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馗,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驅鬼逐邪之神。現今民間還流傳著很多與鐘馗有關的歇后語,如“鐘馗開飯店——鬼不上門”“鐘馗嫁妹——鬼混(婚)”“墻上掛鐘馗像——鬼話(畫)”“鐘馗打飽嗝──肚里有鬼”等等。
也就是說,鐘馗捉鬼的神話傳說在民間有著相當數量的擁躉,以這一素材為藍本,發行是非常安全的,加上神話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人類能量、情感的終極呈現這一先天的迷人魅力,收視率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但是,好的題材更該有高的標準,好題材與難得廣泛的群眾基礎,只該是用來加分的,不是用來幫助及格的。
《天師鐘馗》的精彩之處便在于集合了近百年來最熱門的神話故事,不僅有耳熟能詳的《封神榜》,還有家喻戶曉的《白蛇傳》,更有《東游記》里呂洞賓與白牡丹的情感糾葛,《倩女幽魂》中的聶小倩、寧采臣,以及鯉魚精的愛情故事,可以說能讓神話迷們一次過夠癮。
演員陣容也夠份量,鐘馗的扮演者大膽起用了人緣極佳的“收視福星”歐陽震華。加之播出時間放在暑假檔,所以,本劇的天時地利全都兼備了。那么它真正的軟實力如何呢?
說軟實力,不得不先做排除法——“掃雷”。近年來,不“雷”不紅成了國內神話劇的一大軟肋,比如浙版《西游記》,以及《牛郎織女》《神話》,都有“ 更有神,雷雷更健康”的氣質。這其中《神醫大道公》算是例外,它玩的是結合時弊的“雷幽默”。而相較以上神話劇,《天師鐘馗》徹底拋棄了一切“雷”,采用清新的敘事方式,可謂精神可嘉。
另外,《天師鐘馗》對原來的神話故事進行了創新,講的是后傳故事,例如“美麗之罪”的頭號反派,竟然是當年被妲己剖出來的“比干之心”,這種全新的演繹方式和神仙形象,完全符合現代人的興奮點。
新版鐘馗較之老版,在武打動作上也更上一層樓,并加入了更多的電腦特技,據稱劇中特效總時長超過4萬秒!即11小時!在國產電視劇中前所未有,致使整個畫面看起來仙氣十足。雖然“東方魔幻版阿凡達”是宣傳噱頭,但是制作真的夠精良,也下了血本。
但是,我仍然忍不住要說個“但是”,也許所有的影視公司都需要考慮這個“但是”:對于千千萬萬個觀眾來說,到底是砸錢在場景與特效上重要呢,還是首先把一劇之本提煉好重要?
人們喜歡鐘馗的故事,是因為他捉鬼降妖的凄美故事本身,這是根本,也是精髓。而本劇的劇情和臺詞,則過于平庸,過于矯情,過于假。那些人生的哲理,因此成了說教;那些美麗的情愛,因此成了表相;而歐陽老師扮演的鐘馗,則缺乏主見,更缺智慧。這里面,不太有特色的后期配音,也是一大失分原因。
其實,情愛與復仇,無論這樣的故事多么老套,只要它夠極致,夠力道,都會令人信以為真,或者心馳神往。所以,神話就該帶我們發現它原本美麗的源頭,這種美麗,不僅是面子上的,更是骨子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