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災難新聞是新聞媒體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反映出新聞媒體應變突發事件的能力,也能體現出一個國家的傳播取向。災難爆發以后,新聞媒體的報道是受眾所掌握信息的主要來源,引導著受眾的心理,因此,新聞媒體如何把事件“挖深”、“吃透”,真實、客觀、人性地報道災難事件,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新聞媒體;傳播取向;玉樹地震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0-0031-02
2010年4月14日7點49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造成2200多人遇難。消息首先由中國地震臺網中心4月14日8點07分發出,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于8點26分發布首條新聞。隨后,全國各地的新聞媒體開始密切關注來自玉樹震區的消息情況,通過縝密的議程設置,深挖新聞線索,展開大規模的專題報道。
新聞媒體對災難事件的報道大致分兩個階段:災難爆發及搶救過程中,“生命高于一切,一切為了生命”構成新聞報道的主旋律和最強音;進入恢復期,災區人民自力更生、災后重建的報道內容就成為媒體的主要議程。新聞媒體也會按照黨中央的部署,積極引導輿論,動員全國人民奪取抗震救災的最后勝利。
一、政治取向:中國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
眾多的災難(尤其是自然性災難)是人類無法控制的,造成巨大的經濟、物質、精神上的損失。經濟和物質上的損失難以挽回,精神痛苦和心靈創傷的恢復卻在很大程度上與媒體的引導作用相關。這就需要大眾媒體充分發揮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 的作用,承擔起一個關懷者的角色,如何引導輿論在直面悲劇的同時,從人性角度審視災難,關注災難中的生命,以及災難中人的行為、精神狀態。
(一)及時動員,提高政府的形象和地位
玉樹地震發生后,新聞媒體以最快的速度報道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聲音、行動以及救援的準備工作。9點45分,來自中國廣播網的一則報道“民政部已經啟動四級應急預案,民政部救災司工作組已經奔赴青海。”緊接著,玉樹軍分區緊急組織官兵投入組織救援,青海、四川、西藏等地組織救援隊支援玉樹的消息在網上公布。青海省委書記強衛、省長駱惠寧在接到報告后第一時間打電話分別作出指示,部署抗震救災工作。青海省委、省政府14日上午組織召開會議,安排部署地震應急處置工作,同時立即啟動一級應急響應。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14日當天的新聞時段報道了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的重要指示“全力做好抗震救災工作,千方百計救援受災群眾,同時加強余震監測預報,落實防范余震措施,切實安排好災民生活,維護災區社會穩定。”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立即做出工作部署,并于14日中午趕赴地震災區,實地查看災情,現場指導抗震救災工作。
地震發生時,胡錦濤主席正在出訪巴西,出席核安全峰會和“金磚四國”領導人會晤。胡錦濤在得到地震的消息后,分別同智利、委內瑞拉兩國總統通話,推遲對上述兩國的訪問,提前回國,胡錦濤表示:“目前,中國政府正在緊急組織抗震救災斗爭。在這一困難時刻,我需要盡快趕回國內,同我國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災工作。”總理溫家寶也推遲了原定于4月22日至25日對文萊、印尼和緬甸的正式訪問,并于當日下午,乘專機抵達青海玉樹,隨即乘車前往地震災區,察看災情,看望慰問救災群眾,指導抗震救災工作。
新聞媒體對玉樹地震初級階段的報道,傳達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災區人民的關懷和尊重,充分表達了災區人民不是孤立無援的,在他們背后還有國家、十三億同胞,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在增加了人民凝聚力和認同感的同時,無形中提高黨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及國際上的形象和地位。
(二)引導輿論,疏導民意
按照傳播學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對地震的關注和興趣,第一位的是想獲得地震的有關消息,受眾對這一類信息,希望報道得越多越好,越具體越好。
新聞媒體在涉及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問題上必須與黨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在報道中,要認真貫徹落實黨和政府防災減災的方針政策,準確傳達防災減災部門提供的各種權威、可靠的消息,防止公眾胡亂猜測,同時加強溝通,在宣傳口徑、報道時機、報道形式上保持一致,主動配合防災減災部門的工作,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促使受眾不斷調整心態,逐步從未知趨向已知,從慌亂趨向穩定,從而有效引導社會輿論。一句話,新聞媒體要切實地擔當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新聞媒體在報道災難的時候,要適當增加自身的看法、評論,使各種信息更加條理化,更容易被受眾接受、理解,防止受眾在面對大量的“信息轟炸”時,由于缺乏必要的分析和引導而出現焦慮情緒。
(三)以人為本,穩定民心
一些災難性事件容易對社會的公共安全構成威脅,所以新聞媒體報道災難,應更多的以人為本,宣揚災難時刻的人間真情和人性光輝,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
人是社會的主體,災難中的人永遠是受眾最關心的核心信息,也是媒體的關注焦點。在報道的時候,要以人為本,講究報道的方式、方法,表達同情,尤其是考慮災區人民的感受。我國新聞媒體對玉樹地震的報道中,充分展現了災區人民如何自救,政府如何組織救援,全國人民捐款捐物的情況,災區人民如何繼續生活,災后重建的情況等,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災區人民的生活。在這樣的報道中,受眾感受到的是黨和國家對遇難者的同情和對幸存者的心靈撫慰。
新聞媒體表達同情還體現在傳遞一些服務信息中。地震中,媒體適時公布危機處理部門的地址、電話,為災民籌集捐款的聯系方式等,有效緩解災民焦慮的情緒,增強他們對抗震救災的決心以及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也對穩定民心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公共利益取向:中國新聞媒體是維護公共利益的社會公器
在我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災難報道過程中,新聞媒體是黨和國家的發言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一切災難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新聞媒體有責任、有義務為維護人民的利益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公平、公正、民主地對待災區人民。
(一)報道公益活動,表達對災區人民的關切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青海玉樹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4月20日20時,中央電視臺推遲正在直播的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精心準備《抗震救災大型募捐活動特別節目》,為玉樹地震募捐。中央電視臺不僅一套、三套、四套、七套、九套及中國網絡電視臺同時并機直播募捐現場,更特別安排50位著名央視主持人擔任現場捐助熱線接線員,截至當晚11點35分,活動結束時,共募得善款21.75億元。據統計,截至5月20日,玉樹地震的捐贈款物總數額已達到70.44億元。
2010年4月21日舉行全國哀悼活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在中南海舉行之前,政治局常委舉行哀悼儀式,并通過電視畫面播出。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從零點開始,中央電視臺所有頻道將并機轉入CCTV-新聞頻道信號,開始24小時特別直播報道。“情系玉樹,大愛無疆”,“青海長青,玉樹不倒”的口號讓全世界對玉樹投以關切的目光,通過募捐和哀悼的儀式,也將全國人民和海外華僑、華人的心連在一起。
人是社會的主體,處于災難中人的命運永遠是受眾最關心的核心信息,也應該是新聞媒體的專注點。因此,新聞媒體在玉樹地震的報道中,以人為本,表達社會各界的同情之心。
(二)全方位報道,提高民眾的心理承受能力
社會在面對一個重大災難的時候,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心理的支撐、心理的支持,以及相關延伸的很多知識。因此媒介不但要給受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滿足受眾的知情權,也需要給受眾心理性的幫助,要為撫平公眾受創的心理而努力,要努力引導社會走上正常軌跡。
玉樹地震發生后,許多人被突入其來的災難驚嚇,加上失去親人、朋友的痛苦,隨后他們將面臨諸多的生存問題,還有余震的威脅、生活物資的匱乏甚至疾病的侵襲,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玉樹地震災后重建工作不僅是家園的物質重建,也是撫慰心痛、樹立信心的精神重建,心理援助工程是災后重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關懷的至高境界是對人的精神撫慰,給人以繼續活下去的希望。新聞媒體在撫慰受災群眾的心靈創傷的工作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公眾實施心理救援,幫助人們消除地震造成的陰影,提高地震心理承受力。日常報道中關于社會各界的行動、救援物資的籌備等諸多方面的信息,無形中會很大程度上緩解受災群眾的心理恐慌,充當人們精神的潤滑劑。
三、經濟取向:中國新聞媒體永遠以社會效益為重
抗震救災最重要的任務是救援可能的幸存者。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其他所有利益都要為搶救幸存者讓路。
新聞媒體在運作過程中,謹記“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首當其沖的是媒體的收入(廣告費)直線下降。中央電視臺為玉樹地震舉辦大型募捐晚會,最大的效果就是獲得巨額捐款,而這些捐款也將全部直接用于玉樹的災后重建。這充分說明我國新聞媒體在報道過程中永遠是以社會效益為重。
目前,新聞媒體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新聞媒體的報道內容影響人們的日常行為和心理的變化。我國的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媒體,通過對玉樹地震等災難新聞的報道,可以增強人民的凝聚力和積極性,對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起著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志立.危機傳播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 蔣曉莉.傳媒宣導撫慰功能[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3] 魏超.大眾傳播通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