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劇院賞經典歌劇,在逸夫舞臺品京昆國粹,在星光影劇院看一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懸疑話劇……“十二五”期間,人民廣場周邊沿西藏路一帶,將崛起一座富于滬上特色的“海派百老匯”。它并非一幢獨立的建筑,而是集納了區域劇院、電影院等優勢文化品牌。這是2010年7月21日市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和黃浦區政協聯合主辦的專題研討會上透露的消息。
劇場影院資源豐富
“海派百老匯”的概念來源于紐約百老匯,不過,前者更富于中國特色。人民廣場周邊是上海的中心區域,歷史悠久、商業繁榮、人口集中、文化積淀深厚。打造海派百老匯,符合大都市文化發展的要求和這一區域的實際。
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0月,這一區域周邊擁有劇院、圖書、音像、美術品等文化經營單位477家。錢柜、好樂迪、杜莎夫人蠟像館等娛樂設施相繼落戶。更突出的優勢,還在于該區域劇場和電影院規模大、歷史悠久。其中,上海大劇院是上海標志性文化建筑,上海音樂廳則是歷屆上海之春音樂節和國際廣播音樂節的中心會場,逸夫舞臺是上海最具盛名的京劇舞臺,大光明電影院,和平影都以及黃浦劇場,都是響當當的優質文化資源。
“美國模式”上海改良
“如何讓這些散落在人民廣場周邊的珍珠,串成線集體發光?”由市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和黃浦區政協聯合撰寫的課題報告稱:可參照紐約百老匯的模式。
報告建議,將人民廣場及其周邊地區打造成海派百老匯核心區。該區域南北可以沿西藏路向世博園區和蘇州河創意園區、濱水聚居區拓展,東西可以沿南京路向外灘金融集聚帶和靜安寺商業文化中心延伸,輻射范圍幾乎包括整個黃浦區和市中心繁華地段。至于輸出內容,則包括劇場演出業、電影放映業、休閑娛樂業三種產業門類,幾乎囊括服務型文化產業的全部內容。隨著產業發展,逐步從服務型向生產型、中介型產業延伸,逐步融三種形態于一體,形成集聚效應,成為上海的文化品牌。
此外,這一區域有固定人口60多萬,每年有近200萬海外游客和8000多萬國內游客光臨。白領和中外游客、城市居民,將構成文化消費的主力。
概念擬列入“十二五”規劃
目前,黃浦區擬將打造“海派百老匯”的概念,列入該區“十二五”發展規劃。不過,如何平衡劇場演出、電影放映、休閑娛樂比重,委員們有自己的想法。黃浦區政協委員、該區文化館創作研究室主任徐開麟說,不妨將現有資源整合分成經典百老匯、時尚百老匯和國粹百老匯三大分支,開掘作為世博文化資源,培育新的文化市場。黃浦區政協委員彭衛國建議,一些歷史優秀的文化品牌,如黃浦劇場可作為上海滑稽戲和其他曲藝節目的專用劇場,創造條件,實現區域內兩個滑稽劇團的“回歸”;南市影劇院可與上海魔術團對接。
報告建議,作為中心地段的核心劇場共舞臺,要適合現代歌舞秀表演,在改造中力求新穎、富麗堂皇,并配以高科技的燈光音響和舞臺輔助設施,盡量滿足節目內容和形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