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從前蘇聯獨立出來的吉爾吉斯斯坦并沒有形成一個讓政治精英對權力分配普遍認同的機制,這一問題延續至今,直至本輪政權更迭
《財經》記者 王宇/特約作者 丁驥 發自吉爾吉斯斯坦
雖然距首都比什凱克有60公里,吉爾吉斯斯坦的小城托克馬克在4月7日晚也是火光沖天。
一位現場目擊者稱,示威者占據了市政府大廈,打砸搶事件接連發生,源源不斷的各式車輛正向著比什凱克方向進發。
“謠言滿天飛,一會兒反對派說哪個政府官員死了,傷亡多少人;一會兒官方出來辟謠。”當地人對《財經》記者說:“就目前局勢看,這次比2005年那次嚴重。”2005年3月,反對派因不滿意吉爾吉斯斯坦議會選舉結果,舉行大規模示威,結果演變成占領多個城市政府大樓、焚燒內務局等的激烈沖突,最終迫使總統阿卡耶夫辭職,這場事變被稱為“郁金香革命”。
事變后,巴基耶夫成為國家新總統。然而僅過五年,從4月6日事發,反對派的行動迅雷不及掩耳,在全國多地組織示威,兩日之內就基本控制了局面,巴基耶夫從首都逃往了南部城市奧什。
“雖然這次事件是突然爆發起來的,但并不奇怪。2005年‘郁金香革命’后,由于對當前權力構架不滿,反對派一直在活動,因此在組織上很有經驗。”蘭州大學前副校長、中亞研究所所長楊恕對《財經》記者解釋說。楊恕在2005年“郁金香革命”后曾為政府觀察團的成員,當時到過吉爾吉斯斯坦。
長期以來,政府和反對派之間勢均力敵,巴基耶夫不斷將反對派清理出政府,而反對派則不斷制造游行、示威活動,直到4月6日的大爆發。
禍起塔拉斯
根據《財經》記者在當地了解到的情況,4月6日,吉爾吉斯斯坦主要反對黨祖國黨副主席謝爾尼亞佐夫(Bolot Sherniyazov)從比什凱克抵達西部省塔拉斯州首府塔拉斯市,他此行是為會見塔拉斯的反對派領導人。
但其抵達后,立刻遭到塔拉斯內務局扣留,引發當地群眾集結市政府要求放人。之后,內務局將謝爾尼亞佐夫釋放,聲稱是請他去談話,而非扣押,但沖突仍舊發生了,政府對群眾使用了催淚瓦斯彈,使事態進一步升級。
4月7日上午,反對派占領塔拉斯內務局,示威人數已從4月6日的1000人迅速擴大到7000人,他們扣留了塔拉斯市長,并要求塔拉斯州長下臺,反對派還選舉出了塔拉斯州臨時州長。
與此同時,事態迅速蔓延到納倫州州府納倫市,當地一名反對派領導人宣布成為“人民州長”。
隨后,大規模有組織的反政府示威活動在吉爾吉斯斯坦首府比什凱克、楚河州的卡拉巴爾特市等北部城市,遍地開花。與此同時,由于部分示威者持械抗議,與政府方發生少量交火,再加上騷亂的破壞,導致了之后的流血沖突。
4月7日,反對派成立了反對派聯盟性質的人民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發表告吉爾吉斯斯坦人民書,發出了本次示威旨在推翻現政權的政治訴求。
此后,政府方節節失利,雖然總理烏謝諾夫在4月7日上午宣布,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緊急狀態,并聲稱目前國家局勢仍在政府掌控中。但在當晚,反對派領導人之一的薩利耶夫宣布,總理烏謝諾夫已簽署聲明,辭去總理職務。
反對派迅速組織臨時政府。薩利耶夫宣布,前外交部長、社會民主黨議會黨團領袖奧通巴耶娃(Roza Otunbayeva)為首的“人民信任政府”,準備開始履行政府職能。
而原政府領導人相繼被反對派扣押。騷亂人群沖進議會大樓和總檢察院大樓,將內務部長孔甘季耶夫和第一副總理扎帕羅夫扣為人質。一度有傳聞說孔甘季耶夫已由于重傷不治身亡,但4月7日夜原政府辟謠,他只是重傷。
4月8日,反對派領袖奧通巴耶娃宣布:“臨時政府將接管政權半年,直到我們起草一份新憲法,并創造出能夠確保自由公正地選舉領導人的環境。”
至此,“郁金香革命”后中亞地區最大一起突發性政權更迭事件暫告一段落。
聯盟松散,斗爭持久
自2005年來,吉爾吉斯斯坦的政局持續動蕩。
在吉爾吉斯斯坦,并不是固定的某一政黨充當反對派,而是因各種政治訴求,諸多黨團借共同反對政府的目標組成松散聯盟,他們較難真正成為共同執政的伙伴。而政府一方,也沒有在力量對比上壓倒反對派,所以兩派始終勢均力敵。
除此之外,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吉爾吉斯斯坦當地學者對《財經》記者說,吉爾吉斯斯坦南北方在政治訴求、經濟利益上長期對立,這種基本態勢也沒有發生過變化。
2005年阿卡耶夫被推翻下臺后,代表不同政治派別的總統巴基耶夫和總理庫洛夫聯合上臺,但彼此矛盾不斷。巴基耶夫屬于南方派別,上臺之初,為了獲得更多政治支持,便讓北方部族領袖、同時也是與前總統阿卡耶夫斗爭最堅決的庫洛夫擔任總理。
但是由于南北雙方分歧一直不能彌合,2006年12月19日,在庫洛夫總理任期剛滿一年之際,他所領導的內閣因與議會在新憲法實施問題上意見相左而集體辭職。
“吉爾吉斯斯坦政治體制比較自由,這些反對派得以在政府之外發展起來,并在長期的實踐中有較高的組織性。”楊恕對《財經》記者表示。離開政府后,成為反對派“為了吉爾吉斯公正的未來”聯合陣線領袖的庫洛夫,于2007年4月19日在比什凱克組織群眾集會向政府施壓,要求憲法改革,并要求將國家權力和平交給反對派。此后,8月1日,國家安全委員會對庫洛夫提出刑事指控,指責他策劃了4月19日大騷亂。
這種有組織的反對派與政府間的對抗始終不停。2010年1月,因政府關押前國防部長伊薩科夫(Ismail Isakov)并判處其八年徒刑,反對派在比什凱克市中心組織了大規模的絕食示威。
而在此次政權更迭過程中,巴基耶夫政府也并沒有完全控制軍隊和警察。4月7日,據《財經》記者在當地警察局了解到,隸屬內務部的警察,目前大部分都按兵不動,因為“沒有人知道接下來誰是真正的政府領袖”。
而直接引起4月6日塔拉斯騷亂的中心人物謝爾尼亞佐夫,目前已擔任臨時內務部長,并于4月8日下午宣布:“警察部門已經在人民的掌控中,全體軍隊已做好安保準備。”
與此同時,造成1月比什凱克絕食示威的當事人前國防部長伊薩科夫,現在也已就任臨時國防部長,并稱:“吉爾吉斯斯坦武裝部隊與邊防軍已經易幟,倒向反對派一邊。”
政治精英缺乏共識
拋開從2005年至今以民主為名的各種熱鬧的政權斗爭,未來左右吉爾吉斯斯坦民主化進程的,不僅是目前反對派提出來的修改憲法和大選的程序民主,更多的將是,“國內政治精英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達成共識。”專門從事新生民主國家研究的美國康奈迪卡大學教授海波爾(Alex Hybel)表示。
吉爾吉斯斯坦的政治家在建立程序民主的國家政治體制上,并無異議,但在執行上卻與之背道而馳——1992年從前蘇聯獨立的吉爾吉斯斯坦并沒有形成一個讓政治精英對國內權力分配普遍認同的機制。
這一問題不但橫亙了2005年的“郁金香革命”,并延續至今,直至本輪政權更迭。
在國家政體方面,即便是在“郁金香革命”爆發前,從前蘇聯中獨立出來后,當時執政的阿卡耶夫就曾稱:“要將吉爾吉斯斯坦建成東方的瑞士。”在蘇聯解體前,身為技術官僚的阿卡耶夫是吉爾吉斯共產黨黨中央科技部部長,1992年獨立后,他在政治方面主張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體制。
“不論哪個派別的政治精英們都號稱要建立一個民主政體,但實際上,他們都想建立自己的獨裁統治。”楊恕對《財經》記者表示。一直提倡民主政治的前總統阿卡耶夫,在2005年的“郁金香革命”中卻因腐敗和家族政治被反對派推翻下臺。而美國國會研究中心外交事務、防御和貿易處2008年的報告也表示:“一些觀察家認為,政府的腐敗和機制性的孱弱,將使吉爾吉斯較難實現民主化進程。”
以金礦出口、出租軍事基地作為其主要財政來源的吉爾吉斯斯坦,從前蘇聯獨立后工業部門乏善可陳,農業水利設施疲態盡露。前總統阿卡耶夫和繼任總統巴基耶夫在位期間并沒有給吉爾吉斯經濟發展帶來明顯改善。
在“郁金香革命”前,吉爾吉斯斯坦2004年失業率高達18%,40%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而此次政權更迭前,通貨膨脹率雖從2008年的24.5%控制到7.9%,但是該國經濟增長率從2008年的7.6%也猛跌至2009年的-1%。
這個純內陸、33%地區處于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的國家,大量依靠經濟援助。根據美國自由支持法案及機構基金(FREEDOM Support Act and Agency Funds)資料,從1992至2009財年,美國共向吉爾吉斯斯坦提供近9.7億美元的援助,而2009年該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僅為46.8億美元。
《財經》記者了解到,自2009年冬季開始,部分吉爾吉斯斯坦的城市于午夜12時開始斷電,熱水、供暖和供電費用等也都大幅上漲。這種困境下,民眾的反政府情緒也日益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