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在人民幣匯率、貿易不平衡、產業政策、企業社會責任、環境資源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只有增加溝通、擱置爭端、先易后難、求同存異,才能構建共同利益
雙周宏觀經濟分析
人民幣匯率問題再次成為熱度最高的話題之一,中美雙方爭議頗為激烈。從兩國國情、發展階段及現實問題出發,解開貿易不平衡與人民幣匯率之謎,十分必要。
美方對此主要看法包括:危機根源在于全球經濟失衡,美中應為失衡各承擔一半責任;美中貿易不平衡是由中國特定制度和產業政策造成的;人民幣匯率被明顯低估,是對美國和歐盟等貿易伙伴的極大損害;美國要運用貿易救濟法回應中國不公平的貿易行動,迫使人民幣匯率更靈活地反映市場力量等。
必然的貿易不平衡
中美貿易中的美方逆差,既因雙方統計數據差異,也因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所形成的順差轉移,還有美國對華高技術產品實施出口管制等原因。
據WTO統計,美國貨物貿易出口占全球比重在1948年到2008年從21.7%降至8%,低于中國和德國出口占全球的比重。說明美國已經完成了跨國公司生產鏈的全球配置,形成了跨國公司內部貿易主導全球貿易的基本格局。美國貨物出口比重下降的現象,掩蓋了其貨物貿易控制力顯著上升的實質。中國對美出口中將近60%,其實是跨國公司內部或跨國公司之間的貿易。
中國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加工貿易。2000年和2008年中國順差分別為241億美元和2981億美元,不到十年增長12倍。中國加工貿易順差同期分別為451億美元和2967億美元,加工貿易順差等于或大于貿易總順差。
加工貿易是全球化工序分工的結果,是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機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錫康教授的研究發現,2005年中國對美國的加工出口直接增加值率和完全增加值率分別為16.6%和28.7%,遠低于美國對華出口的45.2%和88.5%。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是中國貿易順差的大戶,但其直接增加值率和完全增加值率僅為12.4%和19.0%,在制造業各行業中排名倒數第一。
中美貿易不平衡是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及貿易順差跨境轉移的結果。據美國海關統計,2006年中國對美高技術貿易順差達490億美元,超過世界其他地區對美高技術產品貿易順差總和。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研究結果表明,1995至2006年,中國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95%是加工貿易方式實現的;90%由外商投資企業完成。中國只是承接了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的低增值生產環節,如高技術產品中的包裝、五金配件、塑膠零部件等加工組裝工序。
中國貿易順差是否會繼續上升呢?我認為不會。一是中國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等要素成本正快速上升。當農村剩余勞動力基本轉移完畢,低成本優勢結束時,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或對外轉移將成趨勢。
二是國外承接加工貿易轉移地正逐漸成熟,如比較15歲-34歲人口組,中國占總人口的29%,為38011萬人;印度占總人口的35%,為38296萬人。中印主要差距在制造業率和基礎設施上。近年來,日本等增加對印度基礎設施投資,顯著改善了印度的投資環境。
三是中國更加重視進口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加快對外直接投資帶動零部件貿易發展的步伐,逐步縮小貿易順差。
四是外商來華直接投資構成正在變化,房地產等服務類外資比重上升,來自避稅天堂或自由港的外資增長更快。
匯率穩定為何重要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方向是堅定不移的,目標是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指導下逐步放寬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和靈活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中美對此沒有太大分歧。
但對匯率、利率、貨幣、價格等名義總量的改革力度和時序選擇上,中美存在明顯分歧。美國要求人民幣較大幅度升值,美國財長蓋特納就提出,中國需要在增加國內需求的同時,轉向以市場為基礎的匯率體制,這將是對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根本性貢獻。
人民幣小幅升值,無助于解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和失業。2005年7月至2008年8月,人民幣對美元升值16.7%,但美對華貿易逆差仍持續擴大。而2008年8月人民幣重新盯住美元后,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不升反降。同期美國主要對華貿易部門——農業和制造業就業人數有所下降。如果人民幣在美國壓力下出現大幅升值,雖然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可能會減少,但美國對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會增加,導致美國貿易逆差的跨境轉移,美國貿易總逆差并不減少。
如果人民幣升值過快過猛,中國的出口部門將遭受沉重打擊,農民工的失業問題會更嚴重。中國內需萎縮將顯著減少從美國的進口,使美國擴大出口和就業的預期落空。
據估算,2009年對美國實際GDP增長的貢獻率,私人消費為-0.4%,固定投資-2.8%,存貨變動-0.7%,政府支出0.4%,凈出口1.1%??梢?,中國經濟出現震蕩,將直接影響美國的凈出口,從而影響美國經濟復蘇。
人民幣大幅升值,將制約美國政府赤字融資的能力。美國白宮公布的2010財年政府預算赤字預計1.6萬億美元,財政赤字/GDP達10.6%。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說,美國從沒像現在這樣必須面臨如此重大的“財政危機”。
如果出口部門受到沉重打擊,中國將更多儲蓄和資源用于啟動國內消費與民間投資,美國國債發行將難以得到中國支持。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羅奇認為,人民幣匯率變動的結果只能是零和博弈,如果中國經濟和貿易受損嚴重,美國也不會獲得益處。
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是擴大內需和調整國際收支的重要前提。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并不是固定不變,可以預見在“十二五”規劃期,擴大內需和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將是中國實現內外均衡與促進結構調整的重頭戲。
為此,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和靈活性的市場化改革,漸進、可控、有條件地推動資本賬戶開放,完善開放條件下的宏觀調控體系,發揮匯率、利率調節內外部經濟均衡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和國際化、市場化發展,有利于中美經貿關系上一個新臺階,更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
都應主動調結構
中美貿易不平衡,暴露出美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美國高科技產業和軍事工業居于獨霸地位,卻極少對外產業轉移,甚至對很多高增值、高技術產品設置了出口限制,制約了其比較優勢的發揮。2009年,美國出口中國的商品主要是農產品和礦產品(占總出口的比重13.86%);工業原材料(17.36%);機電設備零部件(21.02%);高新技術設備(10.76%)。即使美國對華出口農產品比重遠超高新技術設備,美國有參議員還在要求中國擴大美國農產品進口。
奧巴馬在1月28日的國情咨文中提出,未來五年要實現出口總額翻番,為美國創造200萬個就業崗位。目前,美國專利申請比重排名前五的依次是網絡與電信(ICT)、化學與冶金、人類生活需求、紡織與造紙、電學。其中ICT專利申請比重高達21.8%,而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污染與廢物管理以及應對氣候變遷等領域的專利申請比重很低,技術儲備及產業化程度很不成熟。
預計美國擴大出口的重點,仍將是傳統的技術優勢部門。這不僅會加劇全球競爭態勢,而且會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目前,全球貿易逆差國(如美國、英國、法國)與順差國(德國、中國、日本)之間的利益沖突正在顯性化,中美應共同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傾向。
貿易不平衡也促使中國經濟和貿易方式轉變。包括從高度依賴出口和招商引資的外向型發展模式,轉向重視能源資源、技術設備和境外高端服務的進口;重視對外直接投資推動零部件貿易體系的發展;重視鼓勵民營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加工貿易生產體系;重視發展東亞區內貿易和相互投資,加快推進商品、資本、貨幣、銀行區域化進程;重視推進境外開發區平臺建設;重視發展與中國企業境外投資和貿易相匹配的銀行、人民幣出口信貸、貿易融資及結算體系。這些轉變是中國從經濟和貿易大國走向強國的必經之路。
加強溝通與合作
中美兩國業已形成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的合作格局。中美爆發任何形式的貿易戰或金融戰,都將嚴重損害兩國的核心利益以及全球共同利益。
應發揮好中美在完善全球治理結構和金融監管,深化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改革中的積極作用。加強中美在擴大總有效需求、管理通脹預期等領域的政策協調,增強各國匯率、利率、貨幣、價格等名義總量調整的協調性。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共同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加快推進國際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試想,如果人民幣升值40%,再加上勞動力、環境資源及各種要素成本上升,中國也可能成為第二個日本,經濟停滯10年至15年,上億人下崗,對世界必將是一場災難。中美兩國在人民幣匯率、貿易不平衡、產業政策、企業社會責任、環境資源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只有增加溝通、擱置爭端、先易后難、求同存異,才能構建兩國共同利益。
無端指責與擠壓,只能延緩甚至打斷這種調整的步伐,最終危及自身。正如孟子所說,“行有不得者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只有這樣,危機后國際經濟秩序的調整才可能順利進行,中美兩國的發展也才能順利推進。
作者為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