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傳播泛娛樂化也正在狂飆突進。這種泛娛樂化傾向對我國尚不成熟的新聞專業主義和媒介公信力將造成很大損害。本文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分析和反思。
【關鍵詞】后現代 傳播 娛樂化
“后現代”是上世紀60年代產生于西方的一種哲學思潮,是對“現代”的一種反撥。“后現代”對當代中國文化產生了微妙影響。
現代主義文化的開啟始于文藝復興時期,它強調人是真實世界的焦點。17世紀的啟蒙時代,突出強調個人的自主性,認為人可以透過科學的方法以及理性的運用,建構一個和諧的生命整體。到了19世紀,工業革命的成就進一步提供了科學技術并建立新的社會結構,造就了現代化的發展與壯大。到了20世紀初期,人們相信現代主義能透過科技發展來改善社會與生活,于是對現代主義的期盼,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然而,事實遠非人們所期望的這般簡單與樂觀。現代主義在賜予人們改造人類社會力量的同時,也日漸顯出弊端,人類社會呈現出一個重要的現象:人們在物質的需求獲得滿足之后,出現精神失落、心靈無所依托,內心苦惱、緊張、空虛、不安,甚至消極厭世的現象較之以往更甚。
而新一輪的信息革命與之相比更是從各方面沖擊和改變著人們的社會生活。人類許多傳統的生活和思維方式日益受縛于新信息革命的旋律之中,迫使人類不得不改變自身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個時候,后現代文化應運而生,在各個方面都呈現出與現代文化迥然不同的圖景。
后現代文化區別于現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摒棄中心”。隨著現代交通、網絡技術以及各種新式科技的應用,地球村不再只是人類意識中的概念。各國經濟的多方合作也呈現出日漸取代意識形態的對立趨勢。折衷與彼此協商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旋律。
后現代社會的另一個主要特征即為拼貼與戲仿(又稱滑稽模仿)。戲仿就是利用現代作品風格的獨特性,尤其是它們的怪異之處制造一種模擬原作的摹仿。周星馳的《大話西游》、《喜劇之王》和沃霍爾的名畫《長胡子的蒙娜麗莎》表現得尤其突出。
由于中國當代文化的生產者主要集中于大城市,所以有意無意地,中國當代文化涂抹上一層厚厚的后現代油彩。下面,我們來看看當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擁有最多受眾的電視目前中國電視節目可分為兩類:1)新聞節目;2)娛樂節目(包括電視劇、真人秀、各種講壇)。
照理說新聞是嚴肅的客觀的,從內容到播報的形式都應該追求真實和價值中立。但是在取消中心、顛倒等級、偷襲政治、削平深度模式、淡化歷史意識的后現代文化意識影響下,一些電視臺的新聞也開始追求消遣效果。比如用方言說新聞、光頭說新聞、唱新聞等等層出不窮。然而,這種新聞娛樂化的做法會降低新聞的可信度,使受眾將新聞和娛樂混為一體。
我們再來看看電視娛樂節目。在當下的中國,電視劇是最大的娛樂節目。電視劇是各電視臺提高收視率的法寶。目前我國電視劇市場大部分是歷史劇。筆者認為歷史劇又分兩類:純粹的戲說和貌似還原歷史的演義。這種歷史劇泛濫的直接后果是使受眾離正確的歷史觀、歷史感越來越遠。誠然,克羅齊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海登懷特也說過:歷史和文學都是在用一套敘事的手法講故事。但我們的歷史劇離真正的歷史太遠太遠了。
再來看選秀節目。它們都有很高的收視率。從“超女”到“快男”其實選出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選秀制造了一種“大眾的狂歡”。這種“大眾的狂歡”是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它其實是現代大工業生產體系衍生出的東西,是一種工業文化,而并不是民間文化、草根文化。更多時候是以私人和團體的利益冒充公眾利益。所以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里提出:大眾文化產生虛幻的滿足,從而喪失行動能力。平庸化、占用自由時間。文化工業提供虛假的需要,人成了文化機器上的齒輪。波茲曼在《娛樂致死》一書中寫道: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
值得警惕的是,“娛樂”開始作為一部分電視節目的唯一目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周日八點檔》、《綜藝大哥大》、《非誠勿擾》,《玫瑰之約》等節目,只是單純地以娛樂為賣點。它們正是迎合了受眾的后現代文化心理:不要有什么意義、中心,只要好玩、可樂、調侃就好。
上面說的這些娛樂節目總算還能理解:它本身就是娛樂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最不好理解的是近兩年在電視臺出現的“學術娛樂化”傾向。最典型的就是中央電視臺的 《百家講壇》。一批學術娛樂明星由此誕生。而且各電視臺跟風而上,紛紛辦起了這講壇那講壇。這種在娛樂大眾的目的下對中國文化經典的歪曲和誤讀實在值得我們警惕。
這在電影方面表現得也很突出。我國的導演把注意力越來越多地放在營造視聽奇觀上,結果是技術越來越豐富,思想越來越貧乏。現在的電影變得越來越著重于它的視聽感官的層面,人們越來越注重于電影那種視聽的享受,所以電影會變得越來越好看,會變得越來越好聽。總而言之,數字化技術使電影越來越具有娛悅性和消費性。但是過分的視覺化消解了影片本來就潛在于影像背后的思想內容。電影所能提供給觀眾的有限的理性思考層面正在“淡出”。電影圖像化的語言表意形態,使所有的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都退回到了一個原始的、夢幻的想象中的虛構世界。電影環環相扣的敘事程規和密集多變的剪輯方式,在90分鐘的時間內幾乎剝奪了觀眾所有的思考空間,數字技術又以其超強的影像化功能,把電影的直觀效果推向極致。放眼當下的中國文化界,可以說是后現代語境下娛樂功能空前強化的時期。比方說電視,各電視媒體最為火爆的節目基本上都是娛樂節目。這類節目的大量涌現,有合理的一面。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使人們休閑娛樂的渴望日漸強烈,電視作為大眾接觸最廣的媒體,無疑應當滿足人們的這種渴望,娛樂節目也就自然成為電視節目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現在的問題是,無論什么節目,無論是否合適,都娛樂化。
顯然,這后面有收視率這個看不見的魔掌在起作用。在我國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收視率無疑是指導節目策劃和制作的重要指標,但它決不是唯一的標準。根據市場需求,制作、播出一些娛樂節目本來無可厚非,問題是不能“一窩風”,更不能“娛樂至死”。因為過度娛樂化,會遮蔽電視文化的認知、教育和審美功能。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解讀收視率的內涵,片面強調用收視率作為評判節目的唯一指標,必然產生某些非理性的做法。隨著電視節目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重視觀眾需求,關注商家需要,謀求盡可能高的收視率,已經成為媒體經營的著力點。市場機制增強在推動電視業發展的同時,也引來“唯收視率論”的暗流,使得娛樂低俗化現象隨之出現。當前,電視娛樂節目雖然漸成規模,但由于缺乏文化內涵和創新能力,使其漸漸陷入同質化困境。近年來,在商業利益驅使下,一些媒體在價值導向上產生飄移。電視上,一些娛樂節目不斷沖擊人們的道德底線,一些在國外飽受爭議和棒喝的節目,竟被改頭換面地引進和包裝。面對種種怪狀,中國電視業到了該當頭棒喝的時候了。
參考文獻
①【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②【法】勒龐:《烏合之眾》,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③【美】萊文森:《思想無羈》,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④汪民安 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⑤陳衛星,《以傳播的名義——陳衛星自選集》,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⑥方田,《后現代語境下的中國電視新聞娛樂化傾向》,《新聞世界》,2008(10)
(作者單位:安慶電視臺)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