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新原野娛樂傳媒有限公司總裁裘華順
今后投資電影,我不會再被某個導演打動了,而是一個電影項目自身的市場價值。”作為影片《80’后》的主要投資人,新原野娛樂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原野傳媒)總裁裘華順第一次以“電影人”的身份接受了《綜藝》的專訪:“我以前在杭州主要做環保產品方面的投資,一個朋友找到我,希望能夠給《80’后》投點錢,當時完全是看朋友的面子,很偶然地‘撞到’電影圈里來了。”
但這次偶然“觸電”卻改變了裘華順的投資方向。在與《80’后》編劇兼導演李芳芳等電影人接觸的過程中,以做風投起家的裘華順敏銳地“發現了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他很快決定成立一個電影投資公司,“進軍影視界”。但真正“入了電影這行”,他才發現“玩票”與“投資”有著天壤之別:“專業的資本和投資人看重的是電影的產業前景,而不是某一部影片或某一個人”。至于做一名電影投資人的真實感受,他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八個字來形容目前的心態。
“觸電”
2008年初,整個京城還沉浸在新年熱鬧喜慶的氣氛中,裘華順已經入駐剛剛租來的辦公室里。但這六間位于老北影廠院子里的辦公室卻讓他難以安坐:“這是原來中影華納橫店影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橫)留下的辦公室。華納、中影和橫店,分別是國際、國內和地方的三大電影巨頭,他們的組合如今竟人去樓空,讓我對電影市場的變幻莫測倒吸一口涼氣。”
其實,裘華順首次“觸電”,答應投資《80’后》是在2007年的下半年。當時,國內股市正“牛”,到當年“十·一”前,滬市大盤已突破5500點,至當年12月25日,滬深兩市賬戶總數達到13870.21萬戶,那一年正是被稱為“全民炒股”的一年。但“明眼人”已經從蔓延美歐的次貸危機中窺到端倪,從事風投的裘華順也感到“股市要出事”。與此同時,國內的電影市場也一片“火爆”:《投名狀》和《集結號》的票房均達到兩億元上下,當年國內的電影票房同比增長26%,與其他熱門行業相比毫不遜色。裘華順將自己最終選擇進入電影業的原因歸結為投資人對商機的敏銳洞察力,“就拿2008年來講,全年的票房有40多億元,除了進口分賬大片,國產電影只有20多億元,這與國內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相符的。而文化產業又是一個國家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爆發’的一個產業,作為一名投資人,我嗅到了其中巨大的發展空間。”
但“移師”北京后,裘華順除了《80’后》,并沒有投資其他電影項目。“我不想做電影業玩票的過客,而是想做專業的電影投資人。”據裘華順介紹,這一年他做的主要事情就是遍訪影視界的專家名人,其中包括《雍正王朝》的編劇劉和平、上海聯合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等,“都是響當當的人物,他們的很多忠告我至今牢記在心。”除了走訪這些資深人士,裘華順還參加了香港電影節和上海電影節的各種論壇活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更多地融入電影界,更多地了解電影業。”同時,他還找各種機會盡可能多地觀摩影片,一部《非誠勿擾》裘華順曾仔仔細細“研究”了10多遍,“我要把它的賣點一個一個找出來,弄清楚它為什么能賣錢。”裘華順這樣解釋,“不只是好影片,爛片我也看,我要吸取他們的教訓,極力避免那些錯誤。我要全面了解這個產業以及它的游戲規則,因為我不是想投資一兩部電影,而是要做電影這個產業,做專業的電影投資人。”
經過一年的深入了解和跟隨《80’后》從立項、拍攝到上映的完整歷練,裘華順對電影投資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他向記者透露,《80’后》的制作和宣發成本共1300多萬元,其中他出資一半。影片目前的票房是1700多萬元,加上網絡版權和電視播映權以及在拍攝過程中的其他融資,總體來說“并沒有虧本。但從中學到的經驗教訓,是我本人的最大收獲。如果放到現在讓我重新操控這個項目,絕不會是目前這個結果。”
初體驗
裘華順的如此經歷并非個案。從2008年下半年,特別是奧運會之后,經濟危機蔓延到國內,到這一年的11月份,股市大盤從一度最高的6124點暴跌到1664點,幾近崩盤。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內的文化產業尤其是電影產業卻逆市上揚,當年的《非誠勿擾》單片票房高達3億多元。這一年,投資電影制作的民營公司和其他性質的社會機構已多達500家。其中,連續拍攝三部影片,通過投資與回報的良性循環,基本形成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投資主體超過40%。
“親眼看到身邊有很多熱錢,包括原來奔房產,甚至礦產的資本,蜂擁而至電影業,”對于這樣的現狀,裘華順認為與國內太多具有“玩票”性質的非專業投資人有很大關系。“不同目的、不同性質的資本背后是各式各樣的操盤者,沒有專業的團隊為電影項目把關,人們只是一窩蜂地想要復制業界神話,或者純粹只是為了好玩,其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統計數字顯示,到2009年,全年出品的各類影片460多部,其中能夠進入市場的不足150部,而真正實現盈利的更是寥寥。“能夠賺到大錢的,不會超過10部”裘華順指出,不同于其他行業,電影業的這種泡沫五彩斑斕,“更能吸引眾多‘業余人士’和‘業余資本’的目光。”
裘華順坦言,他剛開始投資《80’后》的時候,也很“業余”:“當時還沒有考慮進入電影行業,純粹是為了給朋友幫忙,也有點被導演李芳芳的專業水準和執著精神所打動”。談起第一次做電影的心得,裘華順不斷強調:“無論哪一種類型的影片,關鍵是要把它做到極致。我決定做電影后,就要求《80’后》必須保證制作水準。站在投資人的立場上,當然是越省錢越好,但這要在保證電影質量前提下。”至于教訓,裘華順則表示,主要在發行與宣傳方面缺乏經驗。首先在檔期選擇時沒有考慮到世界杯有那么大的影響,又正巧趕上南方連降暴雨,影院觀眾流失很多。再者,對前后上映的其他影片缺乏研究,盲目擠在25部之多新片中,排映空間受到限制。此外,在宣傳方面,雖然農夫山泉投入了近2000萬元用于《80’后》與蘇打紅茶的捆綁廣告,并在國內收視率較高的多個電視節目時段投放廣告,但卻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可以吸引觀眾的引爆點,將大眾的注意力有效地從“蘇打紅茶”轉移到影片上來。“如果現在再操作這部影片,就不會有這么多的教訓了。”
《80’后》將裘華順帶入了電影業,這時的他反而更加謹慎。他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八個字來形容自己目前的心態。他表示,今后投資電影之所以不再會因導演而定,并不是對導演李芳芳和他第一次電影經驗的否定,而是對電影市場有了深刻認識后的經驗之談。相反,他一直很欣賞李芳芳的才氣和想法。目前,新原野已經與李芳芳簽下七年合同,打算把她作為一支“潛力股”進行長期培養。不過裘華順的目標并非是以導演創品牌,而是以公司創品牌。“現在電影市場競爭這么激烈,誰也不可能通過打敗對手取勝,但必須保證自己出品的電影品質。我要讓每一個看過我公司電影的觀眾都說‘新原野’的電影,好看!導演其實只是電影生產過程中的一個要素,他很重要,但不能決定整部作品。我要做的是制片人電影,作品的走向應該由制片人來把控。”
裘華順認為成功的電影必須具備六方面要素:好故事、好劇本、好導演、好演員、優秀的制作團隊和成功的宣傳發行。“這六方面都是必備條件,錯一個,滿盤皆輸!”裘華順感嘆說,“即使我拿到了好的劇本,找到了好的導演和演員,電影也已經開拍了。我還是會非常擔心:會不會在拍攝過程中出現什么問題?劇組會不會有人臨時退出?即使片子已經制作出來了,還要擔心電影的營銷問題,怎樣才能在同時上映的眾多影片中獲得最多關注,怎樣才能讓觀眾心甘情愿地為你的電影買單?現在是酒香就怕巷子深,因為酒太多了!”。
新原野的方向
“投資應該是一種理性行為。冷靜地觀察市場的行情,然后去生產符合游戲規則、符合大眾口味的主流價值觀電影。所以我一定不會跟在別人后面做別人做過的事情,我要做出自己的創意和特點。””裘華順表示,新原野今后投資的任何影片必須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在類型方面不跟風,二是在堅持走主流路線。
他透露,新原野主要投資制作以下四種類型電影:極致的商業片、極致的文藝片、極致的驚悚片和極致的喜劇片。目前,新原野投資的驚悚片《守望者》已經完成拍攝。另外在9月份啟動的商業電影《一樹梨花壓海棠》則將憑豐富的商業元素和時尚奢華的場景取勝。
在影片主題方面,裘華順則要求新原野的項目一定要符合主流的道德倫理觀。“電影是一種精神產品,如果電影傳遞的價值觀不對,就相當于在販毒。‘思想主流,品質考究’,這是新原野電影的基本定位”。
在美、日、韓等電影產業較發達的國家,均有專門的電影基金供大量的社會資本進入電影業。而在中國,這種形式卻比較少見。裘華順表示,他之所以創立“新原野電影基金”,就是針對目前電影市場非專業資本過多的現象。“電影是一門藝術,是一門產業,不是一些非專業的投資人可以把控的。如果有專業的投資機構和專業的策劃團隊以及制作團隊對項目進行評估和把關,將會有利于國內電影業的良性發展。”據裘華順介紹,如今,新原野已經建立起了由多名業界資深人士組成的評審團隊,對投資的電影項目,從前期的市場可行性分析,到拍攝過程中質量和進度的把控,再到后期的制作和宣傳發行,每個環節都進行嚴格評審把關。“真的不敢犯一點點錯誤,因為我要保證自己電影的品質,做出自己電影的品牌。只有這樣我才能對所有投資人負責”。
除了電影,裘華順掌管的新原野還有電視、原創音樂和藝人經紀等業務。“其他方面的業務我都請人幫我打理,自己主抓電影領域,因為這個行業的風險實在太大了,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我必須自己把控才能放心。”在電影方面,新原野還與香港永盛集團、北京21世紀威克影業投資有限公司等5家電影公司聯合推出了“5510大電影計劃”。 該項目于2009年3月31日在北京啟動,預計在5年內最少投資5億元人民幣打造10部大電影,目前已經投拍的電影有《唐伯虎點秋香2》和《龍鳳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