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合作、交流等認識、實踐活動凸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學生自身素質的發展,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關鍵。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有效地實踐,每位教師可能都有自己的思路和模式。以下結合自己的實踐,提出一些建議和看法。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有一定前提條件的,大部分時段的自主學習離不開教師的組織指導和興趣培養。尤其是課堂上,還應作好充分的準備,整理和利用好豐富而實效的課程資源。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如何發現問題?教師應創建學生發現問題的資源和環境。如一份資料、一些圖片、一段視頻、一個話題等,讓它們成為問題的“引子”,激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欲。當然,這些“引子”要以教材內容為出發點,不能使后續活動成為脫韁之馬。鼓勵、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把有用的問題加以篩選,按條理編排好,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析,進行學習上的合作,并有條理地歸納、整理出各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應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和討論的時間,指導學生如何去分工、協作,推波助瀾地激起學習高潮。最后引導學生交流認識和討論結果,去誤存真,從而圓滿地解決問題。
當然,教師也不必拘泥于以上模式,可根據需要直接設計問題活動,引發學生思考、討論、總結。可多設計些具有生活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按自己的理解,逐步接近知識點,緊扣教材內容和課程目標。如指導學生學習七年級上冊“經緯網”知識點時,可利用班級橫豎排座位作比方,讓學生討論如何確定、描述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經緯網定位的作用;當學習地圖的三要素之一“比例尺”時,可讓學生觀察教學樓過道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然后思考:中國那么遼闊,世界那么大,為什么能裝進一幅地圖中并展現在一面墻壁上?學生自然就會想到比例尺,從而引入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剛剛舉行過秋季運動會時,可指導學生為操場或學校畫一幅平面圖,經過其討論及動手實踐,讓學生體會如何選擇合適的比例尺;在學習“季風氣候”時,讓其根據生活經驗對許昌地區氣候特點進行分析總結,從而體會季風氣候的特點……具有生活化、挑戰性、開放性、實踐性的學習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活動方式。
另外,學生的自主學習也可以延伸到課外。教師應善于指導學生學會搜集資料,提取有用信息,或動手制作學具(如地球儀、等高線地形模型),必要時可根據需要帶到課堂上展示、交流,或作為課程資源給予利用,使地理課堂更豐富、生動,并能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的自主學習還體現在對地理知識的實踐上,應培養學生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身邊的一些事物現象,更科學地安排生活和生產。通過觀察、思考和實踐,學生可能會獲得更全面的地理知識,進一步提高地理素養和地理技能,并成為其終身有用的財富。這是較高層次的自主學習,教師平時應多給予學生影響和滲透,盡可能朝這個目標發展。
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自主學習方法、技能的培養和鍛煉,把教師牽引的手一步步挪遠、放開,逐步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這將會使其在今后的學習中受益無窮。
善于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途徑。課程資源可以分為校內與校外課程資源。校內課程資源具有經常性和便捷性,一般占主導地位,校外課程資源則更多起到一種輔助作用。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不但要利用好校內課程資源,還應足夠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實際上,教師或教師指導學生臨時開發的課程資源往往比教材設計的地理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更具有時效性和時代性,也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同時也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程資源的來源很廣泛,如網絡、電子音像、課件、書刊雜志、電視、無線電廣播等,都是對課堂教學有用的材料。家鄉更是課程資源的寶庫,學生身邊的、生活中的及所生活社區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都可以作為課程資源進行開發,而往往這樣的課程資源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師構建的開放式課堂中,豐富的課程資源,尤其是校外課程資源,往往能成為學生探究、討論、交流的生動材料,在教師切合實際并巧妙地組織下,可以達到優化教學、鍛煉和教育學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鍛煉和受教育,有效地促進其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