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綴專有名詞
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是呼和浩特。事實上,在內蒙古除了呼和浩特外,很多地名是后綴“浩特”兩個字,如烏蘭浩特、錫林浩特和二連浩特等。“浩特”蒙古語為城市的意思,這些地名中的“浩特”與前面的定語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什么之城”的意思。“烏蘭”蒙古語為紅色,烏蘭浩特即“紅色的城市”。同理,錫林浩特是“高原之城”,呼和浩特是“青色之城”。呼和浩特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蒙古文《俺答汗傳》中。書中載有:“大名揚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歷,即1572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
錫林郭勒和霍林郭勒也是聽到的地名,“郭勒”是河流的意思。水豐才能草茂,有“郭勒”后綴,自然是草場資源豐富。如錫林郭勒草原,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主要保護對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濕地生態系統。
在青藏高原上,納木錯、羊卓雍錯、馬旁雍錯,號稱是西藏自治區三大圣湖。這三個湖的名稱最后都有一個“錯”字。在藏語中,“錯”就是湖的意思。如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咸水湖,“納木”在藏語里是“天上”的意思,納木錯即指天上的圣湖。
以山水命名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歷來把水作為選擇居住地的重要條件,許多地名也就跟水有關了。以水來對地名進行命名,在東北比較典型。如吉林,滿語為吉林烏拉。吉林漢譯“沿近”之意,烏拉漢譯“江”,即沿江的城市。牡丹江,滿語為穆丹烏拉,穆丹漢譯“彎”,烏拉漢譯“江”之意。四平,滿語四平,漢譯“錐子或細直”之意,即細直的河流。滿洲里這一地名出現于1901年,在此以前滿洲里一帶被稱為“布魯給雅寶拉格”,漢語意為“噴泉”,是以今滿洲里小北屯附近的泉水而得名。
另外,內蒙古的海拉爾是由市區北部的海拉爾河而得名,因河兩岸長有許多野韭菜,蒙古人稱之為“哈利亞爾”,意為“野韭菜”的意思,故音譯為海拉爾。呼倫貝爾又稱“巴爾虎”,巴爾虎是蒙古族一部族的名稱,其原駐牧地在內貝加湖以東巴爾古津河一帶。《多桑蒙古史》言:“在拜哈勒湖(貝加爾湖)之東,因有巴爾忽真水注入此湖,故以名其地。”包頭這個地名的出現,始于康熙十年(1671年)左右。在這一帶游牧的蒙古族人民把現東河區東門外那條河稱為“博托”河,漢語意思是“神明”或“圣賢”河。當時,晉西北、晉中一些貧苦農民來此做土木建筑和小型加工工藝,也有的挖點藥材或種點瓜菜,逐漸在博托河西塔山坡上定居下來。他們以特有的鄉音,把“博托”二字叫做“包頭”。
少數民族許多地名是以山命名的,如興安盟,“興安”為滿語,意為“丘陵”,因位于大興安嶺南麓而得名。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是鄂溫克語,為“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之意,簡稱鄂溫克旗。阿魯科爾沁旗,阿魯科爾沁為蒙古語,“阿魯”是“山北”之意,“科爾沁”意為“弓箭手”,簡稱阿旗。哲里木盟,“哲里木”為蒙古語,意為“馬鞍吊帶”,因清代內札薩克十旗會盟于哲里木山而得名。赤峰市,“赤峰”是蒙古語“烏蘭哈達”的漢譯名稱,因市區東北部有一座紅山而得名。
以物產命名
不同的地域,地形、氣候和地質等自然條件不一樣,其物產也不盡相同,這樣就出現了與特色物產相關的地名。
有以與動物相關而命名的,如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并與俄羅斯隔江相望的伊春,是座美麗的林業城市,被譽為“祖國林都”。豐富的森林資源為許多動物提供了棲息的場所,古代生活在此地的滿族人以狩獵為生,也由此獲取了很多耐寒動物的皮料。所以滿語伊春,漢語為“皮衣料”之意,即生產皮衣料之處。另外,綏芬河,滿語“綏芬畢拉”,“綏芬”漢譯“錐子”,“畢拉”漢譯“河”。因河中生產半寸長、深褐色的錐形螺螫而得名。璦琿語為滿語“璦琿”,漢語為“母貂”之意,即母貂生息繁衍之地。伊通,滿語“伊通”,漢譯“半翅鳥”,即半翅鳥生息之處。半翅鳥是一種類似野雞但比野雞小一些的鳥,俗稱“沙半雞”。延吉,滿語“延吉”,漢譯“巖羊或懸羊”,即巖羊或懸羊生息之處。
有以植物命名的,如位于嫩江平原上的齊齊哈爾,生活著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少數民族。齊齊哈爾是達斡爾語,漢譯“天然牧場”。同樣,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烏魯木齊,意為“優美的牧場”,都表明它們被大草原所包圍。另外如普蘭店,滿語普蘭,漢譯“荊棘”,即荊棘植物生長之地。
有與礦產相關的地名,如白云鄂博,蒙古語意為“富饒的神山”,歷史上是當地蒙古族牧民的神山圣地,每年農歷五月間,在此舉行盛大的“祭敖包”活動,并召開“那達慕”盛會。1927年丁道衡先生首次發現了白云鄂博礦山,是一座世界罕見的多金屬共生礦床,蘊藏有豐富的稀土和鐵礦石等,成了名副其實的“富饒的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