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為時事評論欄目的《時事開講》和《新聞1+1》,分屬于華語世界兩大主要電視媒體:鳳凰衛視和中國中央電視臺,而且都有不錯的收視率,并在受眾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本文試從新聞題材、敘事元素、視聽元素三個方面,對兩者進行節目形態的比較分析。
【關鍵詞】《時事開講》 《新聞1+1》 新聞題材 節目敘事視聽元素
1999年5月7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鳳凰衛視為此推出一檔時事加評論的節目《中國人今天說不!》。節目就是一塊簡單的藍色布景,外加兩把白色高背轉椅,兩位主持人。在這把轉椅上,曹景行先生每天說兩小時,連說五天。《中國人今天說不!》引起熱烈反響,他也在倉促中成就了一個新的節目形態——時事分析和時事評論的誕生,3個月后,《時事開講》開播,成為“中國第一個時評節目”。《時事開講》之后,時評節目在中國電視業中迅速地興起、發展。
2008年3月24日,《新聞1+1》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開播。“1+1”即一位主持人加一位新聞評論員,二人在演播室中就某一新聞話題進行交談,節目以“一樣的新聞,不一樣的解析”為訴求,填補了現階段央視新聞頻道純觀點新聞評論欄目的空缺。該節目與鳳凰臺《時事開講》有點類似。同時,兩檔欄目又分屬于華語世界中兩大主要電視媒體,都有不錯的收視率,并在受眾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是值得研究的。
本文將從節目形態方面,對兩欄目進行比較分析。所謂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新聞節目內容、形式、品質的自然延伸和個性化拓展,即由敘事、新聞、題材、視聽等元素構成的電視新聞節目設計模版。”①也將從新聞題材、敘事元素、視聽元素三個方面,依次展開分析。
一、新聞題材
由于CCTV和鳳凰衛視的定位不同,這在宏觀上決定了兩欄目所關注的新聞題材的差異。CCTV作為國家電視臺,立足國內,主要服務大陸受眾,因此,《新聞1+1》關注的主要是國內新聞熱點。而鳳凰衛視立足香港、面向兩岸三地,同時輻射海外華人,媒體服務于不同社會體系的華人受眾,力圖為全世界華人提供高質量的華語節目,因此《時事開講》關注的主要是和大中華區利益密切相關的國際新聞熱點。我們從兩欄目最近三個月所有節目中隨機抽取了15期,對它們所關注的新聞話題進行比較:

從右表中,我們不難發現兩欄目在選擇新聞話題范圍上的差異。其中2010.04.15那期,兩欄目都關注了“玉樹地震”,《新聞1+1》從國內救援的角度進行報道分析,而《時事開講》則從國際視角來關注災情,引用了大量外媒關于災情的報道。
同時,由于新聞話題范圍的不同,兩欄目在關注話題的層面上也有所區別。《新聞1+1》主要關注民生話題,具體包括時事政策、公共話題、突發事件。從上表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三個部分的話題都占有很大比重。也正如《新聞1+1》在其欄目定位中所介紹的那樣“從時事政策、公共話題、突發事件等大型選題中選取當天最新、最熱、最快的新聞話題,還原新聞全貌、解讀事件真像,力求以精度、純度和銳度為新聞導向,呈現最質樸的新聞。”《時事開講》則更多地關注國際和兩岸的重大事件、突發新聞,并從華人的角度與視野作出分析評論,為觀眾提供更多的背景資料和最新信息,使觀眾立體、全面地了解和判斷國際與兩岸形勢。正是由于這種新聞選擇“層面”上的不同,直接影響了欄目的受眾群和節目敘事方式。
二、節目敘事
“就新聞傳播來說,‘敘事’是報道新聞傳播信息的主要方法和各種體裁新聞的共同元素。”②作為時評類節目,其敘事中評論當然要占絕大部分,但如何將一個新聞話題論清楚、講明白,《新聞1+1》與《時事開講》則各有不同,這主要取決于其每期節目的時長、話題的數量及核心受眾的需求。《新聞1+1》時長近30分鐘,每期一個話題,節目中主持人的作用尤其重要,一方面要分解話題不停發問,另一方面要把握評論節奏和走向。而在《時事開講》25分鐘的時長內有1至3個話題,主持人的作用在于開啟和結束話題,中間偶爾會有互動,其它時間全部由評論員自由地評論,在這種情況下,主持人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成為評論員假想的談話對象。我們隨機抽取了2010年5月17日的一期《新聞1+1》(《問題疫苗:處理“從重”難“服眾”》)來作分析。在這期節目中主持人一共發言12次,平均2.5分鐘發言一次,開啟結束話題及背景介紹共4次,與評論員提問互動共6次,電話采訪共2次。同時,通過提問與互動,將話題一步步分解并推向深入,其中遇到專業性的問題電話采訪相關專家。
2010年5月20日的《時事開講》有3個話題,主要談的是“天安號”事件,其它兩個話題分別是“中美第二輪戰略與經濟對話”和“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以下是主持人在節目中的發言。
【開啟話題1】主持人:緊貼時事,現在開講,這里是時事開講。韓國政府周四公布了天安號事件的調查結果‥‥‥朱先生你如何解讀韓國的調查報告以及對這一事件的后續影響?
【結束話題1】主持人:所以調查報告出來之后呢,事實上………好的我們休息一下,廣告之后繼續時事開講,一會兒見。
【開啟話題2】主持人:歡迎回到時事開講,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于下周在北京舉行………朱先生您認為這次中美對話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地方?
【結束話題2】主持人:所以中美在經貿領域有很多問題可以談,要談。那么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我們先休息一下,廣告之后繼續時事開講,一會兒見。
【開啟話題3】主持人:歡迎回到時事開講,瑞士的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發布了一個《全球競爭力排行榜》,………我們繼續請教朱文暉先生,朱先生你如何解讀這份榜單?
【結束話題3】主持人:這份榜單雖然沒有什么預見性,如你所說………非常感謝朱先生的點評分析,也感謝各位的收看,明天同一時間我們繼續時事開講。
通過上面的文本,我們明顯看到,《時事開講》并不如《新聞1+1》一樣強調主持人的作用,在整個敘事過程中主持人只需開啟和結束話題,而且主持人開啟話題的方式也非常的開放,多用“你如何解讀”這類非常抽象的提問,而且在評論員點評的整個過程中,主持人也不需要與之有觀點的互動,只要“聽”就可以了。這些都給評論員以很大的自由,同時也對評論員有更高的要求:評論員必須是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專家,且有比較新銳的見識和觀點。
曹景行先生曾說“《時事開講》一直沒有固定的形式,到現在一直在變,包括開始的時候就試過多種形式,慢慢地就固定到現在這一種以講的為主,提問間隔的時間比其他的對話節目都長得多,這也是慢慢地發現出來的,因為夜里不是人家看熱鬧的時候。形式很靈活,我們講什么怎么樣講老板基本都不知道。節目預錄了以后,我們的機制是直接傳去發射臺的,沒有任何修改的,到現在為止我們沒有一天是要拿回來改一改。”③
總之,兩欄目的敘事特點更直接的體現在了它們的名稱上。《新聞1+1》強調在1對1的互動中體現主持人的作用;《時事開講》則更鐘情于“講”上,評論員的自由度更大一點。當然,這種敘事方式的不同,一方面由于新聞體制差異,另一方面則與受眾的需求有關。《新聞1+1》面對的是國內普通民眾及一般的知識分子,他們所關心的則是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新聞背后的東西,因而節目更多是用“常識”的邏輯去一步一步“還原”新聞,遇到專業性的問題便可連線專家。而《時事開講》的受眾大都是專業性的知識分子或有著這方面興趣的人,他們有一定的知識背景和專業儲備,對重要新聞事件事先有自己基本的了解和判斷,他們更需要的則是評論員解讀問題的視角和觀點,因而只要評論員“講”就可以了。
三、視聽元素
視聽元素是節目敘事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終目的也是服務于節目敘事的。其大致可以細分為視覺元素和聽覺元素。“視覺元素主要包括圖像、字幕等,聽覺元素主要包括解說詞、音樂等。”④
由于敘事方式的不同,《新聞1+1》、《時事開講》對于視聽元素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具體的,《新聞1+1》的視聽元素大大豐富于《時事開講》。
《新聞1+1》我們還以上面“問題疫苗”這期為樣本。在這期實際25分鐘的節目中:主持人開場解說詞1次,短片3次,電話連線2次,共占時間12.28分鐘,占整個節目時長的一半多。這些視聽元素的加入使得節目敘事更流暢,新聞評論更客觀和權威,同時受眾也更易接受和理解。
《時事開講》中則很少會有如此豐富的視聽元素,在上面5月20日的《時事開講》中,除了主持人每個話題開始時的解說詞以及屏幕下方表明評論員觀點的標題式的字幕外,并沒有其它更多視聽元素。縱觀整個欄目,我們也發現《時事開講》中除了一些必須的新聞圖片、調查數據、電話連線外,基本上沒有太多的視聽元素,整個節目在形式上非常簡單。
雖然都是時事評論類欄目,在節目形態上也有相似之處,但由于新聞體制的差異及所面對受眾的不同,在具體操作上,《新聞1+1》與《時事開講》各具特色。《新聞1+1》以其嚴密的邏輯性還原新聞全貌、解讀事件真相,為國內民眾“呈現最質樸的新聞”,《時事開講》以其實而不華的風格及犀利的言論,為兩岸三地,乃至全球華人提供思想的角度和觀點。總而言之,兩者相比,《新聞1+1》偏重于新聞,《時事開講》偏重于言論。
參考文獻
①④孫寶國,《電視新聞節目形態的定義與元素》,《東南傳播》,2008(11)
②孫寶國:《中國電視節目形態研究》,新華出版社2007:2
③《〈時事開講〉:思相傳染,“孤獨”求》,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4-04-01/26/420667.html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周蕾 實習編輯:張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