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國企民企公平競爭,必須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切實解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中存在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問題
評論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經濟,平等競爭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條件。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通過實現法律上的“平等”保護和經濟上的“平等”競爭,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3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了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外界普遍預計,有關非公經濟發展的一些新舉措,將像此前的“36條”一樣,為民企獲得競爭起點公平創造更好條件。
融資難造成競爭不公
起點公平并不能保證結果公平,競爭過程中的非合理性差異,如資源獲取的差異等將會對競爭結果產生影響。當前,中國企業融資的不公平,已經成為影響競爭公平的關鍵性因素。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能否獲得穩定而充足的資金對企業運營至關重要。有研究發現,金融支持力度的差異造成了國企和民企的增長力差異,只要金融市場仍然是國有壟斷、金融未能實現普惠,民企的發展空間仍然有限。
回頭來看,2009年近10萬億元的新增信貸和4萬億元投資刺激,給國企提供了充足而廉價的資金供給,這是導致國企強勢擴張的重要條件之一。
而民營企業是民間投資的重要載體,能否構建公平融資環境直接決定了居民儲蓄轉化為居民投資、民間投資跟進政府投資的效果。因此,要激活民間投資、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與活力,都需要構建有利于民企發展的公平融資環境。
金融管制造成服務民企的中小金融機構缺乏,而以國有銀行為主導的商業銀行體系,使國有銀行低風險偏好與國企虧損的政策性兜底相契合。
國有產權屬性弱化了國企融資的信息不對稱風險,利率管制則凸顯了國企融資的規模經濟效應,使得銀行向國企貸款看起來成本更低、風險更小。
現行銀行體系普遍存在“國有偏好”,國企享有信貸機會和成本的雙重優勢,而民企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則受到金融機構“重大輕小”“嫌貧愛富”的“規模歧視”和“重公輕私”的“所有制歧視”,在融資中處于劣勢地位。
《2009年非公經濟發展報告》顯示,2009年短期貸款構成中,非國有部門占比15.1%,個體私營企業僅為4.7%。國企往往享受更多利率優惠,融資成本更低。
以上市公司為例,1989年-2008年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財務費用率始終低于民營控股上市公司,年平均差距達50%,且有進一步擴大趨勢。
在直接融資方面,由于資本市場門檻偏高、多層次融資體系不夠健全,尤其是資本市場結構的“兩個滯后”問題——場外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債券市場發展滯后于股票市場,再加上“僧多粥少”的資源分配格局,使得民營中小企業難以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如中小板上市公司中,大型企業和中型企業分別占66.7%、33.3%,創業板上市公司中,大型企業和中型企業分別占23%、77%。
金融體制改革迫在眉睫
要實現國企民企公平競爭,必須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切實解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中存在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問題。
首先,通過構建多層次銀行體系、建立城市中小社區銀行、發展多層次擔保體系、拓展政策性金融服務,完善為中小民營企業服務的間接融資體系。
積極構建多層次銀行體系,試辦社區銀行,發展與民營中小企業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機構。
要借鑒村鎮銀行模式,優先在高新技術開發區鼓勵民間資本試辦社區銀行,在民營經濟發達地區,發展由民間資本參與的社區銀行。要將運營良好的小額貸款公司發展成為大中型金融零售機構,或鼓勵其向社區銀行轉變。
發展多層次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推進中小企業征信系統建設,降低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度。
以“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完善多層次的信用擔保體系。落實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的財政、稅收和綜合服務政策,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補償機制和激勵機制。
發展扶持民營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性金融,加大對民營中小企業融資的財政支持力度。
加大對銀行中小企業融資業務的考核力度,完善中小企業授信業務制度,落實差異化監管政策。
盡快建立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并可嘗試中小企業貼息貸款招標、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營業稅減免、所得稅調減、允許中小企業融資的利率浮動上限提高、允許貸款壞賬的稅收抵免等舉措,降低中小企業貸款成本和風險,增強融資機構對民營中小企業的融資積極性。
其次,通過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展“新三板”、鼓勵債券融資、發展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完善為中小民營企業服務的直接融資體系。
通過著力完善創業板市場,不斷壯大創業板規模。要堅守創業板建設的“兩高六新”,即成長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經濟、新服務、新農業、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業模式,定位于高成長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讓風險投資等第三方充分發揮作用。同時,要嚴格實行監管,防止暴炒投機。
規劃建設場外交易市場,盡快完善股份代辦轉讓系統和產權交易市場,發展新“三板”市場,以滿足大量無法上市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對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進行“擴容”,拓寬試點范圍,完善掛牌、保價等制度,研究轉板機制,推動三板市場的發展。探索建立全國性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管理機構和全國性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創新技術產權交易品種和交易制度。
探索多種形式的債券融資方式,建立多層次債券交易市場體系。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債券市場,鼓勵中小企業擴大集合債券和短期債券發行規模。
要適度降低中小企業債券發行門檻,強化信用評級和風險管理。加快債券市場制度建設,培育機構投資者,健全債券評級制度,建立多層次的債券市場體系。
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基金,鼓勵民間天使投資發展,構建完整的中小企業創投產業鏈。
壯大風險投資事業,拓寬風險投資基金的來源,探索建立國家級風險投資母基金。
出臺包括稅收優惠、財政支持等在內的風險投資扶持政策。要鼓勵發展民間天使投資,構建天使投資與創業企業的網絡交流平臺,鼓勵民營企業家等先富人群加入天使投資網絡。
第三,采取以下強有力的措施來徹底破除長期以來民間資本“不能進入”“不想進入”和“不敢進入”壟斷行業的難題,打破“看得見進不去”的“玻璃門”和 “進入可能不得不退出”的 “彈簧門”障礙。
降低壟斷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切實改革審批制度,破除不合理的進入壁壘;加快壟斷行業改革,完善行業監管體制,促進公平競爭;要加大財稅扶持,提高投資收益,構建扶持民間投資的財稅支持體系;優化投資服務,強化投資權益保護,降低民營企業投資風險。
同時,進一步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靈活多樣的建設和經營方式,使公共投資能與民興利而不與民爭利;構建行業內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體系,創新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形式;健全促進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的政策激勵體系,加大對合作中的中小企業保護等措施,促進壟斷行業內國資與民資不同規模的企業進行分工協作,在競合中共生共榮。
作者為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原工商聯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