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對應中國省級行政區劃的教學內容提出了“開展我國省級行政區拼圖游戲”的“活動建議”,這一建議不僅對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十分必要,而且也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注重學習過程等基本理念的內在精神實質。盡管我國的各類自然、經濟區劃不少,現在又在進行主體功能區劃分,但行政區劃無論對學生進一步的學習還是未來的發展都是最基本的知識基礎。這一課的難點在于記憶量大且內容和形式比較枯燥。因此,以拼圖游戲的形式深化學習和練習,無疑是正確的選擇,而要使游戲過程成為有效的學習過程,必須進行系統周密的活動設計。
這一輪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已進行了近10年,但筆者觀察到的上述課題的教學多不甚理想,不少拼圖成了課外活動,在課內實施的為數不多,而活動又多由于缺乏縝密的設計導致學生參與度不夠,目標落實效果欠佳。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促進課程改革的深化和學生素質的提高,本文以中國行政區拼圖競賽活動為案例進行優化設計,以期為地理教學改革的深入提供啟示和參考。
競賽活動構想
(1)力求使每個學生全面掌握中國各省級行政區的相對位置、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2)比賽分組進行,在保證全體同學參加的同時,體現和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3)制定出公平、明確的課堂拼圖競賽規則,便于操作和評定。
(4)向學生提前布置任務、說明活動要求,利用課余時間為競賽做好充分準備。
競賽活動規則
規則是競賽公平和秩序的保證,更是此次活動成敗的關鍵。依據此次競賽活動設計的總體構想,筆者制定了以下課堂拼圖競賽規則。
(1)分組拼圖規則:以組為單位進行比賽,每組各自拼一幅圖,小組成員按固定順序接力拼圖(保證全體同學全面參與)。
(2)裁判及其職責:各組派出1人到其它組擔任裁判并主持比賽,負責逐一指定拼圖省區圖塊、評判正誤和維持秩序,并負責記錄該組完成拼圖所用時間。
(3)計分規則:各組原始分為300分。拼圖者要說出所拼圖塊的省區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并將圖塊拼在中國輪廓圖中相應位置上(保證名稱位置正確)。說錯、不能說出或拼出的每次扣10分,之后由其他組員接替(既給個人懲罰,又給團隊機會)。在這一過程中,其他組員不能說話或暗示,違者每次扣20分(保證公正、秩序)。
(4)成績評定:以分數高、用時少來評定各組的競賽名次。
競賽活動安排
*課前準備
(1)說明此項活動對地理學習和未來生活、工作的意義,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2)以交流互動的方式使學生明確競賽規則,并認識到個人對競賽的影響和責任,激發學生的團隊精神。
(3)說明拼圖制作要求與方法。要求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用統一比例尺的中國行政區素描圖制作中國省級行政區輪廓拼圖。先將中國行政區的素描圖貼在厚硬紙板上,然后沿省級行政區界線剪或挖刻出各省行政區的圖形硬紙片。由于有些省級行政區比較小又緊密相鄰,可以不把它們剪開而合為一塊,如北京、天津與河北省合在一起,上海與江蘇省合在一起,香港、澳門與廣東省合在一起,海南省只剪出海南島,而將南海諸島保留在原圖板上。這樣剪好的硬紙板圖片共有29塊,要求每一塊都不能有任何標記。剪圖塊時注意保持挖空的厚硬紙板上中國輪廓的完整,以便在其中拼圖。
(4)檢查督促各組拼圖制作和練習情況,給予學生指導和鼓勵,并做好“問題學生”的工作。
(5)各組推舉裁判。提前做好裁判培訓工作(如指定圖塊、評判計分、秒表計時等),以保證比賽的順利進行。
*課堂競賽
(1)上課前合理擺放教室桌椅,安排各組賽場,備好拼圖和裁判的工具,形成競賽活動氛圍。
(2)上課時,教師作為總主持人,組織各組及裁判就位,說明本次活動的程序,強調競賽規則并宣布比賽開始。
(3)分組競賽中,教師注意觀察和調控,隨時處理突發事件。在分組競賽結束后,及時統計匯總成績,組織轉入總結講評階段。
*活動總結
(1)教師在舒緩氣氛、轉化情緒之后,宣布比賽結果。
(2)請獲獎小組談收獲、體會,并頒發獎品;請落后的小組談體會和教訓,并頒發紀念品。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進行更開放的互動交流。
(3)教師結合各組課前準備練習、課堂競賽過程表現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學習方法,強化團隊精神,激發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后續的學習中去。
競賽活動理論分析
(1)智力活動內化理論。智力活動內化理論認為: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必須將觀察、操作和語言三者結合起來,通過外部操作活動,促進內部心理活動,才能有效地實現智力活動的內化。在拼圖活動中,拼圖者首先要觀察圖塊的輪廓形態判斷其為何省區,觀察中包含著比較、想象擬形、形象記憶等智力活動;之后要將圖塊準確地放在中國輪廓圖中相應的位置,這一操作包含著對各省區在中國的相對位置及其相鄰關系的認識;同時還要說出該省區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即將每一省區的輪廓、位置與名稱建立起一一對應的聯系。因此,拼圖過程是一種外部操作活動與內部心理活動緊密結合的智力活動內化的過程,教師必須充分認識這一活動過程的特點,以智力活動內化理論為指導,引導學生在練習中注意觀察、操作和語言的三結合,促進輪廓、位置與名稱三位一體的記憶和掌握,更有效地促進知識和技能的內化。
(2)合作學習理論。合作學習理論強調,在合作學習中要明確小組成員的共同任務和個人責任分工,拼圖規則規定小組成員要按順序接力進行拼圖,每一成員都要在共同的任務中承擔個人的責任,其表現也直接影響著本組的成績。這就促使小組成員在共同的練習中相互配合、支持,并在溝通、交流過程中激發、碰撞,發現和共享提高拼圖效率的方法和途徑。例如,當某一成員發現“山東省的輪廓形態像駱駝”時,必然會引發“山西像平行四邊形、廣東像長鼻子的大象頭、陜西像單齒的鑰匙”等更多的想象;當某一成員發現某省區的相對位置和相鄰關系的特點時,也必然會激發其他同學的想象,并共享成果。這種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同時也增強了小組成員間的相互信任,培養了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團隊精神。
總之,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不能僅憑經驗和感覺,必須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系統的設計、精心的組織,才能使教學過程不斷優化,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