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人一日只吃三餐。而且都在白天,在夜間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進食,可您想過沒有,即使在睡眠中,維持組織器官的運行也是需要能量及其他各種營養(yǎng)素的,這些營養(yǎng)物質從何而來呢?另外,每一餐中各種營養(yǎng)素的含量、比例都不相同,但這種差別并不會引起明顯的不適,營養(yǎng)素進入人體后,又是怎么保持平衡的呢?
生命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產生了復雜的的保護性調節(jié),以維持攝入的營養(yǎng)物質的動態(tài)平衡,保證機體的生命活動順利進行。一般來說,我們進食后只有部分營養(yǎng)物質立即被利用,其余的則被儲存起來供以后使用。人作為一個完整的生物體,體內的各種營養(yǎng)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平衡。以三大供能營養(yǎng)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為例,它們各自的生理功能、代謝途徑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特點是可以在體內燃燒提供能量。大多數需氧生物,當然也包括人類,獲取能量的主要過程為三羧酸循環(huán)。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途徑和步驟雖然不同,但都處于這個循環(huán)中,而且存在著交叉點,如果機體需要,代謝運行到交叉點時,這三類營養(yǎng)素就可以互相轉換,以滿足需求。如當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攝入過多時,機體可將其轉變成脂肪儲存起來,而當碳水化合物供給不足時,機體就動員脂肪和消耗蛋白質提供熱能。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各營養(yǎng)素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精細且微妙。
碳水化合物:供能“主力軍”
碳水化合物,就是俗稱的“糖”或“淀粉”,在我國,居民每天所需的能量有一半以上來自于碳水化合物。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經消化道吸收后,一部分被氧化利用,另一部分作為糖原短期儲存,以備空腹時使用。如果在較長時間內攝入大量碳水化合物,則過量的部分可轉化為脂肪長期儲存在體內。糖原主要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其儲存量和儲存速度取決于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例如一個體重70千克男性,糖原最大儲存量可達430克左右。一旦機體需要,肝糖原和肌糖原立即分解供能,但只能維持數小時,所以必須不斷從膳食中得到補充。
但從某種角度來講,碳水化合物并不是“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因為它可由蛋白質通過糖原異生旁道合而成,10。克蛋白質可合成55克碳水化合物,另外,脂肪也可提供大量能量。于是很多想減肥的人選擇很少甚至完全不進食主食的方法,以消耗脂肪供能來達到減肥的目的。然而,人類大腦及神經組織的能量需要完全來源于葡萄糖(碳水化合物的分解產物),而脂肪一般不能轉變成葡萄糖,成人每日僅大腦消耗就需100~150克碳水化合物,這就意味著,如果不攝入任何碳水化合物食物,機體每日需分解150~200克蛋白質才能滿足大腦對葡萄糖的需求。如膳食中蛋白質不充足,則必須動用體內蛋白質,久之則對各組織器官如肌肉、肝、腎、心臟等造成損害。
此外,若碳水化合物不足,脂肪則不能被徹底氧化,此時產生的酮體可引起酮血癥,打亂機體酸堿平衡,嚴重者發(fā)生酮癥酸中毒昏迷。人體每天至少需50~100克碳水化合物,才可防止酮血癥的產生,因此日常膳食結構中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是必不可少的。
蛋白質:供能“預備役”
經過氧化分解,1克蛋白質可以產生16.74千焦(4千卡)的熱量,但是提供熱量卻不是它的“本職工作”,蛋白質在體內的重要任務是合成人體組織蛋白質和各種酶、激素等重要物質。每天,我們至少需要35克蛋白質,但實際上,正常飲食中的蛋白質攝入量可高達300克。不過,這些多余的蛋白質不會儲存在體內,食物中的蛋白質經消化道攝入后,分解成氨基酸吸收,正常情況下,成人機體處于氮平衡狀態(tài),即組織蛋白合成與分解保持動態(tài)平衡,多余的蛋白質分解為含氮廢物之后,隨尿液排出體外。
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生化反應,各種生糖氨基酸和生酮氨基酸可轉變?yōu)樘妓衔锖椭荆硗猓敊C體能量供應不足時,蛋白質可充當供能的角色,有人發(fā)現(xiàn),長期處于饑餓狀態(tài)時,早期每天人體會丟失56~80克蛋白質,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減為18~24克,此時,只要食用100克葡萄糖即可使蛋白質喪失減少50%。因此,補充碳水化合物或脂肪,可減少蛋白質單純供給能量的分解代謝,而有助于改善負氮平衡和增加體內氮儲備。
脂肺:能量“儲存庫”
當人體攝入過多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時,機體利用不了的便統(tǒng)統(tǒng)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它就像能量的“儲存庫”,可以源源不斷的攝取原料也可隨時為機體提供能源,它的貯存能力非常強大,至今科學家們仍未發(fā)現(xiàn)人體儲存脂肪的上限,所以出現(xiàn)幾百公斤的大胖子也就不是奇怪的事了。同時,脂肪的供能能力也很強大,人體在休息狀態(tài)下,60%能量來源于體內脂肪,而在運動或饑餓時,體脂提供的能量更多。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用僅含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不含脂肪的飼料填喂家鴨一段時間之后,鴨子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肥鴨”,說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在體內均可以轉變成脂肪。碳水化合物可以變成甘油和脂肪酸,進而合成脂肪。蛋白質所含的氨基酸,除某些生酮氨基酸外,可經糖原異生作用生成糖原,然后再由糖原轉變成脂肪。而脂肪在體內代謝分解的產物,可以促進碳水化合物的能量代謝使其更有效地釋放能量。此外,脂肪還能協(xié)同碳水化合物一起發(fā)揮節(jié)約蛋白質作用,保護蛋白質不被用來作為能源物質,使其有效地發(fā)揮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
說到這,我們可以對三大供能物質的關系做一個總結:碳水化合物可以轉變成脂肪及多數非必需氨基酸;而蛋白質的分解產物氨基酸可以轉變成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脂肪雖然既不能轉變成碳水化合物,也不能轉變成為氨基酸。但可通過氧化供能以協(xié)助其它兩者有效代謝。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三大供能營養(yǎng)素,在人體內互相轉化,相互協(xié)同,維持著奇妙的平衡,三羧酸循環(huán)則是這一平衡系統(tǒng)的總樞紐,它可使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完全氧化,也可使其相互轉變,構成一個完整的代謝體系,從而使人體與其周圍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維持生命的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