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批評‘兩個凡是’”等四則
鄧小平批評“兩個凡是”
1977年4月10日,尚未復出任職的鄧小平,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身份寫信給中共中央。他在信中提出:“我們必須世世代代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這實際是對“兩個凡是”的思想提出了批評,為最終否定“兩個凡是”提供了理論武器。
其時“文革”剛剛結束,需要對中國的出路和方向做出重大選擇。1977年2月7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發表共同社論《學好文件抓住綱》,提出了“兩個凡是”的口號,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意味著繼續保持毛澤東時期的“左”的路線,“文革”將無法否定,撥亂反正更無從談起。
“兩個凡是”遭到了鄧小平等人的強烈反對和批評。
在他們的支持下,全國范圍內掀起了 “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最終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兩個凡是”被否定,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成為黨內共識,亦成為鄧小平后來改革開放政策的思想基礎。
居民身份證制度實施
1984年4月6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并決定首先在北京實行。中國歌舞劇院的歌唱家單秀榮領到了第一張居民身份證。1985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在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正式通過。
身份證面世至今,經歷了多次重大改進與變革。1999年10月,國務院通過了關于實行公民身份號碼制度的決定,將公民的身份號碼作為每個公民從出生之日起編定的惟一的終身不變的身份代碼。2001年6月,國務院又決定換發采用非接觸式IC卡技術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
在第一代身份證頒發前,中國人出行時的身份證明是戶口本和介紹信。有了身份證,不僅方便了公民遷徙,更為市場經濟大發展背景下各地用工規模擴大提供了便利。但當時的身份證制度也存在諸多待改進之處。比如《條例》并未明確規定,在何種情況下政府執法部門可以檢查和扣押公民的身份證,某種程度這是對公民權利的侵犯。
到2003年6月28日,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后,居民身份證制度才得到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公民的合法權益也得到了進一步的保障。
發行外匯券
1980年4月1日,國務院授權中國銀行在國內發行外匯兌換券,簡稱外匯券。在中國一些大城市,外匯券隨即成為稀缺資源,因為用它可以去友誼商店等特定場所購買用人民幣買不到的緊缺商品。在那個年代,擁有外匯兌換券,儼然成為身份的象征。
改革開放之初,對外經濟交往頻繁,旅游業日益勃興,而中國禁止外幣在國內市場流通,這讓境外來華人員生活、購物都很不便。在此背景下,外匯兌換券應運而生。持有外幣者,要到中國銀行或指定外幣代兌點將所持外幣兌換成外匯券,并可以在指定范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嚴格說,外匯兌換券并不是貨幣,只是在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承擔了計價、結算、流通等貨幣職能。
外匯券存在14年后,中國經濟形勢已不同從前,金融體制改革逐步深化,商品供應日益豐富,外匯券在流通中的特殊作用逐漸消失。從1994年1月1日開始,外匯兌換券停止發行。仍然留存下來的部分外匯券很快成為收藏家們競相追逐的藏品。
北約成立
1949年4月4日,美國等12個國家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正式宣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簡稱北約。
北約總部設在布魯塞爾,其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目前,北約成員國已經擴張到了28個。建立之初,北約實際是一個防御性的軍事組織,主要是為了抗衡以蘇聯為首的東歐諸國。為了應對北約,1955年5月蘇聯等國成立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由此開始,兩大集團進入冷戰的敵對狀態。20世紀90年代,華約解散,蘇聯解體,冷戰宣告結束。但北約仍然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