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位于123°40′E~134°40′E,橫跨11個經度;從40°10′N~50°20′N,縱貫10個緯度,總面積5.53萬千米2。包括中國黑龍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荒蕪地區。這里土地肥沃,部分為低濕沼澤地;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大都在5%~8%之間,有的地區高達10%以上;這里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水儲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極為適宜農業發展;但這里氣候寒冷,過去交通不便,人煙稀少,豐富的土地資源長期得不到合理的開發利用,是縱橫千里的大片荒原,故被稱為“北大荒”。
一、北大荒的開發
解放初期,糧食短缺,大躍進又使國民經濟處于崩潰邊緣,開發北大荒一可以向荒地要糧,二可以安置富余勞動力。20世紀50年代中期,王震將軍奉黨中央、毛主席之命,先是率領鐵道兵,后又指揮十萬轉業官兵挺進荒原,在東北三江平原的亙古荒原上發起了“向地球開戰,向荒原要糧”的偉大壯舉,展開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近半個世紀以來,先后由14萬轉業官兵,5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山東、四川等地的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和地方干部、農民組成的墾荒大軍,繼承發揚解放軍光榮傳統和“南泥灣”精神,頭頂藍天、腳踏荒原,人拉肩扛,搭馬架、睡地鋪,戰勝重重困難,在茫茫沼澤荒原上建起了一大批機械化國營農場群。老一代北大荒人數十年如一日,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為墾區的開發建設“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墾區人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還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即“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
二、北大荒的現狀
歷經半個多世紀艱苦奮斗、開發建設,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無際、稻麥飄香、城鎮相望的北大倉。北大荒墾區不斷發展壯大,從1949年只有耕地40萬公頃到現在已有370萬公頃。60多年來,北大荒墾區累計生產糧豆3 639億斤,向國家上交商品糧2 538億斤,已成為我國現代化程度、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后備基地和現代農業的示范基地,被譽為國家“抓得住、調得動、能應對突發事件”的“中華大糧倉”。
截至2009年末,墾區已形成了從田間到場院、從地面到天上的中國最大的農業機械群,實現了由初級農業機械化向較高水平農業機械化的過渡。高度的農業機械化創造了與世界比肩的勞動生產率,北大荒墾區目前農業勞均生產糧食達35.4噸,高于世界發達國家勞均生產糧食28噸的水平。
50多年前,當十幾萬轉業官兵踏上北大荒這片亙古荒原的時候,馬架子和地窨子是這些英雄將士們的立身安家之地。50多年后,140座具有現代氣息的農墾新城星羅棋布,鑲嵌在北大荒5.53萬千米2的廣袤土地上。北大荒人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成果,過上了城市人的幸福生活。
三、北大荒日益凸顯的開發問題
1.水土流失令人震撼
東北地區降水集中在夏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現,由于過度開荒,地表植被遭受破壞,使得徑流集中,沖刷力強,土壤遭受水蝕劇烈。春季積雪融化時會產生融雪徑流,在黑土解凍時,土壤融化一層就被沖刷一層。這種凍融侵蝕的現象十分嚴重,其沖刷速度不亞于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如今,在黑土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竟可以看到與未曾整治的黃土高原類似的景象:大面積良田被肢解得支離破碎,一馬平川的大地溝壑縱橫!
據估算,東北黑土區近30%的面積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黑土層每年以約0.7~1厘米的速度流失(形成1厘米的表土則需要400年時間),黑土層已由開墾之初的80~10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專家預測,以這樣的速度,再過50年大部分黑土層將基本消失,剩下的就是黃土狀亞粘土,農作物幾乎無法生長,東北黑土區將變成名副其實的“北大荒”。據黑龍江省耕地狀況文件資料顯示,該省土壤中每年流失掉的氮、磷、鉀元素折合成標準化肥上百萬噸,因水土流失導致糧食減產20億千克~40億千克。大范圍的水土流失帶走了黑土地的大量養分,使土壤肥力大大下降。農業生產就只能越來越多地增加化肥使用量,這反過來又增加了土地的污染,加劇了土壤的板結退化。
2.生態問題日益嚴重
濕地包括沼澤、河湖、沿海灘涂等,是地球重要的生態系統,被稱為“地球之腎”,可以對空氣和水進行凈化、緩解旱澇、對廢棄物進行去毒和分解,有利于土壤及其肥力的增加和恢復、穩定局部的氣候等。北大荒是我國重要的濕地集中分布區之一,而人們的過度開荒使其濕地減少了一半,使氣候怡人的東北黑土區正在變成一個生態脆弱區:發生異常氣候的頻率越來越高;自然災害種類增多,旱災、洪災和沙災發生的范圍越來越廣,頻度越來越大;野生動物被迫遷徙他鄉;東北平原的春季揚沙天氣逐年增多。這樣下去,東北極有可能成為沙塵暴的又一風源地!
水土流失形成的泥沙下泄,淤積江河、水庫、道路,造成洪澇災害頻繁發生。西遼河流域由于泥沙淤積,已有89座水利工程報廢;在1998年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水中,嫩江流域八大支流山洪暴發,出現超歷史水位洪水;因大量泥沙淤積河床,松花江航道由20世紀50年代的1 500千米,縮短到目前的580千米……
四、北大荒的保護
面對接踵而來的生態危機和大自然的懲罰,北大荒人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改善“北大荒”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除了退耕還林、恢復植被,已別無選擇。2001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項意義深遠的戰略決策:停止濕地開荒,對不宜耕種的土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地。大力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人工造林綠化面積以每年20多萬畝的速度遞增,初步形成了支撐“北大荒”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屏障”。墾區還擴建和新建14個濕地保護區,濕地總面積達到407萬畝,生態小氣候逐漸形成。經過幾年的努力,“北大荒”又現生機:在三江平原,野生動物已由3年前的168種增加到現在的224種,過去因開荒消失的濕地開始恢復,多年不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鸛、丹頂鶴開始在低空飛翔;久違了的狍子、馬鹿又在林中奔跑;連世界瀕危的野生東北虎近年來也頻頻和人遭遇……呈現出水豐林美、鳥鳴鹿歡、野生動物頻繁出沒的喜人景象。
在退耕還“荒”的同時,北大荒采取科技和生物措施提高單產,加上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了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目前已形成了年產100億千克商品糧的生產能力。墾區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綠色食品管理體系,組建了環境質量監測、產品檢驗機構,全面啟動了綠色食品的生產和開發。通過綠色食品的開發,不僅使墾區種植業結構得到優化,促進了農產品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有效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而且使一批綠色食品生產企業發展壯大,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