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是“區域生態環境建設”這章內容的第一節,而“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是必修模塊3的第二章,整個必修模塊3是以研究區域發展和區域建設以及區際之間的聯系為主要內容。從內容上看,教材安排遵循區域環境是區域發展的基礎,而區域發展又會對區域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把環境問題放在區域發展的開始進行講解,起著引領的作用,指導人們認識到要想得到區域的良好發展,必須認識區域的問題并能解決和引導這些問題向良性方向發展,取得區域的發展及和諧統一,強調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一、研讀課標要求,把握教材目標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對本章內容做了比較明確的要求: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同時為了便于與學生身邊的事物相聯系,便于學生學習和了解相關的問題,課標還設計了許多活動內容,都與本章節內容密切相關。仔細研讀課標及安排的活動,可以得出如下特點或結論。
1.從課標要求靈活采用案例教學法
以實際事例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分析該事例存在的問題,進而尋找引起該問題出現的背景原因,了解該問題對區域發展帶來的危害,探究解決該問題的主要措施,這就是本節內容采取的案例分析方法。看似簡單的目標,卻體現出地理課標的理念要求:①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教材首先從荒漠化的產生中土壤和外界的關系入手引出荒漠化概念,并給出我國西北這一荒漠化典型的地區,再從自然和人類活動兩方面分析探究我國西北荒漠化發生發展的原因,最后是防治荒漠化的方法和措施。教材按照這個脈絡安排教學內容,比較符合地理教學的一般教學思路和教學過程,也比較適合學生的學習思路。②學習公民必備的地理理念。教材把荒漠化這一全球最嚴重的生態問題,結合我國荒漠化嚴重的形勢,以西北地區為代表進行教學安排。但我國東部學生對荒漠化的理解大部分局限于對沙漠化的理解,常常把荒漠化和沙漠化的概念等同且對身邊的土地荒漠化現象并不關注。教材在內容開始時,把荒漠化的概念做了比較明晰的解釋,特別提出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也屬于荒漠化的范疇,而這些表現在我國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便學生據此能在身邊找到荒漠化的實際例子,關注身邊的荒漠化發展。
2.從活動內容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設計
課標讓學生尋找自己身邊的實際例子進行分析,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在課標的活動安排中,活動3是這樣安排的:“調查家鄉一片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討這片土地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這片土地讓你來規劃開發,你將作何打算?為什么?”從這一活動安排可以看出,讓學生尋找身邊土地資源的現實事例,具有明顯的實際意義,而不是只讓學生分析看不到摸不著的例子。這種把教材理論和學生身邊實際的例子相結合的教材設計,能讓學生充分理解教材,對把握教材的含義具有很大意義。
3.從活動安排注重發揮學生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
在活動安排中,活動3提出讓學生調查本地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所產生的危害,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保護、治理措施展現出教材在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的安排中,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這一現代教育理念。教材以設計學生對問題的探討作為教學活動的開始。如設計到某些地方去旅游,需要走的線路和攜帶的物品,并讓學生說出看到的地理景觀,讓學生感性認識到觀察身邊地理事物的重要性。課標中安排的活動2也體現出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典型事例,活動安排學生回憶和發現身邊的土地放棄現象,從身邊熟悉的地理事物中尋找需要的事例,讓學生進入教師設計的教學環節,體現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教師在教學環節中應充分做到發揮學生主動性的這一安排。教材內容也同時體現學生主體性。在教材內容安排中,很多都是學生熟悉的地理事物,教材也是從學生身邊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熟悉的地理原理出發,讓學生把教材安排的理論內容和其實際相結合,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如教材在定義荒漠化的含義后,從西北干旱入手,分析干旱這一自然地理特征帶來的影響。而學生在前面的知識學習中已知道干旱環境下的地表景觀及比較脆弱的地理環境。教材再從人為原因入手,分析人類行為導致的土地荒漠化。這樣的安排也是與前面學習的某一地理要素的出現可能是自然和人類活動產生的結果相一致,符合學生的思維慣性。在此基礎上去探究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使學生能很自然地找到解決的方法,實現教材的目標要求。
二、體現設計理念,演繹教學過程
1.聯系生活實際,展示典型案例——教學引入
教學引入能否成功,關系到整個教學設計的完成。學生對荒漠化的了解多屬于荒漠化的現象,對于荒漠化的概念和理論知識則知道的比較少或是不全。因此,教師對教學引入的設計可以從學生熟悉的內容入手,讓學生講述對荒漠化的理解,并列舉荒漠化的實際例子。如家鄉或是學校所在地有顯著的荒漠化土地(或是廢棄土地),再逐步引入實際的荒漠化事例,并引導學生討論該土地荒漠化的原因。然后,逐步在知識上進行擴展事例外,還有很多荒漠化的例子,如我國西北地區的沙漠化就是典型的荒漠化,用身邊的事例引入來轉入教材內容,達到很好的銜接。下面是筆者設計的一個教學引入小片段。
在我們學校旁邊有一塊空地,2年的時間一直荒蕪,大家上學和放學都可以看到。有沒有同學知道這塊地荒蕪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家鄉還有荒蕪或是無法耕作的地方,你能不能給同學們講講這些土地荒蕪或是無法耕作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和學生一起就學生回答情況進行探討交流)
教師:在我們南方地區還有哪些原因可能導致土地無法耕作或是失去耕作條件?
學生回答:略。
(教師和學生一起就學生回答的情況進行探討交流)
除了南方外,就我國來看還有哪些地方的土地出現無法耕作的情況,就你們知道的事例舉例說明。比較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讓學生總結出荒漠化的含義。
2.以學生為主體,注重過程推導——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學的主體,是主要的知識過程。地理教學由于很多知識環節偏重理性的推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知識的推導過程,逐步引導學生分析知識,體現出教學的邏輯性。教學設計中如果體現出知識邏輯,學生就能很好地去理解和把握,而不是只靠記憶掌握知識。這在地理教學中經常能體現出來,如本章節內容可以按照下表邏輯順序去設計教學。
這樣的邏輯設計,可以讓知識體系更加明顯,學生可以在邏輯體系下推導知識的演繹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地掌握知識本身,可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同時,處處從學生身邊的知識出發,從簡單到復雜、從容易到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3.重視教材活動,拓寬知識面——活動處理
教材中學生活動內容的安排,都是為了能深化知識,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知識的運用和分析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充分動用教材安排的學生活動,將教材的學生活動靈活運用到教學中,不但為教學提供素材,也能把教師的理論知識很好地融入實際材料的分析中,為設計教學問題提供比較好的平臺。如教材中的閱讀和學生活動內容,都可以很好的作為問題設計的素材,融入教學過程。
例如,對教材中“掘井帶來的負作用”這一閱讀材料,可以設計如下問題。
(1)在我國的西北草原地區放牧,如何解決牲畜的飲水問題?
(2)如果大量的牲畜在同一個地方飲水會產生什么樣的現象?可能帶來哪些危害?
(3)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
這樣就可以很自然地把活動內容以問題形式拋給學生,而不是直接讓學生閱讀教材的閱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