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體性事件由于其發生原因和過程的復雜性,在眾多報道體裁中,較為適宜采用深度報道的形式。在作群體性事件的深度報道時,應注意輿論引導和靈活的報道框架的運用。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 輿論引導 深度報道 解釋性框架
一、群體性事件的特點
學者張愛軍認為:群體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會矛盾引發,特定群體或不特定多數人聚合臨時形成的偶合群體,以人民內部矛盾的形式,通過沒有合法依據的規模性聚集、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群體活動、發生多數人間語言行為或肢體行為上的沖突等群體行為的方式,或表達訴求和主張,或直接爭取和維護自身利益,或發泄不滿、制造影響,因而對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各種事件。①
從這個概念來看,群體性事件具有突發性、敏感性、復雜性和不可控制性等特點。群體性事件的這些特點給報道者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單篇的消息報道很難真實完整地反映群體性事件的全貌。
二、群體性事件適宜于深度報道
群體性事件由于性質復雜的特點,最好采用深度報道的形式。
深度報道理念是一種具有人文主義特征的新聞本體論。它認為,新聞事實不僅僅是具體的新聞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新聞事件與社會、新聞事件與人的關系。“深度報道的指向是社會關系的總和”。②
深度報道的報道內容具有廣延性的特點。它全面、系統、深度的對新聞事實進行報道,把新聞事實的整個面貌全方位地展現在受眾面前。比如2008年南方周末對甕安事件的深度報道就不僅報道了官民沖突,而且對這種沖突產生的原因,礦產資源開發、移民安置、建筑拆遷等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都作了比較翔實的報道,就沒有拘泥于一時一地一事,讓讀者知道了事件的來龍去脈,了解到了事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
深度報道的“深”同時還體現在理念的“深”上,它要求的是觀念的深度,新聞素材就是為這種深度服務的。③發生了甕安事件之后,一般而言,受眾最初的感受是吃驚: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件?然后會尋求問題的答案,負責任的報道就該回答受眾的疑問,回到事實的起點,展現事實發展的脈絡。因此,群體性事件報道要呈現事件的歷史背景材料,從宏觀上說明群體性事件發生的社會原因;其次,還要提供相對宏觀的“情景化環境”,提供不同地點或人物的故事;除了注意細節外,還要給予事實一種總體的描述,使得受眾對事件的認識不致于完全淹沒在細節中;搜集多方面的反應性事實,群體性事件的起因很多時候是具有爭議性的,對事件的看法存在分歧時,報道要兼容并包,反映不同的意見,使得報道客觀化。
此外,群體性事件符合深度報道的選題標準。杜俊飛認為,深度報道的選題有三個標準,熱點新聞、冷點新聞和難點新聞。熱點是絕大多數人所關注的新聞事件;冷點是現實生活中久已存在,卻不易為人們所察覺的重要的新聞題材;難點指的是社會矛盾最集中的問題。④
不難看出,一般的群體性事件都會具有熱點和難點兩個特點,群體性事件往往天生就是深度報道的好題材。
三、如何做好群體性事件的深度報道
1、群體性事件深度報道的輿論引導
從群體性事件的特點可以看出,群體性事件大都比較符合新聞價值的重要性和異常性等要素,新聞價值都很高。這是群體性事件報道在新聞價值上的先天優勢。但同時群體性事件具有敏感性的特質,因此,媒體對群體性事件的報道應該慎重,報道應該使事件能朝有利的方向發展。對群體性事件的報道要注意輿論引導。
2008年的“甕安事件”,在其發生的第五天,已經出現局部暴力。貴州省委書記洞察因果,嚴肅地指出此次事件“表面導火索是女中學生的死因爭議,但背后深層次原因是當地在礦產資源開發、移民安置、建筑拆遷等工作中,侵犯群眾利益的事情屢有發生”。⑤換句話說,“甕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群眾正當權益不斷受到侵害,而由此累計起來的社會矛盾激化的結果。因此,媒體在報道這類事件的時候不要只看到它表面上的沖突性和刺激性,更重要的是對群體事件中暴露的群眾權益受到侵害問題進行關注。
《南方周末》2008年7月10日對“甕安事件”的報道《甕安溯源》中提到“在李樹芬的老家、磷礦豐富的玉華鄉,記者在牛宮村看到,流經村子的水,呈灰白的混濁。村民們說,從2002年開始,開礦就污染了村子的水源,并導致人畜飲水困難,莊稼絕收。但村民們向政府的投訴得不到回應,礦企則完全不予理睬。”從這樣角度進行報道,充分利用了深度報道廣泛性和整合性的特點,不局限于甕安事件的導火索,真實而客觀地再現了甕安縣的生態環境,起到了輿論引導的作用。
2、群體性事件深度報道的框架選擇
根據框架理論,新聞報道即是“框限”部分事實、“選擇”部分事實以及主觀地“重組”這些社會事實的過程。⑥
由于群體性事件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對其的深度報道應該多用和解框架和解釋性框架,少用和慎用沖突性框架。
首先,群體性事件就其界定和表現來看,是以“矛盾”、“沖突”等詞作為關鍵詞。在媒體對群體性事件進行還原和再現時,不可避免地會用到沖突框架,即再現對立雙方的沖突經過和過程。群體性事件報道不能局限于此。在這個框架之外,媒體對群體性事件還應該多用和解框架。媒體的相關報道應該突出黨和政府與群體利益的一致性,與沖突方利益的統一性。黨和政府與利益訴求群體的利益不是根本沖突,而是有內在的一致性。要把這一點重點呈現出來,而不只是片面的強調分歧和矛盾。把這一點抓住,就是抓住了“綱”,也才能在痛定思痛后,把人民群眾的干勁和力量集中到科學發展、持續發展上來。
在深度報道體裁下,調查性報道不僅僅要再現記者的調查結果,還要對復雜的事件作出解釋,報道中還應該使用解釋性框架。《中國新聞周刊》2008年7月14日的《甕安事件調查》采訪了被免職的公安局長申貴榮。他認為,公安的威信的喪失不是一兩天的事,“這幾年,針對群體事件,我們出動百人以上的大行動就有五次。這其中包括礦權糾紛、移民搬遷、房屋拆遷等等。我們幾乎把人都‘得罪’完了。”從中可以看到事情為何會發展到不可收拾的一步。也讓讀者明白基礎矛盾的根源何在。另外,解釋框架的運用需要記者在選擇采訪對象時,不僅僅看到群體突發事件的當事人,還要看到事件的相關人,比如《甕安事件調查》中被免職的公安局長。
運用解釋框架,不但可以解釋事件產生的真正根源,還可以為避免類似事情的發生提供參考。
總的來講,由于設定的框架不一樣,報道所涉及的采訪對象和報道內容的范疇也不一樣。就群體性事件而言,解釋框架所涉及的采訪對象要比沖突框架多,報道內容的范疇也遠遠大于沖突框架。
以《甕安事件調查》為例,采訪的對象有跳河自殺者李樹芬的父親李秀華、哥哥李樹勇、事后作檢查的法醫、為李家出主意討說法的人、分管公安工作的縣委領導等人。由于采訪對象和報道內容的廣泛性,報道也體現出了深刻性,當然就更有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①張愛軍,《群體性事件概念之名實辨析》[N/OL],中國選舉與治理網,2009-09-18.http://www.chinaelecti-
ons.org/NewsInfo.asp?NewsID=157127
②杜駿飛:《深度報道原理》[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6
③高紅日,《深度報道之“深度”分析》[N/OL],《青年記者》,2006(8)23
④杜駿飛:《深度報道原理》[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109—112
⑤胡舒立,《群體性事件求解》,《財經》[J].2009,14:24
⑥陳新勇,《媒體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報道框架研究》[N/OL],人民網傳媒頻道,2008-11-10.http://media.peop-
le.com.cn/GB/40628/8308722.html.
(作者單位:綿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媒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