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學設計反映教師“導”與學生“學”
課時教學設計作為一個系統,由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教學媒體及課堂管理等因素組成。其中,教學過程是課時教學設計的主體。教學過程的組構反映教學觀念的轉變,應圍繞著如何使學生由學懂、學會,轉變為會學這一目標進行設計。教學過程的設計一般可分為兩方面,即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過程(師生活動)。教學內容可包括教學的講授提綱、提問或思考提綱、板書提綱等。教師活動可包括導入新課、提問釋疑、講解評述、指導讀寫、點撥提示、啟發思維、歸納總結、學法指導、展示教具、運用媒體、課堂演示等。學生活動可包括聽課筆記、閱讀理解、回答提問、觀察思考、比較歸納、讀圖作圖、實驗制作、演講討論、作業練習、課堂競賽、預習復習、測驗考試等。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合理地結合,并穿插于教學內容之中,通過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掌握地理學習內容,實現地理教學目標。
2.教學過程精心設計地理問題
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是實施誘思教學,引導學生開展思維活動的重要一環。如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一課,可引發學生興趣,培養讀圖、觀察、記憶、知識遷移等能力,從區別概念、分析比較等不同角度、不同層次設計“為什么說人們給地球取錯了名字”、“世界的陸地(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哪個半球、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以陸地還是海洋為主”、“大陸與島嶼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赤道橫穿哪幾個洲的大陸”、“北冰洋被哪幾個大洲包圍”等一系列提問入手,積極引導學生讀圖觀察、分析比較、形成概念、總結歸納,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地理課時教學設計時,精心設計提問,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知識,提高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的提問設計成功與否,可通過教學實踐加以檢驗。如果提問時全班同學都能不假思索,齊聲回答,則說明太淺,不宜提問;如果全班同學都不能回答,則說明問題太深或者是提問設計不當,教師應變換角度,重新設計提問。在教學中應努力做到“三講”和“三不講”,即新內容要講,大部分同學不會的問題要講,易錯點要講;而學生會的不講,超綱的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
3.教學活動重視指導學習方法
地理教師在教學改革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能獨立獲取并駕馭知識。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之一還包括學法指導。科學的學法指導涉及如何聽課、讀書、做筆記,如何做實驗、做練習、評價學習成果,如何記憶、讀圖、歸納知識、分析問題等。學法指導形式多樣,可開設專題講座,也可在教學過程之中穿插進行。由于受教學進度限制,教師更多采用后一種形式。教師在進行課時教學設計時,應相應地把學法指導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逐步而具體地教給學生各種學習方法。如讓學生掌握讀書的方法,即會讀課本、確定重點,會分清主次、理順關系;掌握讀圖的方法,即會分析地圖,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規律,能熟練地“圖變文”、“文變圖”,形成“心理地圖”,腦中有圖。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需要經常、反復地指導訓練。學生一旦掌握,便得心應手、終生受用。
4.教學實施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由教師、學生、教學媒體三種基本要素組成。媒體是用以觀察、表達、儲藏或傳遞信息的傳媒載體,如儲存和傳輸文字、聲音、圖像的媒體等。運用何種媒體教學可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是課時教學設計的內容之一。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發展,多媒體電化教學進入課堂,其教學手段可以通過不同媒體同時作用于學生的不同感官,以刺激學生心理活動,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維。如在“地球運動”一課中,使用Flash動畫媒體,可以使學生很容易理解晝(夜)半球,晨(昏)線,晝夜交替現象,晝(夜)弧等概念,對于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以及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和晝夜長短變化等問題也較易得到解決。對于地方時、區時、時區、日界線等難以理解應用的概念也會得到進一步理解和深化。
教師在設計教學媒體的運用時,應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和教材特點以及重難點,從最有利于“導學”的角度選擇教學媒體的組合,精心設計各種媒體出現的時間、次序、操作環節以及電化教學軟件和引導學生學習活動。如“中國地質災害”一課中,地質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知識部分選用錄像媒體,而防御知識部分則選用漫畫投影媒體,讓學生判斷是非,充分討論某些地質災害發生后的應對措施,比全部運用錄像媒體更有利于“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