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發脾氣有益身心健康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人際交往出現問題時,多數人采取的措施就是忍氣吞聲。研究人員分析了1842名3~84歲成年人處理爭論的數據。這些人每天都要記錄下“忍氣吞聲”的情況,并且接受唾液檢查。調查數據表明,62%的人有時會刻意回避爭論;41%的人曾壓不住火氣,同別人爭吵;27%的人面對爭端根本不感到心理緊張。分析結果顯示,面臨爭吵感到緊張的人(不管是否回避)所擁有的負面情緒,如易怒、焦慮不安,以及身體癥狀,如惡心、疼痛,比不緊張的人要多一些。然而,一味逃避爭端的人,身體癥狀更多、更明顯。而且,這些人的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分泌出現異常。他們的皮質醇水平在清晨猛增,然后下降緩慢,一整天心緒難以平靜。而與別人爭論的人不會出現“猛增”現象,或許是因為喜歡爭論的人,由于經常面對人際關系帶來的壓力,所以反應沒這么劇烈,處理得比較平穩。
無糖飲料不一定能減肥
目前市面的飲料不少打出“健康牌”,有的則是特意抓住了女性期望減肥的心理,聲稱是無糖食品。營養專家指出,低脂低糖并非低熱量,此類飲料喝多了未必能減肥。
研究人員指出,許多人以為無糖食品便是純粹無糖。實際上,所謂無糖即指不含蔗糖。但沒有蔗糖并不等于不舍糖,如有的無糖食品本身是用糧食做成的,糧食是一種多糖類食品,在體內可分解成蔗糖和葡萄糖。因此,選擇無糖飲料時,還要注意看配料表,看其成分和使用何種甜味劑。
睡眠時間過短或過長都會提高患心血管病幾率
美國研究人員最近發現,睡眠時間過短或過長均會提高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研究顯示,每天睡眠(包括午休)5小時或少于5小時的人要比每天睡眠7小時的人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前者的患病幾率要比后者高兩倍以上。此外,每天睡眠9小時或超過9小時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也要高于每天睡7小時的人。
即使去除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因素影響,如年齡、性別、種族、吸煙、飲酒、身高體重指數、鍛煉情況以及是否患高血壓和抑郁癥等,睡眠時間仍與心血管疾病有一定關聯。
謹防空調電腦致干眼
干眼是秋冬季節的常見病,現在卻居夏季眼科門診量第一。調查顯示,空調和電腦的使用是主要原因。
專家指出,空調在送來冷風的同時,也把室內的水分抽走了。同時,開空調時門窗緊閉,室內空氣變得干燥、污濁,易誘發干眼;長時間地睜大眼睛看電腦,眼球表面的淚液蒸發加快,眨眼次數減少,長時間盯著電腦屏幕,也會對眼睛產生慢性的光損傷。
如何才能預防干眼呢?答案除了少開空調之外,必須開空調時,可以在正對著空調風口的地方放盆水,增加濕度;適時開窗透氣。另外,盡量不要坐在空調的出風口處。使用電腦、開車時要有意識地多眨眨眼。盡量使電腦放在眼睛水平視線以下,使眼睛看電腦時的視線與水平視線呈15~20度的下視角。外出時,挑選具有防紫外線的墨鏡。參加球類活動,如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也可起到鍛煉眼睛的作用。
久坐電腦前人愛吃甜食
研究發現,人們在用電腦辦公時,總愛在手邊放點巧克力、餅干之類的甜食。研究人員找來兩組女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實驗,讓其中一組人把一篇文章縮減成簡介的長度,另一組人則只是單純地坐著放松45分鐘。之后,這些實驗對象被邀請去吃自助餐。結果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完成文字工作的一組要比對照組多消耗一些熱量,但她們在吃自助餐時比對方吃的多得多,遠遠超過消耗的差值。
研究人員認為,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帶來的精神壓力改變人體血糖和激素水平,向大腦傳遞出“消耗大量熱量”的信號,大腦因而做出需要補充熱量的判斷。在這種判斷驅使下,人會選擇吃甜食補充熱量。
多吃橘子防中風
橘子中的多種有機酸和維生素對調節人體新陳代謝等生理機能很有好處,尤其對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更為相宜。橘皮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能維持毛細血管的韌性,可防止血管破裂出血和滲血。此外,橘子還有抗電腦輻射的作用,實屬電腦一族的保健佳品。橘子雖好,但也不可多吃,每天吃1~3個即可。吃多就會“上火”,從而促發口腔炎、牙周炎等癥;飯前或空腹時不宜食用;吃橘子前后1小時不要喝牛奶,因為牛奶中的蛋白質遇到果酸會凝固,影響消化吸收;吃完應及時刷牙漱口,以免對口腔牙齒有害;腸胃功能欠佳者,更要少吃。
冰箱不是“保險箱”不能徹底殺菌
夏秋季節,很多人圖方便,每天的飯萊放進冰箱,中午吃不完晚上繼續吃,甚至免去加熱,直接食用。殊不知,冰箱低溫只能降低細菌生長繁殖的速度,但不可能徹底殺滅細菌。日積月累,冰箱里會藏有大量的嗜冷型細菌及霉菌。吃了冰箱里不新鮮或者被污染的食品,很容易引起多種疾病,而一些餐館也將生熟混放,造成食品二次污染,食后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中毒癥狀。
衛生部門提醒大家,為了防止“冰箱食物中毒”,熟食在冰箱冷藏的時間不宜太長,同時要注意冰箱內清潔衛生,生、熟食分開。從冰箱取出的食物,應立即加工。
健美新理念:塑造肌肉不需“舉重”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想增加肌肉的塊頭就得去舉重(如沉甸甸的啞鈴或扛鈴)。但是加拿大一項研究顯示,“舉輕”也能讓肌肉鼓起來,秘密在于必須持續“舉輕”直到肌肉疲勞,因為肌肉疲勞正是讓肌肉增加的臨界點。本研究中所用的“舉輕”用品的重量只有實驗對象所能舉起的重量的1%,“舉重”的相關用品則設置為一個人的最佳舉重量的90%和30%。該項目負責人指出,“這些新的數據對健美愛好者有實際意義,對那些骨骼肌消瘦的人們,比如說老年人、癌癥患者與正在外傷、手術甚至中風康復階段的人來說尤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