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醫生能否充實基層醫院等四則
03月29至04月11日
焦點
全科醫生能否充實基層醫院
【本刊訊】(本刊記者方玄昌)4月1日,國家發改委、衛生部、中央編辦、教育部、財政部、人保部六個部委聯合印發的《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在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根據這一規劃,從今年開始,中國將在三年內培養出6萬名全科醫生;遠期規劃則是到2020年,培養出30萬名全科醫生,以滿足“小病在基層”的人力支撐要求。
這一規劃出臺的背景是中國一直沒有能夠解決“看病難”問題,以及“大醫院擠破門,小醫院沒人問”這一現實。
但在醫學專業人士看來,這一規劃面臨兩方面的考驗:第一,“三年內”培養出的全科醫生是否能合格;第二,基層能否留住這些醫生——長久以來,社區基層醫院都面臨既留不下病人、也留不住醫生的尷尬。
“在西方,一個全科醫生的培養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一位來自上海、曾發表系列文章專門探討中國醫療衛生界諸多問題的婦產科主任醫師告訴《財經》記者。這位醫生認為,短時間內培養全科醫生,值得提倡的一種“高效”方法是轉崗培養,即將那些已經具有一定臨床經驗的專科醫生往全科方向培訓,這樣“見效”會比較快。“對于醫生來說,實戰經驗比書本知識要重要。”
這次六部委規劃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其計劃三年內要培養的6萬名全科醫生中,通過規范化培養途徑培養1萬名,通過轉崗培訓培養5萬名。
把全科醫生留在基層醫院是一個更加艱難的問題。就目前來說,醫生不愿意留在基層醫院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待遇太差;前途渺茫。與中國情況比較接近的是南非,在這個國家,政府為了鼓勵醫生能夠呆在基層醫院工作,特別把那些去基層醫院的醫生薪水提高20%-30%,但即使如此,效果依然不明顯。
這次規劃中也涉及到了這兩個問題,提出“用事業留人、用待遇留人、用制度留人”的激勵機制。但一些醫生對這些措施的未來效果表示不樂觀,在中國,一個普通社區醫院的醫生,其收入和大醫院醫生相差可能數以倍計,一點待遇傾斜未必能夠解決問題。
而對于醫生在基層醫院的職業前景,醫學專業網站《丁香園》負責人、醫學博士李天天更直言,“對于一個年輕醫生來說,去了基層醫院就等于向主流醫學界永久告別”——在中國,即使是臨床醫生,晉升職稱也必須依賴于論文,這與西方發達國家迥然相異。
醫療衛生體系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如果不能推出一整套合理的運營模式,病人依然會去大醫院,基層醫院依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人物
鄧文中獲“終身成就獎”
3月25日,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向華裔橋梁專家鄧文中頒發終身成就獎,向他在橋梁工程領域做出的成就致敬。
現年64歲的鄧文中出生于廣東肇慶,于1968年赴美從事工程設計工作,其設計作品遍布五大洲,被業界稱為“鄧氏橋梁永不日落”,對世界橋梁工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00年,美國《工程新聞紀錄》評選他為過去125年內全世界125位在工程界最有貢獻的“頂尖人物”之一。
進展
全球變暖,土壤助兇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雜志報告說,他們分析整理出過去50年來土壤釋放二氧化碳的數據和趨勢,結果顯示,從土壤中釋放的二氧化碳量在2008年達到約980億噸,遠遠超過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從1989年到2008年間,全球土壤釋放二氧化碳量增加了0.1%——由于其基數龐大,很小比例的增長就意味著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釋放到空氣中。
研究人員猜測,造成這種變化,可能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因為溫度上升而變得更活躍,分解了更多的有機質并釋放出二氧化碳。
復合維生素增加乳腺癌風險?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跟蹤調查逾3.5萬名年齡在49歲至83歲間的瑞典女性十年,其間974名調查對象經確診患上乳腺癌。綜合各類信息后發現,服用復合維生素的調查對象比不服用者罹患乳腺癌的幾率要高出19%。這一研究結果發表于《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
先前研究發現,服用復合維生素片的絕經前女性,乳房密度比不服用者高,即乳房中脂肪較少,而腺體和結締組織較多——這意味著罹患乳腺癌幾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