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初開始,開埠的上海就是一個獨具活力的城市,傳統根基上多元文化的發展孕育出獨特的海派文化,使上海總是最早地捕捉到時尚和流行。所謂的“崇洋”正是上海人兼容并包、積極與世界接軌的表現。也正因為如此,上海能以最寬容的胸懷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英才,并給他們提供最寬廣的舞臺來揮灑智慧,施展才華,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進入了現代主義的范疇,走在時代的前列。
其中最為著名的一位就是匈牙利人鄔達克(Ladislaus Edward Hudec),他以卓越的天賦和創新的設計,為上海的“面孔”增光添彩。在其近30年的上海生涯中,憑借著獨特的個人視角,以及歐洲建筑傳統和世界前瞻藝術,鄔達克不僅成功地進行了一系列全新的設計,還將“裝飾藝術”風格植入申城。他留下的60多幢具有先鋒色彩的裝飾藝術風格經典杰作,其中三分之一現被列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名錄。
建筑是物化的思想,每個細節中都蘊涵著設計者的奇思妙想和精心布局;建筑是歷史的見證,可以喚起人們對過去各個時期的經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回憶與理解。毋庸置疑,鄔達克在上海城市歷史中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他用眾多魅力無窮的作品把自己對上海的熱愛書寫在了這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他對世界建筑藝術、對上海城市建設所作的貢獻永遠值得銘記。
上海接納了流浪建筑師
爾冬強
生于1959年,祖籍天津,現居上海。從事專業攝影30多年,以捕捉和記錄文化變遷而見長,曾任記者和編輯,是中國最早具有獨立精神的自由攝影家,足跡遍布中國各省和世界各地,為這個多變的時代拍攝了大量的視覺文獻,并獨立出版《最后一瞥》、《上海裝飾藝術派》等畫冊數十本。長期以來致力于上海史、中國近代史、西域史、歐亞草原史和南洋史的攝影考察和學術研究,在專題攝影和建筑攝影的領域成就突出,曾獲美國建筑師協會等專業機構頒發的獎項,被西方媒體稱之為學者型的攝影家。其創辦的漢源書店、爾冬強藝術中心、爾冬強私人博物館等,在展示中國傳統和現代文化藝術、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受到學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目前,正在進行絲綢之路沿線各個國家及中俄之間茶葉之路的視覺文獻拍攝計劃和相關學術研究。
2009年5月,著名攝影家爾冬強的“鄔達克與上海”攝影作品展在修繕一新的上海大光明電影院二樓中庭開幕。
鄔達克的一生非常傳奇。爾冬強對他的興趣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他還在《上海畫報》當記者,工作之余,他利用攝影鏡頭梳理上海的現代建筑史。他拿著500:1的上海地圖,一條馬路一條馬路地拍,拍了幾年,把全上海所有的老建筑都梳理了一遍。這位用視覺文獻的形式關注上海建筑遺存的攝影家被他稱之為一個“外國務工者”吸引了——他就是鄔達克。上個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由鄔達克設計并在上海建成的建筑作品超過60件,其中大光明電影院、國際飯店、武康大樓等更是上海人家喻戶曉的地標性建筑。
為研究鄔達克,爾冬強兩次遠赴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采訪拍攝了布達佩斯這個對鄔達克建筑設計產生重要影響的城市以及他的母校——布達佩斯科技大學。爾冬強還深入鄔達克出生的城市拜斯特爾采巴尼亞(現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鄔達克故居、家族墓地和他童年生活的小城全部進入了他的鏡頭。難怪,如今爾冬強說起鄔達克如數家珍——
1893年,鄔達克出生于斯洛伐克的一個建筑世家,21歲畢業于布達佩斯皇家學院,23歲已當選匈牙利皇家建筑學會會員。然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位未來的建筑學家卻成了奧匈帝國在俄羅斯前線的一名士兵。不久,他在戰場上被俘,輾轉被流放到俄羅斯的遠東西伯利亞地區。1918年,他從囚犯運輸火車中逃脫,先逃至哈爾濱,后流亡到了上海。一個初涉上海的外國人,一貧如洗,聲名兩無,更沒完成過一件建筑作品,他怎么能飛速崛起成為上海最紅的建筑師?疑惑之中,爾冬強就去了他的家鄉。
原來,鄔達克出生于建筑世家,父親、祖父都吃建筑這碗飯,布達佩斯的第一條地鐵就是他祖父參與建造的。布達佩斯皇家學院的教育講究基本功,所以鄔達克的建筑學功底非常扎實。長大之后,有一點他很不幸:當時的奧匈帝國房子太多,他的才華沒機會施展。鄔達克又是幸運的:他來到上海后,正值租界邁入鼎盛時期,中國背景的建筑師,基本只做中國傳統建筑,磚木結構,四根柱子,擱上梁,殿堂味十足,上海人管那叫本地房子。但租界并不需要這樣的房子,租界的要求是西洋風格。誰能造?這種建筑師在當時非常稀缺,主要是因為一戰、二戰,特別是日本的侵華戰爭,兵荒馬亂的,正常的歐洲建筑師都不愿意去上海。在那個時代,有點名氣的歐洲建筑師,要拓展海外,都會選擇去美國。
當然,在上海,當時還有另一批海歸建筑師,比如范文照(作品有上海音樂廳)、陳植以及趙深,他們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有的還留學德國,但他們語言比不過鄔達克,有的只會英語,有的只會德語,鄔達克懂七八種語言(監獄里學了俄語、波蘭語,在上海學了法語、英語),語言優勢決定了有些生意就被他捷足先登了。
鄔達克憑借著自己建筑教育的背景,在美國建筑師事務所克利洋行找到了一份助手的工作。在這段打工謀生的日子里,鄔達克不僅學會了漢語,而且得到了第一個設計作品的機會。1923年,他與美國建筑師克利合作完成了美國總會(American Club) ——當時滬美組織中最大的俱樂部,位于福州路209號(原上海高級人民法院),他的天賦和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該建筑外觀為美國殖民地時期喬治式風格。立面豎向三段式劃分,底層入口處有三開間飾塔司干柱式的淺門廊。外墻用美國進口的棕色面磚飾面,白水泥勾縫,白色大理石勾勒線腳。陽臺、窗架設計簡潔,二層為落地長窗及出挑陽臺,二至五層窗口上方均有白色平券形楣飾。頂層則改為白色大理石帕拉蒂奧母題式雙壁柱券窗,形成反差。整幢建筑輪廓醒目,莊重又富于變化。入內,寬敞的白色大理石弧形樓梯分兩邊可登至平臺客梯處,樓梯欄桿為精美的鑄鐵花飾。室內各娛樂設施設置完善,采用美洲殖民地風格的深色木裝修,有古典的淺壁柱和白色門框,地面鋪米色大理石或深色橡木地板。美國花旗總會是鄔達克在克利洋行時期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其建筑風格,特別是偏好用深色面磚、白色大理石等裝飾材料,影響到他日后設計的多個作品,也開啟了1930年代上海建筑中廣泛使用棕色耐火磚作外墻裝飾的先聲。該建筑1994年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7年的不懈努力后,鄔達克終于在圓明園路209號開辦了自己的建筑師事務所——鄔達克洋行,成為上海建筑設計界一匹引人矚目的黑馬。那是1925年,他32歲。
總結一下,鄔達克有兩大絕技。第一,他善于人際溝通,他能和富豪、投資者打成一片,所以他不光做外國人的生意,還幫很多中國巨富建私宅;第二,他和建筑營造商有很好的關系,像一直幫他造房子的陶馥記,造國際飯店時,他力勸陶馥記的老板,說你就別賺錢了,就把這個當實體廣告,這個做好了,還愁沒生意嗎?于是,國際飯店的整個工程不惜血本,絕無偷工減料,所以它的一些細節非常精致,很耐看。
鄔達克來上海的頭幾年,雖然設計了一批包括醫院、俱樂部、學校、銀行、教堂、住宅在內的建筑,但無一例外參照歐美古典主義建筑的原型。這段時期的代表作便是沐恩堂(西藏中路216號),沐恩堂帶有明顯的復古主義的色彩,重細節的裝飾、復興的哥特式塔尖,有著濃厚的歐洲情結。盡管這樣,他仍然無法獲得同行的認同。
機會終于來了。1933年,鄔達克以先鋒設計為大光明戲院改建,成了他的轉折點,自此聲名鵲起。一個從原先流浪者、配角身份,轉變為塑造這個城市靈魂的人物,在以后的建筑路上贏得了陣陣喝彩。
先鋒開山之作——大光明電影院
現為同濟大學副校長的伍江,在其擔任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副局長時,曾直接領導與推動上海完成國際先進理念的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在著作《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中,對整個上海近代城市與建筑的發展輪廓做了一個整體的描述,展現了一幅完整的、各部分相互關聯的歷史畫卷。作者帶著對上海這座城市的熱愛和理解,借助多年來對上海的深入研究,把一個個孤零零的實例串聯起來,敘述著一個個豐富多彩的歷史故事。
伍江認為,優秀建筑師的作品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載體,而鄔達克的作品反映了東西文化碰撞、交流產生的特有風格,加強對這些具有歷史文化積淀的風貌建筑的保護,不僅是政府行為,也是每個市民的職責。
1895年,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里,人們從一塊白布上看到了可以活動的影像,電影就此誕生。僅僅7個月之后,這個全世界最新潮的藝術便從遙遠而浪漫的歐洲登陸到了年輕而時髦的上海。
南京西路216號,大光明電影院淹沒在一排商店中,只有巨大的廣告招牌提示著它的身份。在老一代上海人心中,大光明背負的往事,讓他們自豪又感傷。1928年初建落成時,名流梅蘭芳、包天笑、嚴獨鶴為其揭幕,盛極一時。隨后,因放映侮辱華人的電影《不怕死》遭到觀眾抵制,影院上座率一落千丈。
1931年11月,閉門歇業的舊戲院被英籍華人盧根為總經理的聯合電影公司買下,并于次年拆除。為重建新大光明電影院,盧根找到了鄔達克。鄔達克的成功設計使舊戲院浴火重生,大光明不僅贏來“遠東第一影院”的美譽,還就此成為各地觀眾看電影的圣殿。
鄔達克設計的大光明電影院,用地面積4016平方米,建筑面積6249.5平方米,三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戲院室內外均為現代裝飾藝術風格,沿街立面橫豎線條與體塊交錯,墻面飾以淺黃色拉毛粉刷。入口為高大的鉻合金鋼框玻璃門,兩側墻面貼黑色大理石。入口上方為乳白色玻璃雨篷,其上由大面積玻璃長窗構成強烈的豎線條,一個方形半透明玻璃燈柱高達30.5米,在夜晚光彩奪目,頗具招攬性。整個立面錯落有致,線條流暢,對比強烈,色彩明快,極富現代氣息。因基地狹長而不規則,建筑師將觀眾廳平行基地長軸設計成鐘形,觀眾席上下兩層共2016個軟座,呈同心圓排列,在保證空間舒適的同時,追求營業面積最大化。廳內采用暗槽燈照明,冷氣用噴射式送風,無風口、無噪聲。一二兩層的休息廳則呈腰果形,通過兩部直跑大樓梯與門廳相連,兩側墻體、墻面裝飾及天花都設計成流暢的曲線形,門廳與休息廳連成整體,不僅臨街面窄用地局促的難題迎刃而解,還創造出一個舒適、動感的獨特空間。著名電影藝術家沈西苓當年曾稱“這純粹是最新的法國風建筑”,對大光明的藝術設計贊嘆不已。
1933年6月14日,大光明電影院揭幕,首映美國米高梅公司出品的海軍故事片《熱血雄心》。入院有“小郎”拉門,入場由白俄女郎領票,如此禮遇,加上上海影院首次使用的冷氣,頓時轟動上海,引領全國。
鄔達克研究學者將其建筑分為三個階段,從原先強調嚴謹、唯美的古典復興風格到回旋于新舊形式之間,在受到美國Art Deco(裝飾主義)建筑風格的影響下,最終在上世紀30年代轉變為完全的現代主義,即后來被學界稱為的“現代的裝飾藝術派”。
伍江說,“大光明電影院曾是上海的一個浪漫和懷舊的符號。”“大光明電影院使鄔達克成為先鋒建筑師。這個昔日的‘遠東第一影院’不僅目睹了80多年來中國電影史的興衰起伏,更是中國電影發展歷程的活見證。”
大光明電影院是鄔達克在上海設計生涯中一個重要里程碑,他在設計上表現出的罕見的先鋒傾向,成為我國西式建筑轉向現代主義的標志。同時,他對商業建筑設計的精準理解與定位,處理復雜地形與復雜功能的特殊能力,收放自如與現代時尚的表現手法,使其在建筑界備受矚目,也由此奠定了他成為上海最有影響的新潮建筑師的地位。大光明電影院已在1989年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市文物保護單位。
“遠東第一高樓”——國際飯店
伍江向我們介紹鄔達克的另一座更為重要的建筑——那就是1934年12月落成的共24層(地上22層,地下2層)高83.8米的四行儲蓄會大樓(即國際飯店)。“它的深褐色面磚和豎線條處理,層層收進的頂部造型,無不反映出美國藝術裝飾主義摩天樓的特征。這座大樓的建成標志著上海高層建筑的設計和施工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世界著名建筑設計師貝聿銘在40年后回憶道:“在臺球廳和電影院旁邊是這座正在施工的大樓,人家說這幢樓要造24層,可我就是不相信!你想象一下,周圍的樓都只有5層、6層、7層、8層,而這幢要有24層。所以每到周末我就去看它慢慢升高。”貝聿銘說的電影院,就是鄔達克設計的大光明電影院;他看著一天天長高的大樓,是正在施工中的國際飯店。
伍江說,1931年,當時由金城、鹽業、大陸、中南四家中國民營資本的銀行合伙形成了一個集團,即“四行儲蓄會”,獲利豐厚。此刻他們想要表現自己的實力,以吸引更多儲戶到“四行”存款,于是決定投資興建遠東最高大樓。但他們的實力實際上是有限的,不可能到外灘買地皮,當時外灘的價格太高。后來他們就在跑馬場的邊上,緊鄰“大光明”,買下了一塊地皮,這里相對來說還不貴。
79年前,在上海這種軟地基上蓋摩天大樓,談何容易。當時,公和洋行、康益洋行等滬上大公司都沒有把握,是鄔達克敏銳的判斷和大膽的決定促成了大樓的建造。當時的設計難度很大,因為當時買下的地皮僅有1176平方米,只能向“高”發展。鄔達克幾易草圖,最終定稿為一幢美國現代派風格的摩天大廈。
地基采用蒸汽機打樁,樁頭均為圓木美松,每根鋼柱下打5根梅花樁,最長的樁達39.8米,接近大廈地面總高的一半。由于樁又密又深,至今在近代上海高層建筑中,它沉降最少。過去上海其他一些高層建筑均使用進口石材飾面,鄔達克卻讓它內外統統穿上中國的“衣服”——大樓的外墻,1層至3層用青島嶗山黑花崗石貼面,4層至22層用泰山磚廠的棕色面磚;內部門廳、地坪用山東玉佛石鋪砌;大廳柱子和墻面的大理石,淡黃、淡綠相互映襯,十分華美。鄔達克曾多次到現場,與中國建筑工人探討施工問題,大樓建成時,還與工人合影留念。
大樓于1932年8月動工,1933年10月竣工,1934年12月1日開業。國際飯店比當時香港最高的匯豐銀行高出11米,比當年日本建筑高出更多,可以“既忘車馬之喧擾,且疑羽化而登仙”,“遠東第一樓”因此聲名鵲起,而“抬頭看樓帽落地”則一度成為各地來滬觀光的笑話。
不用說,國際飯店馬上成為名流匯聚的地方。1935年2月18日,上海文藝界名人在這里聚宴。他們中有京劇名角梅蘭芳,電影演員金焰、阮玲玉。兩個星期后,阮玲玉服毒自殺,成為當時轟動上海的重大新聞。1937年5月19日,中美長途電話開通儀式在這里舉行,15樓的套房里,宋美齡、宋藹齡與羅斯福總統的夫人通話。后來成為建筑大師的貝聿銘在國際飯店建成后,感嘆萬分:“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吸引,從那一刻起,我開始想做建筑師。”就這樣,1935年,貝聿銘遠渡重洋,到美國開始學習建筑。
國際飯店保持著“遠東第一高樓”的紀錄近30年。到1982年,它保持了50年的上海最高建筑紀錄才被高91米共30層的上海賓館打破。
上海巨鹿路675號,無疑是個響亮的門牌號。上海市文聯第一任主席夏衍曾在這里辦公。文學泰斗巴金在這里創辦了《收獲》雜志。據說,上海剛解放,這幢樓房還暫時做過上海軍管會的辦事機構,陳毅老總曾在這里住過三天。不久就變成華東作家協會。后來,直到現在是上海市作家協會的所在地。
上海市作協黨組副書記兼秘書長臧建民,1997年來到作協后,馬上被這碩大和富有特色的建筑所吸引。在打聽、查證、研究后,他對于這幢充滿文學和藝術色彩,曾被叫做“愛神花園”的歷史建筑不僅爛熟于心,而且越發喜愛,幾次撰文稱頌,更把他主編的一套文學叢書起名為“普緒赫文叢”。普緒赫是花園里一座雕塑女神的名字。聽臧建民談“愛神花園”,好比在欣賞一部敘事長詩。
70多年前,這里的園主就是當時上海灘赫赫有名的豪門望族,人稱“煤炭大王”和“火柴大王”、“水泥大王”劉鴻生的胞弟劉吉生。1921年和1924年,劉吉生先后購進了法租界巨籟達路(今巨鹿路)681號和675號兩塊地皮共4000多平方米,他打算在這塊風水寶地上修建豪宅。
劉吉生的妻子劉陳定貞漂亮,聰明,能干。他倆青梅竹馬,十分恩愛。為此,劉吉生決定在妻子40歲生日的時候把這幢新房子作為送給她的一份禮物。
1926年,劉家聘請鄔達克設計住宅,又邀鄔氏好友、陶馥記老板陶桂林施工建造。
劉吉生生意繁忙,工程上的事則由劉太一手操辦,包括與鄔達克商議設計主題、建筑樣式和規劃布局等。在劉太眼里,夫妻恩愛,事業成功,兒女成群,這是一個令人自豪的家庭。因此她要設計師把所有這些都體現在新花園之中。5年后,劉家花園落成。這座設計和施工都堪稱一流的精美住宅,造價高達20萬銀元。
劉家花園屬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風格,具有宮殿的氣派,形制和柱式都稱得上典范。主樓的建筑面積約1700平方米,假四層建筑。它是按照希臘神話中的愛神丘比特和普緒赫的故事設計的。
鄔達克在莊重的建筑中注入了優雅嫵媚,特別是南立面設置貫通兩層凹槽的愛奧尼克柱式門廊,二層柱間為弧形陽臺,鑄鐵花飾欄桿,格外醒目華麗,表現出輕盈、雅致的女性美。
宅前庭院的中軸線上置一座由漢白玉制成的普緒赫雕像噴泉,成為整個庭園的靈魂。噴泉中央的柱子支撐著一個水盤,水噴射在雕像上,落入水盤,隨后流進水池。普緒赫舒展輕緩,全身散逸著青春少女的氣息,表現出一種醉人的美麗。這是鄔達克特意從意大利定購送給劉家的。
鄔達克為何不惜重金,要在意大利制作雕像,贈送給他的客戶呢?臧建民笑著說,關于這有各種傳聞,但有一個前提是存在的,那就是鄔達克為劉吉生夫婦的愛情故事所感動。在鄔達克心目中,一個中國式的愛情故事與希臘神話中的最美妙動聽的普緒赫故事一樣迷人。另外,他也要感謝劉家給了他一次良機。要知道,他太想用普緒赫的故事來創造一個庭園建筑樣式的范本,這是他多年的夢想和追求,也是他建筑設計生涯中注定要完成的使命。
普緒赫是神話中的希臘公主,因為美麗無比而引起維納斯的嫉妒。愛神丘比特奉母之命欲加害于普緒赫,結果反而陷入情網,讓西風之神將她攜到自己的宮中,每天夜里與她幽會。維納斯一心要拆散他們,不斷陷害普緒赫。在歷經重重磨難后,普緒赫與丘比特終于結為恩愛夫妻,過著幸福歡樂的生活,他們生了一個女兒,名字就叫歡樂。
愛神花園的構思,與英國著名學院派畫家萊頓的名畫《普緒赫洗浴》有關。在這幅畫中,萊頓展示的是普緒赫正在脫下薄紗長裙準備入浴的那一刻,舉臂回眸,亭亭玉立,人物造型充分顯示了藝術家獨特的想象力。劉家花園一些重要的細部特征,如希臘風格的愛奧尼柱子、臺階、水池、金色的柱頭,甚至差不多寬窄的石徑等都一一體現。萊頓畫中完美的普緒赫形象,正是鄔達克所追求的那種理想美。
劉吉生住宅配套設施完備,居住環境極為舒適安全。住宅配置鍋爐房,中央供熱系統供應暖氣和熱水。每層樓面設有兩個衛生間,衛生潔具一應俱全。劉家的傭人都住北面臨街的輔樓,輔樓上下兩層,面積340平方米,底層設有汽車庫。整個庭園沿街分兩個大門出入,設門房間和狼狗棚護衛。大花園內花壇、樹壇和草坪,石筍、太湖石等觀賞石錯落其間,與植物融為一體,景色別致。另外花園里還有網球場、溫室等設施,噴泉、葡萄架、石椅等園林小品也大大提升了庭園的規格。
筆者10多年前也曾供職于此,那年5月的一天,劉吉生最小的女兒攜兒帶孫,一行七八人從美國來滬,順便探訪舊居。她上上下下看得很仔細,我們便悉心聽她細訴懷舊之情。她出生于1931年,正好和房子同齡。她在這老屋里住到18歲,去了美國讀大學。她跨進東樓門,指著落地座鐘、鏡臺、黑白相拼的地磚、酒吧臺,來到螺旋形樓梯,扶手鐵欄上有雕花英文字母L(劉)、K(吉)、S(生)……連連說:老的老的,都是老的,連大廳天花板上的花色也是老的。看來她的情緒有點興奮,還不住地介紹說,當初這個院子里,下人有40多,其中更夫1人,專門養狗的2人,狗有20多條,4條大狼狗夜里放出來看門。
臧建民最后告訴說,1999年,經上海市政府批準,巨鹿路675號的大門掛上了優秀歷史建筑的標牌。如今,我們完全可以告慰鄔達克的在天之靈了:他精心設計的愛神花園將永遠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鄔達克與中國許多民族資本家私交甚密,他的作品多是中國人投資建造的,這在外籍建筑師中并不多見。1935年,鄔達克為“顏料大王”吳同文設計了自己在中國的“收山之作”,由于外墻貼綠色面磚,老上海人稱它為“綠房子”。據悉,為一睹這座位于上海銅仁路333號的綠屋真容,司徒雷登特地從北京前來造訪。更有某國外交官,當年愿用一艘萬噸郵輪外加50萬美元現金想交換而未能成功。
談起“綠房子”,與上海老建筑有難以割舍情結的著名作家程乃珊似最有發言權。1984年,一部《藍屋》,讓讀者認識了程乃珊,也奠定了她在中國文壇的地位,由此引發了她寫老上海有關的一系列作品。
“藍屋的原型不是藍色的,而是綠色的。”早在10多年前,程乃珊就向我們透露了《藍屋》背后的傳奇故事:
在上海銅仁路333號,有一座外面用綠的貼面磚砌成的房子,通常上海人叫它“綠房子”。小時候我家住在南京西路,經常路過綠房子。我常看到在綠房子四樓,有很多穿著時髦的男男女女,將唱機放在陽臺上放音樂。聽家里老人說,這幢綠屋的主人叫吳同文。“文革”開始以后,吳同文和他的小老婆一起在這里自殺了,房子的玻璃都被打碎,大字報從四樓一直貼到下面,風吹雨打,變成一絲一絲的,周圍的鄰居說這棟房子晚上會鬧鬼,聽到有哭聲,讓人不寒而栗。后來很巧,1970年,我結婚了,我先生就來自這個房子里面,他是吳同文的外孫。
1932年,日本對華侵略擴張,作為上海顏料大王的吳同文有種預感,覺得中日這場戰爭是避免不了的。于是他就開發軍綠色顏料,結果綠色為他掙了很多錢,所以他覺得綠色是他的lucky colour,他的寶馬車也是綠色的。等他錢掙得差不多了,他想造一座自己喜歡的房子。于是他選址在當時的愛文尼路和哈同路交界處,那兩條路名中間恰巧嵌著他的名字。房子在1938年完工。當時的《上海日報》將它稱為“遠東第一豪宅”。總共四層樓的房子還配有電梯,它是上海私人房子中第一家裝電梯的。電梯門是弧形的,整棟房子是圓的,圓的被認為可以化解兇險。另外,電梯門不是金屬的,而是木制的,顯得很豪華。
“文革”開始,1966年8月23日吳家被抄,吳同文9月份就自殺了。吳同文自殺時穿著人民裝,手里拿著“公安十六條”,即“要文斗不要武斗”,姨太太則穿一身中裝,化了妝,兩個人手拉手去世了。到發現的時候,兩人的手都拉不開……
這樣的故事讓程乃珊震驚,也讓她有了創作的沖動。1984年她發表了《藍屋》,并獲首屆《鐘山》文學獎。
然而,“藍屋”的傳奇沒有結束。
上世紀90年代的一天,當程乃珊走過這棟房子時,發現房子已經全部裝修好了,像一位醒來的“睡美人”,很漂亮。
“當時我很想知道是誰裝修的。我先生進去后回來告訴我,里面住著一位臺灣建筑師。我說我一定要去見見他。我去了,這個建筑師看了我半天,他說:‘你是不是程乃珊?’我說:‘是啊!你怎么會知道的?’他遞給我一張名片,說:‘我是你《藍屋》里面的顧傳輝啊!我回來了。’”
當時,程乃珊的臉上充滿驚悚,盡管時光流逝了十多年,但她依然掩飾不了內心的震驚。“我為《藍屋》主人公取的名字就是顧傳輝,而他的名字居然與我小說里虛構的名字一樣,就連年齡也是一樣,唯一不同的就是我用的是‘輝’,而他是‘暉’。”
程乃珊不由感慨,“所以說生活中永遠有那么多傳奇,這不是小說可以虛構的。后來我進一步了解到他也是上海人,父親是飛行員,他生在臺灣,后來自己學建筑。1990年到上海,無意間看到這棟綠房子,他覺得這與他看到的其他房子完全不同,這座綠房子是完全超現代的。于是他通過很多途徑,將這個房子的租賃權拿了下來,并將它修舊如舊。”
綠房子,是鄔達克留給上海的最后一件作品,同時也最能體現他所倡導的現代美學風格。當時,吳同文請來了已經聲名顯赫的鄔達克,要求房子必須是“獨一無二”的。而鄔達克更是拍著胸脯跟他保證:“即使再過50年,這幢房子的現代感仍是超前的,哪怕再過100年,我相信她仍不會OUT!”
綠房子建于1938年,為四層樓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墻貼著淺綠色面磚,建筑面積2000余平方米。這座建筑的外形是西方現代派的,設計者由漸漸向上縮進的露臺形成輪船意象,露臺即輪船的甲板,以隱喻的手法達到建筑的個性化需求,遠遠望去,的確很像是一艘綠色的郵輪。
上海是片海,綠房子號郵輪和海結下不解之緣。它的弧形窗面對著東南邊,朝著東海和日光的方向;它頂樓還豎著一根高高的桅桿,巧妙地和水管銜接在一起,穿過各層憑欄遠眺的甲板通到地面;最讓你驚嘆的是,樓內通道及樓梯旁的墻都是以昂貴的海底石做的,那些從海里來的石頭帶著億萬年的光澤和斑駁,像一群沉默的哲學家靜守著他們的理智,順著他們看過去,你隱約還能觸到不同于陸地的光:陸地閃爍的霓虹是浮躁盲動的,而海里的光是睿智冷靜的永恒之光。
海是浪漫的,亮著燈的船行進在海面,吸引著夜游的魚。這座船型建筑的很多細節內容讓訪客們嘆為觀止。底層有宴會廳、舞廳、彈子房、酒吧間,頂層有棋室、花鳥房、玻璃頂棚等等。在綠房子一樓通向二樓轉彎處的墻面,嵌著一幅以玻璃制成的抽象圖案,那是鄔氏的圖騰,顯然對于這棟開申城現代風氣之先河的建筑,鄔達克是相當看重的。為了確保綠房子經典的獨一無二,吳同文把圖紙原稿也買斷,鎖在保險箱里,可惜的是,圖紙已毀于文革。
鄔達克設計的這幢房子,陽臺上沒有柱子,這在1930年代時是非常現代的。從圍墻外看綠屋,就是一幢老洋房,你即便走到跟前向里張望,也絕對想象不到內部空間的巨大。一個超過700平方米的內部空間和現代別墅中層層退臺的設計,在7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正是鄔達克所代表的現代派占上風的時刻,所以直到現在,這座已經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綠房子”依然以其獨特的氣度傲然立于眾多現代建筑中,絲毫沒有因年代久遠而顯出落伍的樣子。50年的承諾,鄔達克做到了。現在離2038年還有28年,100年后這座掩映在大樹后仿若一艘遠洋郵輪般的宅院會不會OUT,讓我們拭目以待。
后記
筆者在尋找鄔達克的過程中,歷史被一頁頁掀開。他設計的眾多作品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每一幢建筑都埋藏著一段歷史,舊上海的故事刻在布滿爬山虎和青苔的老墻上令人感嘆不已。比如,位于延安西路華東醫院的病房樓,原名宏恩醫院,是至今保護最好的近代醫院建筑;上海化工輕工供應公司大樓曾是舊上海著名的四行儲蓄會大樓;上海市三女中的五四大樓過去是中西女塾景蓮堂。鄔達克還在上海設計和修建了很多教堂:位于西藏中路的沐恩堂哥特式風格鮮明;位于虹橋可樂路的焉息堂拜占庭風格,頗具東歐風情。為此,他的教堂作品受到羅馬教皇的關注,教皇PUIS七世曾請他出任圣彼得教堂發掘小組成員。1950年鄔達克在加利福尼亞的伯克利介紹發掘圣彼得墓的過程,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專程飛到伯克利聆聽。
1947年,鄔達克離開上海赴瑞士小住,后又去美國定居。在加利福尼亞,他為自己建造了一幢沒用一顆金屬釘子的瑞士風格房子,1958年因心肌梗死去世。
伍江教授、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幾代學者,一直致力于鄔達克的研究。在他們看來,鄔達克屬于歷史,更屬于生活。從老式家庭在院子里通宵達旦唱堂會,到花園洋房舉辦家庭舞會……建筑以凝固的形式保存了過去人們生活的印記。鄔達克及其作品記錄了上海值得留戀的過去,但作為視若珍寶的文化財富卻是屬于中國,又屬于世界。
相關鏈接:
鄔達克主要作品(以下路名均為上海)
美國總會,1923年,福州路209號
焉息堂,1925年,可樂路1號
四行儲蓄會大樓,1926年,四川路261號
宏恩醫院,1927年,大西路(今延安西路221號)
寶隆醫院,1928年,白克路(今鳳陽路415號)
西門婦孺醫院(習稱紅房子醫院),
1928年,方斜路419號
沐恩堂,1930年,西藏路316號
浸信會大樓,1930年,圓明園路209號
諾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樓),
1930年,淮海中路1850號
愛文義公寓(今聯華公寓),
1931年,北京西路1341-1383號
孫科住宅,1931年,番禺路60號
南洋公學工程館,1931年,華山路1954號
愛神花園(今作家協會),
1931年,巨籟達路(今巨鹿路675號)
外國弄堂,1932年,新華路211弄、329弄
廣學會大樓,1932年,
博物院路(今虎丘路)128號
鄔達克住宅,1933年,番禺路129號
大光明電影院,1933年,
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216號)
浙江大戲院,1933年,浙江中路123號
上海啤酒廠(今夢清園),1934年,宜昌路130號
國際飯店,1934年,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70號)
中西女塾景蓮堂(市三女中五四大樓),
1935年,憶定盤路(今江蘇路155號)
達華賓館,1937年,大西路(今延安西路918號)
吳同文住宅(綠房子),
1938年,哈同路(今銅仁路333號)
伍江
1960年10月生于南京。1983年畢業于同濟大學建筑系建筑學專業,1986年同濟大學建筑理論與歷史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1993年獲博士學位。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2003年2月至2008年10月任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副局長,2008月11月至2009年2月任上海市規劃與國土資源管理局副局長。2005年起兼任上海市地名管理辦公室主任現兼任中國建筑學會理事,中國雕塑學會名譽理事,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建筑學會副理事長。2008年12月回同濟大學擔任副校長。長期從事西方建筑歷史與理論的教學和上海近代城市與建筑的歷史及其保護利用的研究,著有《上海百年建筑史》、《上海弄堂》、《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編制與管理》等多部專著,完成建筑設計工程項目10余項。
臧建民
1953年5月生于上海,1970年赴安徽插隊,1972年應征入伍,1981年回上海工作。曾任市軍隊離退休和復退軍人安置辦副主任、龍華烈士陵園主任、龍華烈士紀念館館長。1997年調上海市作家協會從事文學組織工作,現任作協黨組副書記、秘書長,兼上海文學創作中心常務副主任、《上海文化》雜志社常務副社長、巴金研究會副會長,上海作協理事,作家俱樂部網站總編輯。200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主編《巨鹿文庫》,合作主編《中國通俗小說書系》、《普緒赫文叢》等。
中國的“收山之作”——綠房子
程乃珊
女,1946年出生于上海,浙江省桐鄉縣人。從小在上海、香港長大。1964年高中畢業,考入上海教育學院英語班,畢業后當中學教師10余年。1979年《上海文學》發表其處女作《媽媽教唱的歌》,自此開始了文學生涯。1982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其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天鵝之死》。1984年,發表中篇小說《藍屋》,并獲首屆“鐘山”文學獎。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其主要作品有《丁香別墅》、《窮街》、《女兒經》、《金融家》等。小說取材于她所熟悉的生活領域,善于通過日常瑣事和生活細節的描繪,折射出上海灘上的人情風俗和社會心理,具有較強的可讀性。2000年開始涉足與老上海有關的紀實文體,代表作有《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上海羅曼史》、《海上薩克斯風》、《上海女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