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楚天都市報》、《湖北日報》于2010年2月21日至5月1日對武漢市黃陂區的“信義兄弟”進行了大量報道,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本文試圖運用框架理論,從報道數量、報道版面、報道體裁、報道方式等方面對兩報的“信義兄弟”新聞文本群進行解讀。
【關鍵詞】“信義兄弟” 新聞文本群 框架理論
2010年2月21日,《楚天都市報》用01“導讀與索引”版,A02、A03“重點”版3個整版的篇幅報道了武漢市黃陂區建筑商人孫水林、孫東林兄弟一諾千金,接力送薪的事跡。2月23日,《湖北日報》也在頭版對孫氏兄弟進行了報道。此后兩個多月,孫氏兄弟的事跡不僅占據了湖北日報報業集團兩大主要報紙的大量版面,還通過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網、新華網、荊楚網、鳳凰網、網易、新浪等眾多媒體的報道,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起源于社會學的框架理論認為,大眾媒介的工作不僅僅是報道新聞,更重要的是將新聞組織到已有的框架之中。本文試圖通過框架理論,將《楚天都市報》、《湖北日報》對孫氏兄弟事跡的報道進行量化分析,探討媒體如何設置新聞框架,向公眾呈現“信義兄弟”的媒介形象。
一、樣本選擇
本文以《楚天都市報》、《湖北日報》(以下簡稱《楚報》《湖報》)為研究對象。《楚報》作為“信義兄弟”的首發媒體,從2010年2月21日起,連續兩個多月用多個顯要版面報道“信義兄弟”,其報道規模和聲勢遠遠超過其他媒體。《湖報》作為《楚報》的母報,在“信義兄弟”的報道中和《楚報》互相呼應,體現出黨報的宣傳功能。
本文選取2010年2月21日至5月1日兩報與“信義兄弟”有關的新聞文本群,包括消息、通訊、評論、圖片等。新聞文本群,指的是傳者從某一意圖出發而將內容相似相近的三篇以上報道集中在某一時間段內傳播的新聞報道群體。它體現在新聞品種上具有連續報道和系列報道的特征,即對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不斷地進行報道,使受眾對這一事件和人物從頭到尾有著全面的了解,或是從多側面、用多種形式反映同一社會現象或一個中心問題,使受眾對這一現象和問題有一個整體性把握。①本文主要采用框架研究法、內容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相結合的方式,探討媒體如何呈現“信義兄弟”形象。
二、對“信義兄弟”報道的框架分析
框架理論認為,記者是在報道的過程中,通過各種報道手段帶有一定主觀性地建構社會“真實”,這就是記者提供給受眾的“框架”。框架的構成要素,如議題、報道方式、報道技巧等都是媒體價值取向和思想傾向的反映,且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本文將從報道數量、報道版面、報道體裁、報道方式等方面對兩報的“信義兄弟”報道進行對比分析。
(一)“信義兄弟”報道成為媒體的重要議題
報道數量是媒體對一事件關注程度的標志。2月21日至5月1日,《楚報》舉全報之力,采用立體宣傳手段,刊發消息、特寫、通訊、評論、圖片等新聞報道165條(幅)。在其子報大張旗鼓地報道“信義兄弟”的同時,《湖報》也從2月23日至5月1日刊發相關報道81條(幅)。簡單地從數量來看,《楚報》的報道數量是《湖報》的兩倍,但如果考慮到這兩份報紙不同的功能定位,可以看出《湖報》的報道數量和聲勢也是罕見的。如果對比同一時期《湖報》上的其他新聞,“信義兄弟”的報道數量位列第一。而《楚報》作為一份完全市場化的報紙,其受眾是“現代都市民眾”,覆蓋面也主要是武漢,這也就決定了它對發生在武漢市黃陂區的新聞情有獨鐘。
報道版面標志著媒介對某一新聞的重視程度,新聞價值越高、對受眾影響越大的事件,就越有可能占據更重要的版面,在版面中的位置也會更加突出。從版面上看,《楚報》共用了65個顯要版面(其中01“導讀與索引”占16版),多以整版形式出現;《湖報》共用了37個顯要版面(其中01“要聞”占14版),多出現在頭版重要位置。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楚報》和《湖報》都對“信義兄弟”給予了高度關注和重視,“信義兄弟”報道已成為媒體的重要議題。
(二)媒體試圖立體報道“信義兄弟”

本文將兩報對“信義兄弟”的報道體裁劃分為消息、通訊、評論和圖片4類。這里的評論包括本報評論員文章、轉載外報評論、記者手記、專家學者言論和讀者(網友)言論;圖片均不計座談會專家學者照片。從圖1可以看出,《楚報》的圖片占報道總量的40%,消息占36.4%。《楚報》在用大量文字報道“信義兄弟”的同時,將親友的悲痛、領導的關懷、讀者的關注用圖片直接呈現給受眾,體現了“用情感和情愫來作為報道的價值取向”,試圖挖掘出“事件本身和人物命運中感動你我他的東西”②。除大量使用圖片和消息外,《楚報》還用了20篇長篇通訊詳盡報道了孫氏兄弟踐約守諾、接力送薪的行為及其原因,充分展現了社會各界對兄弟倆的肯定和崇敬、對孫水林的追思。在關注事件本身的同時,《楚報》大力運用評論體裁試圖以開闊的視野、敏銳的洞察和深刻的思想扛起主流媒體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大旗。
圖2顯示,《湖報》的消息占報道總量的46.91%,其次是圖片27.16%,這種消息配合圖片的形式,與《楚報》的報道意向是相同的,同時,《湖報》也積極使用通訊和評論,對“信義兄弟”進行深入報道,對受眾加強輿論引導。
因此,兩份報紙均采用了多種新聞體裁,全方位多層次地立體報道了“信義兄弟”。
(三)報道方式體現了媒體差別
報道方式是建構新聞框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新聞框架的建構過程,是新聞工作者使用語言或符號選擇事件、凸顯事件、重組事件、形成公眾議題等方式再現客觀現實的過程,也是新聞媒介如何介入受眾主觀選擇客觀現實的過程。在“信義兄弟”新聞文本群中,兩份報紙在報道手法上存在差異。
1、對事件性質的界定
《楚報》為文本群確立的主題是“信義兄弟 接力送薪”,“感動中國”一詞在文本群中出現的頻率較高;《湖報》定下的基調則是“‘信義兄弟’感動神州”。可見,《楚報》為挖掘新聞蘊藏的精神和文化內涵,對文本群進行提煉和升華,迅速給孫氏兄弟貼上了“信義兄弟”的標簽。為延續2009年率先推出的兩組典型人物——荊州“10·24大學生英雄群體”和武漢割肝救子的“暴走媽媽”陳玉蓉雙雙獲評央視“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神話”,該報也極力希望“信義兄弟”能感動讀者,感動中國。這一方面體現了《楚報》的新聞敏感:準確的判斷、迅捷的決策和輿論引導能力,同時也反映了它急于爭取讀者搶占市場的心態。相較而言,《湖報》的態度則比較謹慎,給“信義兄弟”加上了雙引號,在文本群中也慎用“感動中國”的字樣,體現出傳統黨報嚴肅、穩重的辦報風格。
2、新聞素材的選擇
本文從“主要事件”和“背景材料”兩個方面來分析。“主要事件”是故事的主要內容,包括主要人物、情節、動作。一般來說,新聞報道強調的是事件的核心人物與情節。“背景材料”指的是與主要事件有直接或間接的因果關系者,常常可以引申到整個宏觀的社會背景。
(1)主要事件
在“信義兄弟”新聞文本群中,《楚報》報道最多的是“信義兄弟接力送薪的行為及其原因,省市領導對信義兄弟報道作出重要批示、慰問信義兄弟一家,社會各界學習信義兄弟”等方面,除此之外,該報還大量報道了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媒體聚焦信義兄弟的情況,也用了相當篇幅報道讀者(網友)對信義兄弟的評價,這說明《楚報》把黨的宣傳需要和受眾的新聞需要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極力擴大“信義兄弟”報道的影響,不僅表現了社會決策層和主流話語層對“信義兄弟”的關注,而且反映出報紙引導社會輿論的力量。
《湖報》將報道集中在“信義兄弟接力送薪的行為及原因、領導慰問、授予獎章、各界學習”等方面,將“讀者熱議”和媒體轉載分別只用3條和2條消息進行報道,一方面避免與《楚報》內容重復,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湖報》更注重新聞的宣傳功能。
(2)背景材料
《楚報》有多篇文章涉及背景材料的介紹,如2月24日A04版的背景鏈接《有個部門叫“清欠辦”》,2月26日A02版的報道《信義為本 鄂商精神》、《應聘者青睞信義老板 招聘者爭做信義東家》,3月19日A01版的消息《(引)他們增強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感染力、影響力和凝聚力(主)羅清泉盛贊信義兄弟等典型》,4月17日A01版的消息《(主)“湖北群星現象”引全國關注(副)李春明接受新華社采訪》。此外,針對2010年出現的“用工荒”現象,《楚報》也多次進行報道。這些背景材料的運用,有利于引導受眾從宏觀層面把握“信義兄弟”報道的深層意義,也說明《楚報》對新聞素材所蘊含的社會內涵所作的準確判斷:在社會轉型期,各種利益、矛盾相互交織、糾結,社會的誠信體系尚不健全。企業信義缺失比較普遍,拖欠農民工血汗錢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此背景下,武漢這對兄弟的故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若能深入開掘,豐滿展現,將會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教益意義,也有利于提升湖北、武漢人的良好形象。③
《湖報》僅有一則消息、兩篇評論涉及“湖北群星現象”,對背景材料的運用遠不及《楚報》豐富。
結語
本文從報道數量、報道版面、報道體裁和報道技巧等方面對《楚報》、《湖報》中的“信義兄弟”新聞文本群進行內容分析。研究發現,在拖欠農民工工錢成為社會難點問題的情況下,兩份報紙都將“信義兄弟”報道作為媒體的重要議題,并試圖通過多種新聞體裁全方位立體呈現“信義兄弟”形象。在具體的報道方式上,《楚報》急于將“信義兄弟”推向市場,多次用“感動中國”等言論引導讀者,大量運用能深入挖掘新聞事件蘊含時代意義的新聞素材。而《湖報》則顯示出穩重、嚴肅的辦報風格,更加注重黨報的宣傳功能。從總體上看,兩份報紙的上述表現正體現了國內大部分黨報和都市報的現狀:黨報以宣傳、指導為主功能,突出政策性和思想性,以各級黨政干部和知識分子為核心讀者群;都市報是為占領市場而出現,以現代都市民眾為讀者,把讀者需要提到目的地位。
參考文獻
①孫發友:《新聞文本與文化生態——媒介話語的框架性解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②舒均,《“信義兄弟”典型報道采寫前后》[J].《新聞前哨》,2010(4)
③張勤耘、盧齊平,《主流化視角中的典型發掘——<信義兄弟 接力送薪>報道的啟示》[J].《新聞前哨》,2010(4)
(作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