外出留學、進修、培訓人員的增加和國外教育機構的大量涌入,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民族意識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全球化進程的條件下,西方國家利用各種機會宣揚他們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所謂的自由、民主、人權的核心價值觀,詆毀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從而導致極少數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出現偏差,政治信念出現模糊,理想信念出現動搖,盲目崇拜、認可資本主義的一切,愛國主義、民族意識淡泊。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面臨新挑戰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課堂講述和個體輔導,講究的是“誨人不倦”、“苦口婆心”。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ICNIC)統計,在網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全國2.53億網民中有65.5%為在校大學生,網絡已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網絡對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已變得舉足輕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其掌握的先進信息技術,以英語為信息載體,在網絡上大力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文化、價值觀,詆毀社會主義制度,宣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觀點,但同時由于世界觀尚不成熟,缺乏相應的經驗與知識,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沖擊與影響。根據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2008~2009:年度課題”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課題組對山西大學、山西財經大學等學校在校學生的調查發現,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28.9%的學生訪問過傳播不健康思想(如色情、暴力等)的網站,另有21.1%的大學生接觸過反黨、反社會主義言論,更令人擔心的是,而其余90%的學生都是半信半疑叫!網絡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作用可見一斑,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三、做好教育市場開放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開放中國教育市場,是提升我國教育事業國際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如何面對教育市場開放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種種沖擊,開創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筆者認為以下三方面可以進行嘗試:
1、夯實教育核心內容,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旋律。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深入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開展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開展科學發展觀教育。同時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為重點,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大學生能自覺抵制外來不良文化的影響,并能正確認識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
2、發揮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創新教育形式。
(1)發揮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雙向交流。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一種教育者居高臨下、填鴨式的單向灌輸型模式,教育者處于主動地位,機械地向學生灌輸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沒有任何選擇性。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能較好地把握教育主方向,不會出現教育偏差,而其劣勢則是容易容易引起學生對抗情緒,無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這種教育模式,形式主義成分居多。
中國教育市場開放后,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身處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的當代大學生,自主意識、參與意識明顯增強,他們渴望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學習、理解、接受和表達各種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因此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將傳統的“你聽我說”、“你打我通”的工作方式向雙向交流轉變,尊重、開發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認可教育目標,接受教育內容,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真正具有說服力、感染力和親和力,才能順應時代的要求。
(2)推行個性化教育,注重大學生個體發展。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種“工廠化”、“模型化”教育。它忽略學生個性心理、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性,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手段都整齊劃一,這種教育模式既不利于學生創新潛能的發揮,也容易造成學生的抵觸情緒,教育的效果并不令人滿意。中國教育市場開放后,學生面對的是新環境,新競爭,學習的是新知識、新思維,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使大學生思想呈現出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特點。這就要求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個性化之路,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對癥下藥,培養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具備不同的國際競爭力。
3、拓展教育方式,豐富教育手段。
(1)搭建網絡教育平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
首先,要建設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要集中力量,重點規劃建設有基礎、有特點、有吸引力、有影響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充分發揮網絡教育優勢,積極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宣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網絡真正成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新渠道。
其次,培養一支強有力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要求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網絡信息技術,會收集、分析、監控網絡信息;善于將網上新信息與工作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以及時、準確、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會制作生動、直觀的多媒體教育軟件,直接上網競爭,以確保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性。
再次,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監控和管理。一方面,要建立起網絡信息管理的常設機構,嚴格審查和監控網絡的頁面內容,維護網絡的安全和健康。另一方面,利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和網絡法制的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和網絡自律意識,自覺抵制網絡垃圾的侵蝕,保持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
(2)積極開展社會實踐,實行社會教育。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脫離社會生活實踐。要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就業各個方面。認真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基層,實現社會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中國教育市場的開放,是中國教育事業國際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它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我們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旋律,拓展教育方式,創新教育手段,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修養,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許云昭,開放教育市場: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教育的必由之路[J],中國高教研究,2001,(11):12-16
[2]唐復柱,入世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及對策[J],廣西梧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54-57
[3]http://www.chmanews.com.cn/lxsh/news/2010/03-12/2166360shtml
[4]http://gaokao.eol.cn/he_zuo_ban_xue_ 3148/20100115/t20100115_440249.shtml
[5]邱尚琪,梁云階,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晉中學院學報,2010,(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