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巢湖電視臺以“時政要聞為重點,經濟報道為特色,民生新聞為亮點”為指導思想,對《新聞聯播》欄目進行了創新改版,這一探索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經驗值得其他地方臺學習與借鑒。
【關鍵詞】時政要聞 經濟報道 民生新聞
面對網絡媒體的異軍突起以及報紙、廣播深度報道和大型系列報道的激烈競爭,作為地方主流媒體之一的電視臺如何以改革求變,真正實現新聞立臺已成為自身生存和發展的迫切需要。
就目前來說,大多數地方臺,領導活動、會議消息、調研考察類報道幾乎占據了一檔《聯播》節目的時間,群眾戲稱為“領導專輯”或“領導大聚會”,這樣的報道“記者不得不去寫,編輯不得不去編”,而“群眾不喜歡且懶得看”,從而導致“誰報道誰看,報道誰誰看”,這是地方臺《聯播》節目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這一弊端,不光老百姓有意見,領導同志更是不愿意看到,且已明確要求,對領導活動和會議新聞報道等進行改革創新。
今年全國“兩會”開幕前,胡錦濤總書記就做好兩會新聞報道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盡量壓縮領導同志報道篇幅,更多地反映代表委員的意見和建議,反映領導同志與代表委員的互動交流。各新聞單位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報道中央領導同志參加全國人大代表團審議和全國政協分組討論時,注重反映中央領導同志與代表委員的互動交流。中央電視臺在報道中注重突出基層代表的聲音,捕捉中央領導同志與基層代表現場互動的細節和與委員討論交流的活躍場面,努力讓觀眾如臨其境。兩會新聞報道的創新受到了與會代表委員和廣大干部群眾的廣泛關注和好評,這無疑為地方臺創新領導活動和會議新聞報道方式和內容指明了方向,作出了榜樣。
從2009年10月1日起,巢湖電視臺以“時政要聞為重點,經濟報道為特色,民生新聞為亮點”為指導思想,對《新聞聯播》欄目進行了創新改版,這一探索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精減會議報道,壓縮領導同志活動報道的篇幅
根據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要求,結合我臺實際,我臺在《新聞聯播》改革創新中,將時長為15分鐘的《巢湖新聞聯播》報道內容劃為三個版塊:時政要聞,經濟報道,民生新聞。3個版塊的時間安排為6:5:3(注:除去片頭、片尾及重點欄目片花,15分鐘《聯播》實際內容只有14分鐘),即6分鐘時政要聞(領導活動、會議新聞),5分鐘經濟報道(動態經濟消息、深度報道或大型系列報道),3分鐘民生新聞(民生、民計類新聞或批評監督類報道),努力體現《聯播》的重要性、指導性、群眾性要求。三版塊只有時間上的要求,不是順序上的安排,頭條和第二條新聞盡量讓給重大經濟報道或重要民生新聞,領導活動和會議新聞原則上不突破6分鐘,其他版塊內容則靈活機動。在6分鐘的時政要聞里,我們一般安排3至4篇報道,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市委常委會、市委全委會、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市政府全會、市政協常委會等報道一般不超過3分鐘,主要領導同志出席會議、考察調研等活動一般不超過2分鐘,且這些報道大多數安排在第二條位置,市里舉行的具有全局性重大意義的會議,中央領導、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或重要領導調研、考察等活動報道時長在4分鐘左右,且放置頭條。其他會議新聞和領導活動一般在1分鐘左右或1分鐘以內(200至300字)。此外,鼓勵和要求記者跳出會議寫新聞,另辟蹊徑,減少會議畫面。改版后另一個變化是主要領導參加的會議或調研活動以及重要節日或重大活動,上午發生的,力爭做到當天發稿,增強新聞的時效性,改變了過去跟著報紙后面跑的現象,讓全市發生的大事、要事、新鮮事第一時間報道出來。如今,《巢湖新聞聯播》領導活動和會議報道少了,短了,精了,市委書記、市長的報道常在第二條里見到,報紙、廣播的同行感慨地說:“電視臺節目改革力度大,這些變化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二、突出經濟建設宣傳,深度報道和大型系列報道出彩出新
對地方臺來說,搞好大型系列報道和深度報道是新聞立臺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彰顯特色的關鍵所在,一個欄目沒有特色則很難有觀眾、有市場。
在5分鐘的經濟建設新聞報道中,我們圍繞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和全年中心工作進行組織策劃報道。如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市區大建設,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等,我們精心設計內容,精選題材,合理調配人力,加強與縣臺的通聯合作,科學安排報道進度。這些報道要求記者現場出鏡,并恰當運用同期聲,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切點準確,一篇篇報道現場感強,真實生動,細節出彩。去年10月份,我臺推出《輝煌60年》大型系列報道,在2個多月時間里,共發稿60篇,從工業、農業、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城鄉建設、百姓生活、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全方位展示建國60年來,我市發生的巨大變化。今年4月份,我們推出《皖江示范看巢湖》系列報道,多角度第一時間報道全市各縣區搶抓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先行先試取得的成效,小角度、大視野展現全市上下“問責問效”,優化發展環境,筑巢引鳳結出的累累碩果,這些報道“先聲奪人”,領導滿意,群眾愛看,同時也鼓舞了全市加快承接產業轉移的士氣,起到了推動中心工作的作用。
三、民生新聞擴面、增量,突出貼近性
如何使《聯播》節目辦得更具可視性,我們認為,必須讓記者走進基層,貼近群眾,把報道時間讓給老百姓,把鏡頭對準老百姓,思老百姓之所思,急老百姓之所急,多寫老百姓的生活,反映民情、民意、民聲、民計,突出來自基層一線的報道,同時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群眾利益無小事”開展輿論監督,讓民生新聞這一版塊的報道貼近老百姓,成為《聯播》的亮點,吸引百姓的眼球,這也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內在要求。
在民生新聞報道中,我們除了設立新聞熱線電話,讓群眾、觀眾提供新聞線索外,還圍繞政府實施的30多項民生工程項目等精心策劃、安排,組織記者深入基層采訪,了解工程進展情況,百姓受益情況,民生工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等。我們于今年元月份推出《直面民生工程》系列報道,真實再現了民生工程實施情況,并在一些重點報道后面配發《本臺短評》,敢于為百姓說話,增強報道的貼近性和份量。
在民生新聞中,我們還注意題材的廣泛性、多樣性、新鮮性,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情趣的人民群眾的需求,使民生新聞類的報道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不少觀眾打電話或寫信說:“改版后的《聯播》節目,信息量大了,會議報道少了、精煉了,批評監督有權威,報道生動又好看。”
《巢湖新聞聯播》改革創新經過半年多的探索實踐,已初顯成效。欄目的收視率大幅上升,已位居全臺所有欄目之首。記者在中央臺、安徽電視臺發稿量較過去增長30%以上。改革創新永無止境,時政新聞改革任重而道遠,我們將以“黨和政府滿意,人民群眾滿意”兩個滿意為追求目標,進一步加強采編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新聞采訪策劃,同時,精心包裝設計欄目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提高《聯播》節目的水平和檔次,為地方臺改革創新作出應有的努力。
(作者單位:巢湖電視臺)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