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辰89周年,在這89年光輝燦爛的奮斗歷程里,獨山農民暴動與六霍起義在鄂豫皖革命斗爭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筆者聯系實際撰寫此文,希望能為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青少年開展傳統教育和學習提供一些素材。
【關鍵詞】紅色革命 歷史經過 英雄人物 經驗教訓
一、紅色革命根據地獨山農民暴動的經過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進入了最艱苦的年代。獨山和全國許多地區一樣,廣大革命者在黨的領導下深入開展武裝斗爭,建立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道路。同年的11月,共產黨領導了大別山西側的黃(安).(麻)城起義,建立了鄂豫皖邊區革命根據地和工農紅軍第11軍31師,揭開了鄂豫皖邊區土地革命戰爭的序幕,推動了大別山東側皖西地區革命斗爭的發展。1929年5月6日商南起義,又稱丁家埠“立夏”節起義,會合四路大軍成立了紅32師,豫東南根據地又初步形成。在此期間,皖西工農革命已經掀起高潮,它主要是標志著六霍地區的革命開始由日常的經濟斗爭、政治斗爭發展到武裝斗爭的新階段。為保證“六霍起義”的勝利,這年的10月6日,在中央巡視員方英的主持下(壽縣瓦埠人,1926年冬留學莫斯科中山大學,1929年擔任第三國際東方特派員回國),于郝家集召開了六縣黨的代表會議(英山、霍山、合肥、壽縣、霍邱、六安),宣布黨中央關于成立中共六安中心縣委的指示,由舒傳賢任書記,周狷之、桂伯炎、吳寶才、余道江為常委,吳干才、朱體仁等人為委員。這次會議認真分析了當時六安春旱秋蝗,糧食歉收,人心恐慌,統治階級力量薄弱的形勢;同時也估量了自己的實力,可以組織3000人的赤衛隊,有快槍百余支,有著一定的武裝基礎,又有軍事和政治方面的干部40多人加以指導,“領導農民由一個群眾示威的形式轉變為一個地方暴動”的條件已經具備。會后,中心縣委成員分赴各地,投入全面發動武裝起義的緊張工作。
正當六霍地區全面起義處于一觸即發之際,11月7日晚(農歷十月初七),三區(西河口)二鄉獨山農民協會常委兼秘書何壽全和兩名女會員李奇仙、盛榮秀被敵人逮捕。因何身上帶有農協會員名冊,直接威脅農協組織,更影響預定的武裝暴動。當時在場的中心縣委委員吳寶才、朱體仁,吳干才立即與三區區委書記許希孟等緊急蹉商,決定以示威的形式前往營救,同時將情況報告中心縣委。舒傳賢、周狷之等獲悉后,決定起義。這時他們以縣立獨山第四高等小學為指揮陣地,制定了暴動計劃,連夜通知各農協負責人到艾沖清水塘開會,宣布了起義計劃和組織實施要求,向三區所屬15個鄉鎮的農協會員下達了通知,由此打響了皖西革命第一槍。
11月8日,兩萬多名起義農民手持大刀、長矛、鋼錐、土槍等武器,按規定時間涌向了獨山鎮周圍埋伏。下午三、四點鐘,起義群眾開始行動,直搗敵自衛團魏祝三部駐地馬氏祠。雙方堅持到深夜,被圍之敵見起義農民逾戰逾勇,固守無望,遂縱火焚燒民房,趁群眾救火之機潰逃,起義隊伍占領了獨山鎮。
暴動后的第二天,中心縣委書記舒傳賢在獨山鎮召開了中心縣委、三區區委、三區農協會聯席會議,成立了三區工農革命委員會,成立了獨山鎮暴動總指揮部,建立了6支游擊隊和2300多人的赤衛隊,保衛赤區。從此皖西第一個區級工農民主政權誕生。
二、獨山農民暴動的影響與六霍起義的發展
獨山為六霍起義打響第一槍后,獨山風雷動,六霍涌怒潮。附近各區鄉和鄰近各縣相繼舉行起義。11月17日六區區委領導古碑沖、南莊畈、七鄰灣一帶農民暴動;19日中心縣委書記舒傳賢與霍山縣委書記喻石泉領導西鎮農民暴動,接著又是桃源河等地暴動,打通了由獨山到西鎮的通道,使六安、霍山紅色根據地連成一片,同時徐集和霍邱縣的白塔畈等地也陸續舉行了武裝斗爭。然而,正當六霍地區的革命烽火風起云涌之時,12月中旬,蔣介石改變從皖西抽調一部分軍隊出擊鄂豫皖地區的計劃,另調陳耀漢獨立第一旅為主力,1000多人的反動武裝向六霍赤區反撲,大肆捕殺革命群眾。僅獨山一地當時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就達200多人,基層黨、團組織和農民協會遭到嚴重破壞。
為了集中力量打擊敵人,1930年初,六安中心縣委積極組建主力紅軍,把三區已建立的幾支游擊隊和六區的游擊大隊,于流波撞改編成立紅11軍第33師,師長徐白川。紅33師成立后,于1930年1月30日(農歷正月初一)凌晨,由霍山縣2300多名赤衛隊員配合,第一次解放霍山縣城;2月中旬,紅33師在32師的協同下,擊潰六安縣麻埠守敵300多人,旋即圍殲獨山自衛團,后又打敗據守流波撞的英山自衛團200多人,收復了獨山、麻埠一帶紅色根據地。同時六安縣三區區委領導赤衛隊,再次摧毀敵人在郝家集、西河口等地建立的反動勢力,使各地暴動隊伍控制的紅色區域連成一片。紅33師也成為鄂豫皖三支紅軍的主力之一。
為建設蘇區,1931年5月,在獨山成立中共六安縣委、六安縣蘇維埃政府?,F在獨山鎮上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革命舊址尚有10處之多(中心縣委舊址在郝家集)。
從1927年10月毛澤東、朱德創建井岡山根據地開始,到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先后建立了許多革命根據地,而其中皖西大別山根據地,在六安、霍山、英山、潛山、霍邱五縣邊界形成,它以天堂寨為中心,東起淠河,西接商南,南抵金家鋪、水吼嶺,北到白塔畈、丁集,南北200多里,東西100多里,人口40多萬。并與鄂東北,豫東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這塊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六大革命根據地之一。
1930年2月,鄂豫皖特委成立后,將鄂東北、豫東南和皖西三個地區的紅軍合編為工農紅軍第一軍,許繼慎、徐向前任正副軍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紅軍隊伍進一步擴大,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這支部隊后來成為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紅軍三大主力之一。
1932年初,紅四方面軍發動了四大戰役,其中最大的就是蘇家埠48天大戰,這次戰斗的戰前動員會(部隊團以上干部和地方縣以上干部)就是由徐向前在獨山鎮西街錢家麻行召開的。蘇家埠大戰中,紅四軍生俘國民黨軍皖西“剿共”總指揮厲式鼎,共殲國民黨軍3萬多人,徹底粉碎了國民黨的第三次“圍剿”。這次勝利,使鄂豫皖根據地迅速擴大到26個縣。
三、回顧紅色革命史,揭示革命思想,啟示后代,繼續奮進
第一、飲水思源、溫故知新。獨山是老區,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我們應該了解它、研究它、歌頌它。特別是我們身居老區,工作在老區,更應該要了解和懂得當地的歷史。許多革命先烈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前仆后繼,浴血奮斗,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我們要飲水思源,銘記英烈,更加珍視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二、繼承遺志,發揚傳統。今天,我們的祖國正在向前發展,現代化建設事業正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地去開拓進取,在困難和問題面前,就要像當年革命先驅者那樣:“頭顱拋千斛,風雨撼孤舟;寧為革命死,不作階下囚?!边@就是中心縣委常委周狷之于1930年8月,在六安就義時的絕命詩,時年27歲。今天在“六霍起義”打響第一槍的策源地——獨山鎮的南頭山上建造了紀念塔,不僅是告慰先烈,歷史的豐碑,革命老區的見證,它并與鎮區內的很多革命舊址相銜接,更是我們緬懷先烈、啟迪后人,深入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第三、勵精圖治,奮勇前進。80多年前的獨山農民暴動,使獨山這塊古老的土地增添了無限的光彩,成為歷史的豐碑。今天的獨山,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大道上前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生產迅猛發展,經濟更加繁榮,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人的素質不斷提高,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這里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邁著雄健的步伐奔向社會主義康莊大道。
讓我們在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引領下,發揚革命傳統,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把廣大群眾的力量凝聚起來,勵精圖治,奮勇前進,為紅色教育基地增輝添彩,為共建和諧家園作出新貢獻。
(作者單位:裕安區國土資源局獨山國土中心所)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