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安徽人民廣播電臺廣播信號傳輸的發展,闡述了廣播信號傳輸方式的發展過程。特別是通過近幾年的技術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光纖和衛星為主,數字微波為輔的最佳傳輸方式。
【關鍵詞】廣播 傳輸方式 模擬微波 衛星 光纖 數字微波
廣播技術包括節目制作、節目播出、節目傳輸、節目發射及節目接收五大環節。其中節目傳輸是從廣播電視節目播出到發射的中間環節,其任務是把每天播出的信號從廣播中心傳送到各發射臺。安徽人民廣播電臺廣播節目從一套廣播節目發展到的目前九套廣播節目,發射臺數量增加到四十多個,廣播節目的傳輸方式也發生著巨大的改變。
一、廣播節目模擬微波傳輸
微波傳輸的優點是:1、通信容量大,可容納很多的波道;2、傳輸質量高。微波頻段頻率高,不容易受工業和電臺干擾,視距傳播比較穩定;3、建設投資省、見效快。我省廣電模擬微波干線網建設于上個世紀80年代,以省會合肥為中心站點,分南、北兩個環路,在我省大部分地方發射臺設立了中繼站和節點站。
我臺利用微波干線網傳輸三套廣播節目:新聞綜合廣播、音樂廣播、交通廣播,其中新聞綜合廣播和音樂廣播傳輸的是音頻信號,各發射臺從微波機上解調出這兩個臺的音頻信號直接作為發射機信號源使用。交通廣播使用的是微波7.5M副載波信道傳輸共源調制信號,組成全省調頻同步廣播。全省交通廣播十六個發射臺使用同一個頻率90.8MHz實現交通廣播全省同頻廣播。該方案將交通廣播直播室送出的模擬音頻信號送至微波機房的RVR激勵器,通過激勵器產生90.8MHz的射頻信號,通過下變頻器將90.8MHz射頻信號改變成7.5M射頻信號,送入微波調制器,變成8G信號發射。在接收端通過微波天線接收8G信號,再通過微波解調機解出7.5M信號,送入上變頻器將信號還原為90.8MHz射頻信號,直接提供給功率放大器進行放大、發射。
我臺利用微波7.5M副載波信道傳輸共源調制信號實現調頻精密同步廣播,該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國內首創,對我國的調頻同步廣播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由于現使用的模擬微波系統建設年限已長,特別是近幾年中設備器件老化,微波傳輸信號質量變差。模擬微波傳輸信號逐漸退出不做為信號源使用,交通廣播全省同步廣播模式改為其它的方式進行。該模擬微波系統于今年8月停止使用、拆除,取代它的將是一套全新的數字微波系統。
二、廣播節目衛星傳輸
衛星傳輸的優點:1、覆蓋面廣;2、投資省、建設速度快;3、頻譜利用率高,運行成本低;4、維護方便。我省廣電衛星上行站建立于上個世紀90年代,使用的是亞洲3S(東經105.5度)衛星。當年我臺廣播信號是通過與省電視臺的安徽衛視電視節目打包,使用安徽衛視的電視伴音通道通過設定不同的音頻PID編碼來選擇不同的廣播節目。由于編碼器在硬件條件上的限制,我臺只有新聞綜合廣播、經濟廣播、生活廣播、農村廣播四個單聲道節目通過衛星傳輸。在各個發射臺通過衛星接收天線和衛星接收機將我臺的廣播信號接收下來,輸出的音頻信號作為信號源送給發射機使用。衛星信號源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做為我臺廣播節目主用信號源。
我臺正是利用衛星傳輸的四套廣播節目,在全省建立了新聞綜合廣播936kHz、經濟廣播864kHz、生活廣播603kHz、農村廣播1008kHz中波單頻同步廣播覆蓋系統。大大節省了頻率資源,提高了覆蓋效率,方便了聽眾的收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
為保證衛星廣播電視節目播出安全,規范播出秩序,便于節目監測和調度管理,自2007年8月1日起,總局要求將原亞洲3S衛星(東經105.5度)上的廣播電視節目轉移到中星6B衛星(東經115.5度)上傳送。在轉星的過程中,我臺更換了上星所使用的音頻編碼器,大大提高了上星通道的利用率,可以滿足十套立體聲廣播節目與安徽衛視打包傳輸。09年4月底,我臺九套廣播節目實現立體聲衛星傳輸。
2009年2月9日,中星6B衛星出現重大事故,衛星廣播電視節目的安全播出面臨嚴重威脅。為了確保廣播電視節目安全播出,按總局要求,將我臺新聞綜合廣播節目通過國干網傳輸至總局無線局地球站上行,通過鑫諾3號傳輸。這樣我臺新聞綜合廣播節目通過中星6B和鑫諾3號衛星同時傳送。
在日常使用衛星作為信號源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以下故障從而引起停播或劣播事故:
1、雷擊現象。在雷雨季節衛星接收天線的高頻頭容易被雷擊而損壞。
2、日凌現象。每年的初春、初秋時期發生日凌時,造成衛星信號接收不穩定,出現停頓現象;
3、干擾現象。這種干擾現象是近幾年出現的情況,地方廣電部門為了防止個人安裝衛星接收天線而安裝的衛星干擾器。這種衛星干擾器嚴重影響了發射臺正常接收衛星信號。如:淮北704臺的衛星接收天線就受到臨省的衛星干擾器影響。導致衛星信號不能正常使用,影響播出效果。還有氣象雷達、微波等干擾源。
三、廣播節目光纖傳輸
光纖傳輸的優點:傳輸頻帶很寬,通信容量大;傳輸距離遠;不受電磁干擾;可以在強電場環境下工作,無串音干擾。三十頭發射臺是我省中波廣播中心發射臺,大蜀山發射臺是我省調頻廣播中心發射臺。這兩個臺是最早使用光纖傳輸信號做為信號源來使用。在2002年,我臺使用MA05音頻編碼器將七套立體聲廣播節目和一套單聲道廣播節目編碼復用成E1信號,通過PDH光端機分別送三十頭發射臺機房和大蜀山發射臺機房,再通過解碼器解出廣播節目,提供給發射機做為信號源使用。使用光纖傳輸的主要問題是從省廣電中心到發射臺的光纜路由問題。到三十頭發射臺的光纜路由是使用省廣電光纜干線網到長豐縣的光纖資源,到大蜀山發射臺的光纜路由是使用省電視臺到大蜀山發射臺的光纖資源。由于其它發射臺沒有光纖資源,其它發射臺只能使用衛星信號。
2007年,我臺小說評書廣播成立,需要在合肥轉播臺、蕪湖轉播臺、滁州轉播臺覆蓋發射。當時小說評書廣播沒有通過衛星傳輸,要想解決這個三個發射臺的信號源問題,只有從光纖信號傳輸上考慮。我們與安徽電信合作,通過電信的SDH網將小說評書廣播信號通過MA05編解碼系統送到各轉播發射臺做為信號源使用。
2008年省局“村村通”工程要求將中國之聲和我臺的廣播信號通過省廣電光纖傳輸網絡送入全省骨干發射臺,保障發射臺信號安全播出。利用這一大好時機,將我臺九套廣播節目和中國之聲共十套廣播節目使用3*2M帶寬利用省廣電光纖SDH傳輸網絡送到省屬調頻和中波發射臺。在該光纖傳輸信號源工程中使用的是帶有同步頭的同步數字音頻編解碼器,為我臺的同步廣播的建設提供了同步信號源保障。現在的交通廣播同步廣播網就是使用光纖同步信號的信號源的基礎上建設的。此套信號源傳輸方式自2008年8月開通以來一直運行穩定、安全可靠,有效地保障了我臺多套節目的安全播出。特別是在2009年中星6B發生故障導致衛星信號停播約1個小時的事故中,全省骨干發射臺使用光纖信號源不受影響,保證了信號安全播出。
目前,我局的數字化微波工程正在建設當中,預計年底就可以建設完畢投入使用。屆時,我臺廣播節目傳輸方式的配置將會以光纖和衛星為主,數字微波為輔的最佳傳輸方式,為全省廣播節目的安全播出提供有力信號源保障。
(作者單位:安徽人民廣播電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