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麗麗23歲了,但半年來她從不敢一人在家又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每次出去都感到胸悶、呼吸困難、手抖。還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時常哭泣。每天我都要陪著她,弄得我和她爸爸都沒心工作了,整日也愁眉不展,真不知道一直被視為掌上明珠的女兒究竟怎么了。
我們回想了一下女兒的病情,原來就是女兒總擔心自己身體有病,幾次感到身體異常去醫院檢查。一次是考完大學等待錄取通知書期間,在腹瀉了幾天后,與同學逛街時出現頭暈胸悶,心跳加快,手腳冰涼的癥狀,去醫院檢查并沒有器質性病變。另一次是爸爸已為她安排好工作,準備就業期間,得了感冒輸液時又出現前一次的癥狀。這次,小麗擔心自己得了心臟病,雖然去了幾家大醫院檢查,均沒有問題。
女兒自小在姥姥家長大,姥姥對她非常寵愛。7歲上了小學,才回到我們身邊。因為她爸爸在當地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而且他小時遭過很多罪,不想女兒也像他一樣,所以對女兒呵護備至,在學校和家里都享受特權,直到高中畢業。上大學時軍訓的頭兩天,她非常不適應,哭著給爸爸打電話。第三天看到有些同學比自己還不適應,自己開始看到適應的地方,慢慢好轉起來,直到大學畢業。我們本以為孩子學有所成該放飛讓她自己去干事業了,結果沒想到她卻變成了這樣。
鞍山讀者 雪寧
麗麗現在的情況比較符合“場所恐怖”的癥狀表現,而她之所以得這種病,跟她的成長和教養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嬌生慣養易“恐怖”
所謂的場所恐怖包括對人群擁擠場合、商店、劇場、車廂或機艙等感到恐懼,也包括害怕空曠的地方,害怕離家或獨自一人在家。
麗麗從小就是在眾人的呵護下長大的,所以在每次面對新環境時,都會“不舒服”。其實這種身體不舒服,主要是想回避一些即將會遇到的困難和麻煩。平時爸爸媽媽什么都給安排好了,就什么也不用想了。可上大學前,要到另一個城市;工作前,擔心社會很復雜,自己不能處理好關系。于是就心生恐懼,有意回避。
大家都騎過自行車嗎?剛開始是不是越擔心撞人越撞人呢?可是當你已經會熟練地騎自行車了,放眼看到的就都是平坦的地方,這些平坦的地方才是你要去的,這樣就不撞人了。在心理學上,當我們把心靈的方向定在哪,我們就會向哪走。比如大學生軍訓,頭兩天,當你聚焦在條件惡劣不適應時,你的感覺都圍繞著這些。而當你第三天,把這些集中在那些適應性的表現時,你就越來越開心了。
讓孩子可以“社會”點兒
被溺愛的孩子實際上是用一種不恰當的方式控制環境,是一種不安全感在作祟。這種不安全感包裹在恐懼、焦慮的外衣后面,實則是在心態上根本沒有完成社會化。每個孩子都應學會按照適宜年齡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發展心理學認為,孩子在兩歲以前,會跟媽媽形成親密關系,開始認識媽媽,想依賴媽媽。此時,如果媽媽由于種種原因要不停的走開,或讓人替代,那么孩子就會出現心理關系緊張。孩子會用各種方式,如生病、哭鬧等來控制他所希望依附的那個人。
孩子初次脫離家庭在上幼兒園時,他的要求也許會受到挫敗,這時他會識別環境。識別環境是社會化的第一步。孩子穩定地在一個社會環境里面和人公平交往,就一點一點的完成了社會化的過程。如果家人用了過度保護和溺愛的方式,就失去了社會化的機會。孩子在幼兒園沒有完成社會化,可以在小學至大學期間完成,假如這些機會都失去,那么,最終在工作時也還是要面臨的,最終難免會出現問題。有時就因為父母太愛了,反倒會令孩子感到自己沒有價值,也沒有機會去鍛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